品味身边文化: 闲情逸致话琴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04日18:52 BTV《特别关注》

  记 者:高迪

  摄 像:杨国强

  男播:【导语】“我从小在北京土生土长,没招过谁,没惹过谁,总想要点强”,这出自电影《有话好好说》中的一段唱词,让不少的年轻人一下子知道了北京琴书,而这一在北京成型已有60余年的曲艺表演形式,如今正式获准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

  【同期】琴书表演(关学曾大弟子)

  【同期】记者出镜

  这说中有唱,唱中带说的的曲艺形式,就是北京琴书。您刚刚听到的这段就是咱北京琴书里的代表曲目《吃面条》,一曲下来,真可谓是土言土语北京味儿,京腔京韵北京情。

  【正文】北京琴书形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其前身是流行于清代河北安次县及北京郊区农村的五音大鼓,农民农闲时经常喜欢自娱自乐地唱上两句。

  【采访】北京曲艺团 编剧 吴林有

  当时叫单琴大鼓,当时代表人物是翟青山,关学曾先生把它改成北京琴书是解放后的事。半说半唱,这是北京琴书最大的特点。

  【正文】关学曾从14岁开唱,唱过的段子已经上千,演出的场次也有两万多场,一辈子的精心演绎,把这琴书唱得是京味儿十足。

  【采访】关学曾徒孙 赵润起

  左手是板,右手是鼓楗子,是北京琴书的特点。

  【采访】 关学曾二弟子 尚云和

  《前门情思大碗茶》、《故乡是北京》,你仔细听,它的旋律就是北京琴书的旋律,所以特别是北京人听着特别的亲切。

  【同期】记者出镜(宣南博物馆)

  去年刚刚过世的关学曾是北京琴书的泰斗级人物,解放前,能在天桥这片地上立足的老艺人,那凭得可是真本事,而关老先生一说,就是一辈子,书迷们送给他的这块“琴书泰斗”的牌匾,无疑是对关老先生情迷琴书、奉献终身的最好写照。

  【正文】唱一辈子爱一辈子,关老先生将北京琴书唱得红红火火,但随着文艺形式的多样化,这一老北京的曲艺形式,也面临这断档的风险。

  【同期】天桥茶社社长 赵兴力

  曲艺当中,尤其是在鼓曲类,带北京二字的,我印象当中,可能只是北京琴书了。所以它的价值非常高。

  【正文】为了将这一“活文物”保护传承下去,关老先生的弟子们继承老师遗愿,边唱边收徒。这不,刚刚11岁的广西男孩儿韦铭杰,就成为了咱这北京琴书里的小学徒。

  【同期】现场演唱

  【采访】琴书学童 韦铭杰

  我从9岁半开始学,一开始是学校报的班,我觉得挺新鲜的,把它当成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想继续学下去。

  【正文】“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为了能让老北京人继续听到地道的北京琴书,2006年成立了天桥曲艺茶社,北京琴书成了每周日的必演曲目。而琴书进社区、进课堂,也让北京琴书逐渐有了更多的学生、更多的听众。

  【同期】记者出镜(天桥地区)

  站在这北京老曲艺的中心地,听着地道的北京琴书,这浓浓的文化味道还真值得您慢慢传承,细细品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