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民搭建信息高速公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1日07:20 北京日报

  

为农民搭建信息高速公路

  清晨,在距离市中心170多公里的喇叭沟门乡西府营村,村民彭光海熟练地打开自家电脑,连上网络。与此同时,位于西四环和西三环之间的市农林科学院的农业专家们也端坐在电脑前,利用网络接受彭光海关于食用菌种植、销售等方面的咨询。

  每周,像彭光海这样的京郊普通农民都可以通过网络,收看到农业专家们就农业新技术以及农业科技方面的培训;自己的农产品成熟了,还可以在网上寻求买家。将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修到”村里的,就是十七大代表、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孙素芬。

  以往一项农业科技新技术诞生,要市、区县、乡镇一层层培训,等真正培训到农民,常常是两三年后的事情了。如此长的周期往往耽误农时,影响农业效益。孙素芬来到农林科学院工作时就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如何才能将新技术第一时间送到农民手中成了她的心结。

  1999年,孙素芬注意到当时还不是很普及的网络,她心中一亮,利用网络对农民进行远程教育,不就可以让农业技术迅速推广吗?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孙素芬和她的团队主持建成了“北京市农村远程信息服务工程中心”,综合集成应用卫星网、互联网、通讯网、有线网等传播网络,构建了“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新型农民远程培训体系。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已推广农业科技成果1500多项,累计培训农民150万人次,辐射人群300万人次。“一人授课,万人受益”变成了现实。

  这项工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北京模式”,现已在全国20个省市的200多个地区推广。

  信息高速路建起来了,但培训农民网络知识得手把手的从“电源在哪里”开始。孙素芬执着地天天下农村,几乎每天工作13个小时以上,节假日全搭进去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农民终于踏上了信息高速路。每周,农林科学院的专家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对长势不好或有病虫害的农作物进行远程会诊,农民只要把农作物放在摄像头前,专家就可以通过画面为农作物查找病因,16万人次农民用这种方式与农业专家“面对面”。

  网络、计算机对一些农民来说还是奢侈品,但电话在农村的普及率已经很高。于是,“51503939”,孙素芬和她的同事们开通了一套农业语音服务系统。至今,这部电话已累计接受了103万人次京郊农民的新技术、新成果、供求信息咨询。随后,短信咨询平台开通,至今咨询人数超过13万人次;通过电话人工咨询的农民也累计达到2.5万人次。利用一切技术手段为农民共享农业科技资源搭建平台——这就是孙素芬工作的目标与追求。RJ063

  游扬/画RB151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