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都江堰-南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2日11:37 央视二套

  (一)

  青城山是中国首批的风景名胜区之一,紧邻都江堰市区。青城山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群峰环绕,四季常绿, 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并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 。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他寻幽探胜,作品愈千幅,还自号“青城客”。

  据介绍公元143年,“天师”张道陵,原名张陵,客居四川,学道并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自称出于太上老君 口授,并根据巴蜀地区的原始宗教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创立了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被后世尊为天 师。张道陵曾来到青城山,结茅传道,这里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和道教“第五洞天”。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会来青城山朝拜祖 庭。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观,珍藏着大量古迹和名家手迹。青城山是一座活着的道教博物馆。

  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公里,景色优美,主要的景点有建福宫、上清 宫、天师洞。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 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古人记述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 。

  建福宫在青城山麓丈人峰下。原名丈人祠,唐代的公元730年始建,祀奉五岳丈人宁封子。1888年重建,后屡 有培修。后殿悬挂一幅长联,共394字,为全国第三长联。右则有明庆符王妃梳妆台遗迹。旁有鬼城山,传为岷山真人鬼谷 子隐居处。天师洞位于青城山半腰,是全国道教重点宫观和青城山道教协会所在地。初名延庆观,隋代始建,唐改称常道观。 观后天师洞传为张道陵修炼处。唐孙思邈、杜光庭相继来此修道。现存建筑是清康熙年间重建,是青城山最大宫观,三清殿为 主殿,一楼一底,殿正中悬挂康熙皇帝手书“丹台碧洞”匾额。三皇殿内有唐代造像和碑刻,碑刻记载了唐代佛、道之争:开 元初飞赴寺僧夺常道观为寺,唐玄宗下诏观还道家。内有一棵千年银杏,传为东汉张道陵植。观周围还有降魔石、掷笔槽等遗 迹。

  丝丝小雨中,观察团一行在青城山体验了缆车和滑竿,重点考察了是青城山位置最高的道观――上清宫。上清宫位于 距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晋代始建,后废,唐玄宗时重建,五代王衍时再建,明末毁。现存观宇为1869年至民国年间 陆续重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宫门“上清宫”三字由蒋介石所题。大殿祀奉道教始祖李老 君等三清。另有传为麻姑浴丹处的麻姑池、八卦鸳鸯井等遗迹,有楠木刻板《道德经》全文等珍贵文物。宫左玉皇坪据说是前 蜀王衍行宫所在地。上清宫后为老霄顶,建有呼应亭,是赏观青城山日出、圣灯和云海奇观的绝佳地点。“圣灯”实际只是山 中磷氧化燃烧的自然景象。

  专家们了解到青城山-都江堰还是全世界亚热带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完整的地区。目前正在创建中国5A景区时, 纷纷赞誉了青城山的美景及其对中国道教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进入成都平原,古时常常引起洪灾。 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襄王时期,李冰任蜀郡太守,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 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今天的都江堰旅游区已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全国爱国主义 教育的基地。

  在都江堰市委宣传部长和景区领导的陪同下,观察团一行首先登上了秦堰楼一览了都江堰全景。楼共5层,通高24 米。登高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均曾在此处的观景台上视察过都江堰。专家们凭栏远眺,鱼嘴分水堤、飞沙堰 、离堆、玉垒关、古驿道、安澜索桥等尽收眼底,青城群峰近在咫尺。

  下楼即是位于岷江右岸山坡上的二王庙。其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后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 ”,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人们推崇他的恩德。宋、元两代,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 称之为“二王庙”。从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庙内主殿分别供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 、诗人碑刻等。阶下影壁上是邓小平所提“造福万代”几个大字。据介绍二王庙自古至今香火鼎盛,一直都有官方以及民间的 祭典和祭祀活动。每年农历6月24日至26日会有庙会活动。

  庙后的安澜桥是一铁索桥,又名“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现 观察团踏上的钢索混凝土索桥为1974年重建。它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横跨内江、金刚堤和外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 桥梁”,它也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 约500米。站在左右摇摆的索桥上,目睹水流湍急的岷江,看看"分四六、平水旱"的鱼嘴,专家们为古蜀国先民的智慧所 折服。

  过桥后,观察团换乘观光电瓶车深入了都江堰。讲解员介绍了都江堰大坝的重要作用。都江堰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 的鼻祖”,其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当年李冰吸取古蜀民 族的治水经验,就地取材,采用"竹笼"、"干砌卵石"、"羊圈"等独特的工程技术,每年进行防洪和岁修。两千多年来, 它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引水灌田。另外一条 则汇入长江。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流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流工程三大部 分组成。它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三者首尾相接、互相照应、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

  鱼嘴分水堤坐落在岷江中游的顶端,形似大鱼卧伏江中。它将奔腾而来的岷江一分为二,外江为原始河床,内江用于 引流灌溉,巧妙之处在于利用了内江河床低而枯水季节六成引水,外江河床宽,则洪水季节六成泄洪,即所谓的“分四六,平 潦旱”。其二是鱼嘴巧妙利用了弯道流体力学的自然法则,沙石含量较少的表层水自然涌入内江,而底层水则顺着江弯的凸岸 挤向外江,绝大部分沙石也就在外江河道上滚动、留沉,即所谓“四六分洪,二八排沙”的道理。

  飞沙堰看上去十分平凡,它的功用却是任何工程无法取代的,可以说是驾驭岷江那不羁的野性,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 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高度刚好超过内江河床2.15米,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 飞沙堰自行溢出;如果遇到特大洪水的紧急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巧妙地利 用离心力的作用和虎头岩的顶拖作用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数百公斤的巨石,从这里抛入外江,确保内江通畅, 确有鬼斧神功之妙。

  宝瓶口是由人工开凿的一通山峡,玉垒山被一分为二,其间只留出20米的入水口,内江水从百米宽的河道涌向宝瓶 口,平水季节奔流而过,高峰时节则节节升高。飞沙堰的设计与宝瓶口相互结合,当内江水位升高2.15米后,汹涌的波涛 将从飞沙堰溢出。宝瓶口入水便始终在一个几乎平衡的常量上。成都平原既获灌溉之利又安然无恙。

  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 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发挥的效益越来越大。 除了灌溉,它还为四川50多个大、中城市,数百家企业提供了工业和生活用水,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专家们盛赞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华文化跨时代的杰作,是可与

长城比肩而立的伟大工程。

  (三)

  参观结束后,都江堰市委书记张宁生等领导在该市有名的南桥旁宴请了观察团一行。推窗即见南桥下的一江水滚滚流 去,壮观异常,南桥河边的夜景尤其动人。南桥位于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古廊桥 。1878年县令用大修都江堰的结余银两,建成了该桥。后历次重建。5孔桥身为木梁水泥桥,桥头增建有桥亭、石阶、花 圃,桥身雕梁画栋,桥廊饰有诗画匾联,十分考究,是都江堰市一处胜景。

  据张宁生书记介绍,都江堰全市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0%,年平均气温15.2℃,空气质量和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 级水平,人称“天然氧吧”,极为适宜

避暑。全市人均寿命75岁,是著名的“长寿之乡”。城市与都江堰水利工程天然交融 ,山水人文浑然一体,特色独绝。该市推出了“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灌溉中国、青城山道行天下”的形象品 牌。

  灯火夜色中,专家们和当地市民一样,选择坐近水边,“安逸”的品茶看景。兴之所至,克拉克先生、张宁生书记、 白长虹教授等人分别唱起了中英文歌曲。掌声一片,笑声不绝……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