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组团放歌社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3日04:21 京华时报

  “我这一生和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今年76岁的敖正平说。

  敖老19岁参军,25岁入党,在军乐团呆过,吹了近20年的长号,后来又在地方宣传部门工作,所以在别人眼里,他退休后创建社区合唱团在情在理,不出意外。

  其实,敖老和合唱团的成员们再清楚不过,红庙北里社区金风合唱团创建5年来,既有激情欢笑,也不乏艰难困苦。

  歌咏比赛后再续前缘

  6年前的一次歌咏比赛,为敖正平再续音乐缘。

  2001年,朝阳区八里庄街道组织了一次歌咏比赛,敖正平是红庙北里社区的牵头人。为了这次比赛,他从社区里找来10多名爱好唱歌的居民,临时组建了一支合唱团去参赛。

  当年,敖老70岁,退休多年。因为和音乐打了一辈子交道,敖老退休后觉得有点寂寞。这次比赛无疑唤起了他的音乐激情,尤其在招募社区歌唱爱好者的时候,他就像鉴宝师一样专业认真,难怪他老伴说:“就像个小伙子一样充满活力。”

  记者问敖老比赛结果如何,他笑着说,和比赛结果相比,他更看重组团过程,因为要把10多名水平不一的歌唱爱好者组成一个团队,然后集中练习最终一起登台表演,整个过程是化零为整的过程,“一支好的合唱团,成员之间必须相互配合。使之和谐是我要做的”。

  也就是从这次歌咏比赛开始,敖老萌发了组建一支真正的社区合唱团的想法。“这不仅和个人经历有关,更因为我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建合唱团不仅能丰富社区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还能相互排解心事,人人和谐相处。”

  2002年8月,红庙北里社区金风合唱团宣告成立,敖正平任团长,此前参加歌咏比赛的10多人成为合唱团的“元老”。5年来,合唱团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经吸纳了100多人,其中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也有44岁。

  按社区居民的说法,金风合唱团不仅有专业艺术顾问,还有多位琴师和领唱老师。敖老说,合唱团每年要参加由区、街道、社区组织的几十次演出,且屡次获奖,“最开心的是,看到我们的歌声给居民们带来快乐”。

  居民们和敖老对合唱团的评价不虚。今年8月22日,记者在金风合唱团成立5周年的庆典现场上看到,展厅里摆满了活动简报、照片以及在各类比赛中获得的奖杯、奖状。

  记者注意到,展厅内还陈列了合唱团成员曾经穿过的服装,甚至包括草创初期穿的T恤。和如今演出时穿着的精美服装相比,T恤显得过于粗劣,可敖老说“它们同样记录了合唱团成长的点点滴滴”。

  居民家来了乌兰牧骑

  敖正平的老伴说,2001年至2002年是合唱团的筹建期,也是敖老最难的时候。

  那时的活动场地在社区内一处简陋的木板房。由于没有经费,敖老等人就用手抄歌篇。由于木板房隔音差又邻近居民楼,有段时间只要合唱团一排练就有人往里扔砖头、石子抗议,他们便尽最大限度把音量压低。

  “虽然条件艰苦,唱歌水平参差不齐,可大家积极性很高,都盼着成立一个正式的合唱团。”敖老说,合唱团成立后发展迅速,2004年还成立了金风合唱团特色党支部,他本人担任党支部书记,并制定了“三服务宗旨”,即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为弘扬先进文化服务,为老年人的健康娱乐服务。

  为落实党支部制定的“三服务宗旨”,敖老在合唱团里成立了一支特别演出队。

  演出队的名字叫乌兰牧骑。据说,因为敖老是蒙古族人,在他的建议下,后经其他成员一致通过,演出队最终以上世纪50年代活跃在草原和蒙古包之间的文艺团队“乌兰牧骑”命名。敖老这支活跃在社区的乌兰牧骑是把文艺表演送到卧床或生活困难的老人家中,同时对重点慰问对象坚持每月必访。

  在演出队的管理上,敖老定下铁律:慰问演出期间,队员不准吃、拿居民家的东西,不准给居民家添麻烦,碰到雨雪天气要自带鞋套。

  3年来,乌兰牧骑的慰问活动不断。其中,住在53号楼4层的朱永成老人是重点慰问对象之一。

  朱永成老人今年82岁,子女住得远,每周来探望他一次,平日就他和保姆住在一套两居室的房子里。老人极少出门,除了每天由保姆推轮椅在附近遛达一次。

  “那天来了10多个人,特别热闹。他们问我爱听什么歌,我说喜欢老歌,大家就轮流给我唱,陪我聊天,一来就是两个小时。”老人对3年前乌兰牧骑第一次慰问他的情形记忆犹新。从此以后,每个月他家都会迎来慰问的队伍。“他们一来,我可高兴了。”

  今年十一前,敖老上门找他,确定节日期间慰问他的时间以及曲目安排。“方便,方便,随时来都成!”老人喜笑颜开。

  记者问敖老,为何曲目也要事先确定。“老人爱听什么我们就唱什么,不会唱的就提前学。”敖老说,事先征求慰问对象的意见是乌兰牧骑的规定,“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有的老人喜欢静一点,我们就唱轻柔舒缓的歌曲或陪他们聊天,喜欢曲艺的,我们就准备

相声快板什么的,也有葫芦丝、口琴等器乐演出”。

  歌声治好抑郁症患者

  5年来,金风合唱团和乌兰牧骑坚持走社区路线,丰富了社区老人的生活,内部成员同样受益匪浅。

  58岁的王秀兰就是其中一位受益的合唱团成员。今年9月13日下午,记者在社区红色教育基地活动室见到她时,王秀兰正和其他成员在练声。

  她穿了件鲜艳的中式服装,很醒目。“我特别喜欢玫红的对襟盘扣衣服,穿着精神。”练完声后,她坐到记者跟前,拢了拢头发,“发根该补染了。呵呵,心情好就喜欢打扮一下。”

  “你看得出我有抑郁症吗?”王秀兰笑着问记者。记者摇头。

  王秀兰是2001年合唱团筹备期间的积极分子,如今已经是团里的骨干力量。可在此之前,她却是名抑郁症患者,一度有过轻生的念头。

  她是在2000年做过一次鼻部手术后患上抑郁症的。“那时候就觉得心里难受又说不出来,不想说话,不想出门,谁都不想理。”她被诊断出患上了抑郁症,一度病情加重,把自己所有的衣服分类打包然后丢进垃圾桶,“除了身上穿的一套,其他衣服都清理掉,用不上了,一门心思不想活了。”

  2001年,王秀兰被敖老选进那支临时组成的合唱团。从那以后,她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很多人在一起练歌,放开嗓子唱,感觉精神头越来越好。”歌咏比赛结束后,王秀兰留了下来,和大家一起在木板房里练歌。

  起初,她没有告诉大家自己的病情,直到一段时间后她偶然知道另一名合唱团成员家里也有人患抑郁症,两人互相宽慰。其他队友得知这一情况后也没有用异样的眼光看她,经常和她谈心。“有时候状态不好或犯懒不去参加活动,他们都记挂着,担心我。”她说,病情反复的时候,敖老就带着大家去看她,给她带爱吃的东西,陪她聊天,给她表演节目。“敖老师知道我喜欢花,就特意买了一大捧,我这心里暖烘烘的”。

  在歌声和合唱团成员们的陪伴下,王秀兰的病情慢慢得到控制并好转。她还常常参加乌兰牧骑的慰问演出,“经历过精神压抑、孤独闭塞的折磨后,对社区里的孤寡老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合唱团帮我消除了抑郁症,给我带来了快乐,我也要给老人们送去快乐,让他们觉得不再孤单”。

  紧跟时代主旋律写歌

  合唱团的歌唱曲目很多都是原创的,创作者是敖老自己。

  2001年,他的第一个作品诞生———歌曲《文明之风吹社区》。那一年,社区成立了居委会,违章建筑拆除了,垃圾不见了,绿地变多了,环境大为改观。这些激发了敖老的创作欲望,歌曲写好后很快在社区里传唱开来。

  敖老最得意的作品之一要属他在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创作的歌曲《三个代表进社区》。这首歌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敖老至今保存着新华社记者对此的报道。

  社会的高度评价让他更加积极地投入创作。之后,他陆续创作了《迎奥运北京日日新》、《我们是共产党员》等歌曲。敖老的作品都紧跟时代脚步,且难易适中、朗朗上口。他的一位专业作曲的老朋友看到《松》、《竹》、《梅》的歌词后大为赞赏,后为歌词谱曲,合成了一首四声部的大合唱。“韵律非常好,就是太难,所以没有教大家唱。”敖老有些遗憾。

  至今,敖老创作了近百首歌,其中17首被朝阳区文化馆群众歌曲集收录。在八里庄街道创编的《八里庄之歌》中,敖老的作品超过80%。为了迎接党的十七大,敖老最近创作了一首新歌———《喜迎党的十七大》。这首歌从构思到写成用了3天时间,之后又修改了七八遍才最终完稿,现在合唱团的成员们正在学唱。

  老伴眼里的音乐狂人

  在老伴眼里,敖老就是个音乐狂人。

  老伴说,敖老刚退休时喜欢养花养鱼,也做得一手好饭菜,“他比我大10多岁,大部分家务都他做,自从成立了合唱团,他就一头扎进去了”。当年敖老侍弄的花花草草后来死了,由于没时间做饭,老伴经常将就着吃烙饼。

  敖老一写歌就日夜颠倒。“经常是半夜醒来还看见书房里亮着灯,我也不去打扰他。”老伴说,因为敖老白天要忙合唱团的事,尤其有活动的时候,“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张罗,要联系几十人,打好几天电话”。

  生活上勤俭的敖老在合唱团的事情上从不“抠门”。老伴说,以前家里人打电话,敖老就会在一旁叨唠着让长话短说见面再说,可他自己在处理团里的事务时,用起电话来一点儿不在意时间长短。“现在只要电话铃一响,他哪怕在书房都喊‘快接,快接,有人找我’。”老伴说这些的时候丝毫没有抱怨。

  因为忙于合唱团事务,敖老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少了。“也就是每天晚上一起出去遛遛狗,有时候一大早就出门了,中午吃个饭又出去了。”老伴说,自己其实也参加了2001年的那次歌咏比赛,但后来就退出了,“那时候合唱团的水平低,有些居民参加后又退出了,我也跟他拌嘴,说他的嗓音不好让他放弃”。最后,敖老坚持下来,老伴则在家做好后勤保障,尽量不扯敖老的后腿。  本报记者 赵晓路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