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国道路的普适价值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3日09:49 21世纪经济报道

  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过去五年,在加强执政能力等有关执政的重大问题的探索方面,执政党踏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坚实一步。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以科学发展、公平正义的主张重新凝聚民意,致力于建构和谐社会,显示出自如的自我调适能力。

  执政党把握了现代政治的首要问题,即如何取得和巩固大多数民众的支持。中国执政党的主要用力点有两个,一是强调执政党应当扎根最广大民众。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是强调科学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关注改革进程中利益受损的阶层,关注民生议题如三农问题、医疗问题、拆迁问题、教育问题等等,力图克服改革进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发展失衡、社会分化加剧、环境恶化等现代病和发展病。这一努力的主要政治目标,是要巩固工农阶层这一执政基础。过去五年,民生问题成为舆论最主要的政治热点话题,反映了这一动向。

  必须明确的是,一个现代政党无论是要取得还是要巩固执政地位,都必须争取到大多数民众的支持,这是现代政治的基本现实。

  中国执政党的基本方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自我要求是既尊重民意,把握民众的关心所在,又要积极引导民众,保持先进性。引导民众也就意味着,需要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从而,公平正义问题和善恶问题会成为执政党政治思考的核心问题。

  这样也就容易理解,近年来执政党为什么要把公平正义问题上升为与发展问题同样重要的核心改革议题,确立改革发展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正义问题和善恶问题成为政治思考的核心问题,说到底仍然与执政党对民意的明智洞见有关。一般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是丰衣足食,更包括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和伦理秩序,一个公平和正义得以维护的社会状态。近年来民众对社会失衡、社会不公的批评和反思,反映的就是民众对社会正义和社会稳定的愿望。

  执政党基于对民意的呼应,在理论上提出建设

和谐社会和新发展观,意图不仅在于重建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也在于重建社会的人心秩序。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执政党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这自然就要求超越只求经济效率的发展观,要求重振公共意识,对腐败和惟利是图保持应有的警觉与遏制。执政党要引导民众,有这样的自我要求也顺理成章。

  现在看来,把关注公正问题、道德问题一律当作道德理想主义来批判,实在是过于偏执。一切以道德为尺度是一回事,有没有对善恶好坏的分辨力,有没有基本的正义感,是另外一回事。维护社会基本的正义感,保持对善恶好坏的基本分辨力,是一般民众维持稳定和谐的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是大多数民意的核心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近年来执政党强调科学发展、追求和谐社会的中国道路逐渐成型,彰显了对社会公正的普适价值诉求,既展现了执政党与民意的深入互动,也凝聚了执政党与人民的基本共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