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从十六大到十七大:执政能力建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3日10:06 21世纪经济报道
10月15日,万众瞩目的十七大拉开帷幕。 9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讨论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主持下,中央政治局会议目前已召开了50余次,研究部署了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的议题。 这些议题不仅反映了近期中央高层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更体现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 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 如果将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经济比作是飘荡在近海的一只小舢板的话,那么,今日中国无疑可以称得上是一艘行驶在蔚蓝深海上的巨型邮轮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连续四年增速超过10%,2006年经济总量更达创纪录的210871亿元,连超法、英两国,跃居世界第四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也翻了近一番,昂首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中国经济“一枝独好”,离不开这艘巨轮掌舵手的沉稳驾驶。 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每年都会召开以分析经济形势为主题的政治局会议,研判形势,指明方向。 由于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有时,中共中央会在一年中召开几次涉及经济形势的政治局会议。 以2004年为例,一年间就有3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分析经济形势,研究经济政策: 4月26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主要针对当时经济运行当中所存在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造成煤电油运供应趋紧”的问题,及时发出了预警信号,要求全国各地“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坚决遏制某些行业中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 7月23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强调“宏观调控处在关键时刻”,“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有所缓解,但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12月1日,中共中央又召开政治局会议,提前谋划下一年的经济工作: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严把土地、信贷闸门,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纵观历次题涉“宏观经济调控”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不难发现,中共高层均强调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经济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构建和谐社会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正式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党建专家指出,这是中共在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过程中所迈出的“关键一步”。 在此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曾专门召开会议进行研讨: 2006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决定10月召开十六届六中全会,主要议程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 2006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又召开会议,专题讨论拟提请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稿,强调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民生为本。作为最令国人关注的民生问题,举凡弱势群体、收入差距、医疗、教育、住房等都曾成为政治局会议的主题。 2006年5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有针对性地提出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2003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风暴”席卷中国。 疫情过后,中共高层认识到“我国公共卫生工作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公共卫生建设工作迫在眉睫。 2003年7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经济工作和公共卫生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继续做好经常性防治工作,严防非典疫情再次发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卫生经费投入,加大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力度。 此后,公共卫生建设遂成为各地政府工作重点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一张全民享有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大网也渐次展开。 执政能力建设 “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中共在十六大上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新命题,并将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2002年11月16日,也就是十六大刚刚闭幕的第二天,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召开了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全体会议,专门对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行研究部署。 会议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十六大报告的精髓”。 此后“学习三个代表”、“保先教育”等加强活动陆续展开。 2003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等工作。 会议强调,十六大提出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是推动党的事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举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则是中共新时期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党内集中教育活动。 2004年10月2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中央政治局常委带头参加,对推动全党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4月1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中央政治局常委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民主生活会情况的通报。 2006年6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总结指出,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基本实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 反腐倡廉 反腐倡廉一直是执政党常抓不懈的一项基本工作。 十六大以来,中央政治局每年都至少有一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反腐败体系亦日臻完备。 2003年12月2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并讨论了两部党内法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稿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修订稿。 有党建专家指出,这两部条例的公布,进一步完善了党内监督体系,使得党内监督“硬了起来”;而预防体系的建立更可视为一种“从源头上斩断腐败的有益尝试”。 此后不久, 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正式组建专门的巡视工作机构,中共覆盖省一级的巡视制度得以建立。 2004年12月2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则审议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 近年来,商业贿赂日益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破坏社会和谐的一大公害。治理商业贿赂,成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必然要求,亦为中共反腐的一个新的重要领域。 2005年12月2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大对商业贿赂的专项治理力度。中共中央成立了跨部门的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中央国家机关40多个部门、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都成立了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 2006年8月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共中央进一步要求全党自觉执行《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 强调“党员领导干部向党组织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职责,明确需要报告的事项,确定受理报告的机关,完善报告程序,强化监督检查,使这项制度更加切合实际,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而在2007年7月2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政治局委员们则审议了中央纪委《关于陈良宇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决定给予中央政治局原委员、上海市委原书记陈良宇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对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有反腐学者表示,此举表明“中共严惩腐败的决心不会因为官员职位的高低而有所改变”。 除了以上四大议题外,50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的议题,还涵盖思想理论、群众生活、三农问题、行政管理和机构改革、人才战略、青少年体育、网络文化、北京奥运会、公共卫生、发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人口和计划生育等。 梳理这些主题,本届中共执政者的思路逐渐明晰。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