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炒房人的悲喜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4日10:50 南都周刊

  重生?泡沫?

  在很多人看来,北海房价的上涨,北海大量烂尾楼终于被基本处理完毕,是北海重生的信号。

  有人说,北海正遇上历史上难得一遇的大发展契机,北部湾经济圈、海上东盟等等概念,振奋着人心。然而,在另一些人眼里,北海经济的现状、住房空置房高的现实,不能支撑房价继续走高,不断上涨的房价,是新一轮泡沫的预告。如今,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上至政府官员、地产开发商,下至普通老百姓、炒房者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

  北海市市长连友农显然是乐观派的代表,此前的6月份,连友农就公开表态,指出北海

房价增幅大是因为以前房价过低,目前房价属于正常。他说:“未来三到五年北海经济实力将要增加几倍。其房地产价格还具相当幅度的上升空间。在这样的经济支撑下,房地产还有泡沫吗?”

  而北海知名房地产营销策划人士、海湾房地产营销总监王欣显然是个悲观派,在一个圈内人的小型聚会上,王欣一边抽着闷烟,一边不无痛心地指出,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缺乏本地购买力,北海目前的房价已现了虚火,再涨下去风险会越来越大。

  “下半年北海市已经报批在建的新建楼盘在280平方米左右,明年还有100多平方米的推盘量。这些新楼盘将卖给谁?未来两三年内,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座空城同时在南中国海岸迅速形成!”

  坐在北海最高的建筑——30层的凯旋国际商务大酒店顶楼的旋转餐厅里,从这个曾是北海“烂尾第一楼”往窗外眺望,白天和晚上看到的景色殊为不同。

  白天看四周,是密密匝匝的新房子和在建项目,一直延伸到海滩边;到了晚上,除了闪烁的霓虹灯,大量的房子还是漆黑一片。

  显然,这些房子都还空置着。

  北海重生之外来者——两代炒房人的悲喜剧

  对于北海的房地产市场来说,不论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房地产泡沫,还是去年9月份以来被政府定性为补涨的新一轮行情,两者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一个字——“炒”。

  而这个“炒”,又是建立在北海欠发达的经济状况,不成规模的常住人口和大量的空置房的基础之上的,都是寄希望于外地人来消化远远超出本地需求的房地产,以至于北海流传这一观点——北海是“全国的北海”。稍有区别的是,上次行情更多的是炒地,而这轮则集中于炒楼。

  无论是北海本地的投资客,还是外地炒房者,都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炒房洪流,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命运,为这股洪流所左右,或起或伏,演绎着一出出人生的悲喜剧。

  有人叹,不如归去

  “当时到北海淘金的主要是来自各省市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10万淘金人,基本上都是这些机构派驻过来的。”熟悉内情的张易诚还在怀念那个岁月,“那时大家都抱着一股创业的理想来到北海,不像现在的那批炒房客,就是想投机赚钱。”理想破灭后,张易诚离开了北海,在广州从事红酒贸易。

  对于北海,成都人韩燕明的说法是,这是内心一道伤疤,不想去碰。虽然,北海曾让他成为一个千万富翁,让他娶到了老婆。

  1991年,大学毕业的韩燕明,被四川一家公司安排到海口做房地产业务。1992年底,北海房地产市场出现暴涨的势头,韩燕明所在公司又组建一个团队奔赴北海淘金。“当时去的都是一帮年轻人,大家背着个包,装上几件换洗的衣服,兜里没几个钱,就赶赴北海了。”

  到了北海,韩燕明发现,北海的房地产已经“起飞”了,所有的公司都在炒地皮,炒楼盘,炒规划图。财富效应让他发蒙。那时的北海,来钱太容易了。“我身边的几个朋友,刚到北海时什么都不是,一穷二白。不到几个月,突然有一天,就开着大奔来到你面前,让你觉得是出荒诞剧!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当然,财富也没有冷落韩燕明。几个月时间,韩燕明像其他人一样,在操心公司业务的同时,自己也在操作一小块地和几个物业。按照当时的市价,韩燕明的身价已近千万元,俨然是个富翁。

  然而,好景不长,1993年5月,北海房地产市场急转直下,大批公司被套牢,短短几个月内,几千家公司撤离得八九不离十。韩燕明所在的公司也开始撤离北海,而他要继续留守北海处理后续事务。看着因资金链断裂而停工的半拉子工程,看着花费巨资买来放在保险柜里的规划图变得一文不值,看着一块块野草疯长的地皮,残酷的现实,不禁让韩燕明感慨:不如归去。

  是年底,韩燕明也离开了北海,回成都当了一名记者。

  当时去北海的,很多都是像韩燕明这样的年轻人。在他们人生事业的起步阶段,北海给这些人带来的短暂成就感,同时伴随而至的是巨大的挫折感。

  有人说,该出手时就出手

  时过境迁,十余年过去了,又有一大批的人从全国各地拥进北海,开始了新一轮的淘金潮。与上次不同,现在到北海的淘金人,基本上都是以个人身份出现的炒房人。

  “到北海炒房的,早期成规模的,主要是哈尔滨、西安、福建三明这三个地方的人。”戴着副墨镜,躺在银滩沙滩椅上休息的张峰告诉记者。

  当十余年前韩燕明在北海炒房的时候,黑龙江哈尔滨的张峰,还在天寒地冻的俄罗斯当着倒爷。三年的倒爷生涯,他挣到了150多万元的积蓄。

  2006年七八月开始,张峰身边不少人都跑到北海炒房。在家待腻了的他,也在去年11月份跟人跑到了北海。

  在北海呆了两个多月的他,出手买了3套高层海景房,每平方米2000多元,3套房子加简单装修,总共花了不到100万元,张峰选择一次性付清。今年以来,北海房价快速上涨,“现在已经每平方米超过3500元了,你说是该卖掉还是不卖?”

  今年开春以后,来北海炒房的人越来越多了,且多是温州、杭州、北京、深圳、宁波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炒房团,只要他们看中了的房子,根本不问太多,出手又快又狠,往往十几个人就能消化一个小楼盘。“五一的时候,外地旅行团来北海买房子,他们戴着小白帽,买房子就好像在超市买一棵菜一样。”北海市政府新闻科科长张阳这样比喻外地炒房团。

  “对于这些经历过中心城市每平米超万元房价的炒房客来说,北海的房价实在是太低了,现在不买以后就怕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做房地产中介业务的赖先生说。

  还有人,从严冬中熬了过来

  相对于外来开发商的生猛,本地的开发商则要谨慎得多,他们大多数经历过上一次的房地产泡沫,往往心有余悸。“从严冬之中熬了过来,确实不容易啊,不希望再翻船了。”一位本土炒房者感慨道。

  沈国汉就属于终于熬出头的。

  1993年2月,刚刚30岁的沈国汉来到北海,与一家有实力的房地产公司联手买下地皮,一栋规划8层的商住楼刚建到第3层,就遭遇宏观调控的当头棒喝,合作项目搁浅,沈国汉就此被套牢在北海。

  这期间,沈国汉在北海试过一年不到就把一栋房子做好了全部卖出,试过做购物中心,也试过做烂尾楼,但大形势不好,做得十分艰苦,甚至还养过鱼,养过鸭。

  2003年1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处置海南和广西北海市积压房地产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北海的“烂尾楼”成为享受免税政策的对象。沈国汉清楚地看到,商机来了。

  2003年8月,沈国汉把北海第一烂尾楼南南大厦(被戏称为“难难大厦”,也就是现在的凯旋国际商务大酒店)买下来,“南南”改名为“凯旋”,沈国汉筹集了一亿多元装修资金,改造成产权式酒店,开局还算顺利,2004年酒店商铺可以卖到每平方米7000多元,产权式酒店也预售了6000多平方米。今年4月28日试营业,准五星级产权式客房已卖掉40多套,全是一次性付款。一直被压抑的沈国汉终于拨云见日,熬出头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