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迎接党的十七大 喜看北京新变化之教育篇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5日04:14 京华时报
在过去的5年里,北京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高等教育率先进入普及化,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全面实施中小学课程改革……一桩桩变化记录着北京教育走过的历程,更多普通百姓从中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北京教育正以坚实而稳健的步伐,朝着率先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前进。 -五年教育变化 变化1 义务教育阶段免学杂费 今年9月,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实现了免除学杂费,农村户籍的学生、城乡低保家庭学生、残疾学生免交教科书费。 “两免一补”的措施为更多需要帮助的学生带来实惠。市财政对山区学生、城乡低保家庭学生、残疾学生每人每年提供300元助学补助,并对上述三类住宿生每人每月发放100元伙食补助。为实施上述减免,市、区县两级政府每年支出9000万元。 从2004年秋季开学,本市对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公办中小学借读免交借读费,并初步建立起经费保障机制。目前,有40万适龄流动儿童少年在京接受义务教育。 变化2 高中课程改革顺利启动 课程分为选修和必修,用学分来描述科目修习状况,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今年9月,高中新课程在全市高一新生中全面实施,标志着北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为保证高中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今年7月,本市启动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教师全员培训,向教育管理者、校长、任课教师全面灌输高中新课程的理念。与此同时,与高中新课程配套的高中会考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等相关文件已制定完毕,从各个方面保证高中新课程的实施。 变化3 中小学生用上电子学籍 今年9月,北京中小学全部试行电子学籍管理。本市从2006年开始构建规范的数据体系,全市中小学生的基本数据信息都录入到学校管理信息系统。今后,“小升初”、中考、高考报名都将实现与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的对接。 全市110万名中小学生人手拥有一张学生IC卡,这张卡不仅具有电子学籍管理、市政交通一卡通功能,还可以在图书馆、计算机房、门禁考勤、自助设备等场所综合应用。学生IC卡已成为北京市推广市民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变化4 高等教育率先进入普及 2003年,首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2%,标志着北京高等教育发生根本变化,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北京高等教育实现普及化,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过去5年,北京各级教育普及化程度得到明显提升。3—6岁儿童入园率保持在85%以上,义务教育普及率巩固在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5%以上,高考录取率也已连续多年稳定在70%。 变化5 1/4初中生上优质高中 截至2006年,北京已设立68所示范高中,进入优质高中学习的人数逐年增加,已连续两年有近1/4的学生进入示范高中学习。 远郊区县考生、办学相对困难初中校考生也得到更多上优质高中的机会。从2006年起,市教委要求示范高中拿出5%—10%的招生指标向初中校分配。同时,示范高中在安排跨区县招生计划时,要适当扩大远郊区县招生数量,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变化6 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 过去5年,北京市政府以每年为市民办实事的形式,优先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2002年,为133所农村寄宿制中小学配备生活用车,解决山区寄宿学生上学难问题。2003年,农村中小学全部取消明火取暖。2004年,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建设医务室。2005年,为500所农村中小学配备体育器材。2006年,为600所农村中小学配备音乐、美术教学设备,推进农村地区素质教育。今年,市级财政投入5000万元对100所中小学旱厕进行改造。一系列投入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变化7 初中建设工程全面铺开 2005年6月,“初中建设工程”启动,一项旨在改善北京基础教育“铜头铁脚豆腐腰”局面的大工程全面铺开。 在这项工程中,全市初中学校数据库建设完成,并建立了示范高中招生计划指标分配到纯初中制度。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领导亲自率队与32所重点建设项目学校建立联系,深入学校进行调研并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市教委制定了《关于对区县初中建设工程专项督导工作的意见》,并对初中建设工作进行专项督导。 变化8 10所高职实施自主招生 过去5年,北京在探索考试制度改革上一直没有停止前行的步伐。从2002年开始,北京在高校招生考试中实施“3+X”考试方案,并开始单独命题。2005年6月,因高校逐年扩招、考生参与性降低等原因,坚持了6年的北京春季高考宣告取消。一年后,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在3所高职开展自主招生试点,改变了过去只有通过高考才能上大学的单一人才选拔模式。 今年7月,北京参与自主招生的高职扩大到10所,并明确提出将招生计划的50%用于招收农村户籍考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培养途径。 -官员访谈·对话市教委副主任罗洁 北京基础教育水平遥遥领先 一直以来,基础教育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择校问题、城乡差距、校际差异成为制约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5年来,“均衡”成为北京教育发展的关键词,一桩桩变化正在城乡间悄然展开。北京在推进义务教育发展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北京基础教育发展前景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 记者:近几年,北京在基础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罗洁:1993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完成“两基”任务后,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薄弱环节上。通过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启动了初中建设工程、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十百千万工程”、实施教师培训的春风化雨工程、绿色耕耘工程等一系列工程,北京基础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近,《中国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06》发布,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0-2004年间在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八个方面公共服务总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价,北京基础教育的基准分数5年来均排名第一,成为所有省市区中惟一达到A类等级的城市。 记者:基础教育水平提升很大程度得益于经费投入,您能否给我们算笔账,这几年北京在教育经费投入情况是怎样的? 罗洁:这几年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大,每年新增的教育经费有70%用于农村教育。市区两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从2001年的37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79.2亿元,6年总计335亿元。市里补助区县基础教育发展的经费逐年增加,从2001年的4.6亿元增至2006年的6亿元,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记者:我们注意到,农村教育应该是经费投入中最大的获益者,是不是也是变化最大的呢? 罗洁:确实如此。在北京各级教育中,这几年变化最大的就是农村学校和城区基础薄弱学校。政府每年用办实事的形式为基础教育解决实际问题,很多内容都是围绕这些展开的。比如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密 云县,近5年通过财政主渠道投入、乡镇投入、全面落实市拨专款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4.6亿元,对全县中小学进行建设和改造,其中51%用于农村山区学校。 另外,像房山区,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市区两级在房山投入3.3亿元,按照新的办学条件标准新建改建4所寄宿制中学,在2006年将9所山区中学的2600名学生一次性迁出,为外迁学生发放生活补助、学习补助,统一安排交通问题。山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公平。 记者:这些措施的提出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 罗洁:北京要成为首善之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前提。北京有62%的山区,只有农村教育得到发展,才能代表北京教育整体水平提高。2004年,市政府提出,2004年至2010年将投资40亿元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现在才3年,市级财政已经对农村教育投入了32个亿。资金的投入使农村学校硬件设备得到改善,提升了北京基础教育整体水平。 记者:北京基础教育发展中,重点要解决哪些问题? 罗洁: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和教育秩序,这些也是北京基础教育的重点。针对教育公平,我们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针对教育质量,我们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开展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在教育秩序上,我们采取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手段,加强教师师德建设。通过多项措施,使社会满意、学校满意、家长满意,使学生喜欢上学。 记者:但不能忽视的是,择校问题在北京还是存在着,如何解决? 罗洁:我们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高水平、有特色的发展,给家长和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择校现象的存在说明,北京现有教育资源离社会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如果靠强制推行划片就近入学的做法,也确实不现实,而把所有学校都变成一个样,也不符合教学规律。要解决择校问题,就要使所有学校在硬件上要符合标准,注重发展各自的特色。“高质量、均衡化、有特色”,这才是北京基础教育发展的目标。 记者:您能否给我们描绘一下,您心目中未来北京基础教育的前景? 罗洁:2004年首都教育大会提出了首都教育发展战略,通过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发展,提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北京是首都,各级教育发展也应走在全国前列。就基础教育而言,一方面应继续保持领先优势,起到辐射和示范作用;同时,北京要向全国学习,吸收各省市先进经验、办学理念和成果,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基础教育,为全国做好示范和榜样。这也是我的工作目标。 -百姓故事 学校一年一个样 “这几年,我们学校可是一年一个样儿。”谈起学校的变化,门头沟大峪二小六年级学生巩天成劲头特足。大峪二小是门头沟区一所城镇小学,尽管处于比较繁华的城镇,但这所学校的校园环境与市区里的学校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巩天成至今还记得自己初进学校的情景。 塑胶操场曾是水泥地 那时,学校操场都是坑洼不平的水泥地。如果同学上体育课不小心摔倒,磕破皮是经常的事。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巩天成读四年级。 “去年暑假回到学校,我们都惊呆了,学校修好了一个漂亮的大操场。”这个操场采用标准的塑胶跑道,红色的跑道中间还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塑胶。“干净得就像家里的地板一样。”巩天成和小伙伴们在操场上快乐地奔跑着、打闹着,再也不用担心摔倒后受伤了。每到下课铃声响起,操场就成了学校最热闹的地方,大家做着各种游戏,有时高兴了,还会在上面打个滚,撒起欢来。 后来,巩天成从老师处得知,这个操场是市里拨专款为学校修建的。和他们学校一样,如今,北京所有农村中小学现在都有了塑胶操场,而这只是这所普通农村小学的变化之一。去年年底,门头沟区在全市率先完成对农村中小学旱厕的改造,过去又脏又臭的厕所被水冲式厕所取代,新盖的厕所贴着红粉相间的瓷砖,里面十分干净。巩天成说,同学们再也不用忍着臭味和冒着危险去上厕所了。 上学越来越便宜 校园环境的变化,让巩天成越来越喜欢学校。另一个让他印象深的变化是,自己上学的费用越来越少了。从2003年开始,门头沟区就已免除了初中及小学学生的学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还要给予教科书书费补贴。这意味着,像巩天成这样的普通郊区城镇学生,每学期只需要交纳90元的教科书费就可以了。 在大峪二小,享受免杂费、免课本费用的农村学生有90名,享受每年300元补助的城乡低保家庭学生和特教学生有41名。校长高海英介绍,“两免一补”政策的推行使农村孩子、困难学生可以更安心地上学,孩子们上学的费用越来越少。 与山里娃同上一堂课 在大峪二小,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教室是孩子们眼中最“神奇”的地方。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学生们可以和山区学校的孩子们同上一堂课,老师们可以与城里名校的特级教师们一起切磋教学,共同备课。 开学初,学校与门头沟山区的大台中心小学利用远程教育平台一起上了一堂二年级语文课。通过网络,大峪小学老师提出的问题可以请大台小学的学生回答,孩子们还可通过网络同声朗读一篇课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穿越了学校的院墙,山区学生也有机会感受城镇学校的课堂。 这只是大峪二小开展教学交流活动的一个小片段。两年前,学校与崇文区名校光明小学结成对子,两所学校一个在市区一个在郊区,网络成为教师们最好的沟通平台。老师们经常通过远程教育平台,一起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并开放各自的校园网站,将老师们的讲课录像放在网上,供老师们交流、点评。 今年,大峪二小派出一名英语教师到光明小学脱产学习,直接住在学校现场取经。高校长说,以前农村教师进城培训的机会很少,每次教师培训给农村学校教师指标总是零星几个。市里加强农村教育投入后,农村教师获得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我觉得我们学校一点都不比城区学校差。”明年,巩天成就要小学毕业了,有过多次去城区学校交流经历的他,谈起自己的学校,言语中充满自豪:“我们农村孩子也有机会和城里孩子一样快乐学习了。”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张灵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