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党的十七大 喜看北京新变化之文化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5日04:16 京华时报

  百花齐放 好戏连台

  文化,是一个城市精神的内核。5年来,北京的文化演出市场可以用“数量多,质量高,门类全,人气旺”来形容,文艺演出活动,无论是规模、档次,还是质量、品位,都比以往有很大提高,国内外各种演出团体纷至沓来,电影票房收入逐年增加……北京,正致力于打造全国演艺中心。

  -五年文化变化

  变化1  电影票房跃居全国第一

  今年上半年,北京电影票房在全国同期排名位居第一。截至8月底,北京电影票房已达2.43亿元,同比居全国首位,这是北京电影票房首次位居全国第一。

  这一变化,与北京影院建设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全国各地的电影院线均已落户北京,目前北京拥有6条电影院线,银幕数量的增长速度之快,也位居全国首位。

  在2004年初,北京城市专业院线银幕拥有量仅为100块,以城市户籍人口900万计,平均近10万城市居民拥有一块电影银幕。但是目前,全市银幕拥有量已超过230块,到了年底将达到约300块。

  变化2  农民结束户外观影历史

  和城市专业院线发展同步,北京农村数字影厅建设的发展速度也相当迅速。截至2007年8月,全市已有570余个农村数字影厅建成并通过验收。今年上半年,北京财政投入经费1.1亿元用于本市农村电影放映数字化工程,先期投入4000万元为1000个农村数字影厅配备数字电影放映设备。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多在户外看电影,而北京郊区的农民将由此结束50多年户外观影的历史。仅以北京的“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为例,2006年全年共放映76480场次,达到全年放映计划的153%,观众超过2083万人次。

  变化3  百余家

图书馆一卡连通

  在北京140余家各类图书馆中,只要在一家办理了图书卡,就可在其余所有图书馆借阅图书,这种网络化的图书借阅模式,在过去5年中成为现实。截至目前,本市以首都图书馆为中心,20个区级图书馆(少儿图书馆)、3个县级图书馆为地区分中心,270个街道(乡镇)图书馆、2408个社区(村)图书室为服务终端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已经形成,总计建成了140个计算机联网点,实现了联合检索、联合编目、馆际互借和“一卡通”图书通借通还服务。

  变化4  百项文物工程修缮完工

  2002年10月,位于故宫西华门的武英殿建筑群修缮工程开工,拉开了故宫百年大修的序幕。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前,故宫的主要建筑将初步恢复到康乾盛世的原貌。

  故宫修缮,只是过去5年北京文物修缮的一个典型代表。2003年,北京启动了“人文奥运”文物修缮规划,包含139项工程,国子监、孔庙、鼓楼等一大批文物得到修缮和保护。

  变化5  博物馆数量居全国之首

  自2000年以来,北京博物馆行业发展迅速,截至2006年底,地区注册博物馆达133座。今年上半年新注册数量创下历年之最,新博物馆注册登记数量由每年的2至4家暴增到7家,半年注册量接近以往全年注册最高量的两倍。至此,北京登记在册的博物馆总数达到140家,成为全国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城市。

  变化6  “非遗”保护力度空前加强

  5年间,在全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环境下,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也得到空前加强。智化寺京音乐、天桥中幡等一大批带有老北京韵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得到重视和保护。仅2005年,北京市就申报国家项目21个,其中8个入选文化部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完成申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8个。在2004年确定2个试点区、1个试点乡和11个试点项目的基础上,北京又确定了朝阳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天桥中幡、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等10个项目为北京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性试点项目。

  变化7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

  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几年新兴的产业,但发展却突飞猛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增加值从2004年的509.2亿元,占当年全市GDP(6060亿元)的8.4%,增长到2005的700.4亿元,占全市GDP的10.2%,从业人员达到45.9万人。

  目前北京已形成了包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区、北京798艺术区和琉璃厂文化产业园区在内的10个主要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正在规划建设8个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文化创意产业在本市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初步确立。

  变化8  

国家大剧院提升演出档次

  10月10日,采访十七大的40多家境外媒体的120多位记者特意被安排参观刚刚落成的国家大剧院,这个紧邻人民大会堂的巨蛋形建筑,在耗费了30亿元的投入,历经4年的建设后,成为北京文化的新地标。国家大剧院已于今年国庆前后进行了试演。

  5年间,以国家大剧院、新首博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文化展演设施的建成,提升了北京文化演出的档次,带动了更多世界各地的优秀演出展览来到中国,来到北京。

  -官员访谈·对话市文化局局长降巩民

  村民看露天演出政

  府埋单

  5年来,北京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就中,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将电影和演出搬到了农民的家门口。北京的“农村电影放映工程”2006年全年共放映76480场次。

  在推进农村文化活动建设上,北京采取了哪些举措?如何让更多的人在离家最近的地方看到电影?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降巩民。

  记者:近几年,北京在文化领域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降巩民:我们把文化领域投资的重点向基层做了倾斜。包括城市中的社区和农村两大块。在资金投入的支持下,本市基层文化设施不断改善,全市315个街道、乡镇文化中心都将拥有一套25万元的广场演出用灯光音响设备,各个区县都将拥有一台流动的演出舞台车、一辆图书捐赠车、一套奥运文化广场演出设备,10个远郊区县的剧场都将得到改造,并建设10个文化广场。

  记者:什么是流动舞台车,为什么会有为每个区县配备流动舞台车的想法?

  降巩民:为每个区县配备流动演出舞台车,是今年市政府为市民办实事的第41项工作。流动演出舞台车造价180多万元,用于基层大型流动演出。它外观看起来像一个厢式卡车,车长8米,其中厢体长6米,这样的体量非常适合在街道、乡村行驶。车子开到演出地点后,只需要半个多小时,就可以利用液压系统,像摆积木一样,将厢体的顶板、后板、两侧侧板全部展开,拼成一个近100平方米的舞台。舞台距离地面1.2米,完全能满足后排观众的欣赏需要。台顶高7米,能满足大部分戏曲、歌舞等表演的需要。流动舞台车方便了基层文艺工作者扩大流动演出的覆盖范围,增加演出频次,为百姓在家门口欣赏文艺节目提供了方便,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

  记者:在推进农村文化活动建设上,本市做了哪些工作?

  降巩民:我们实施了农村“文艺演出星火工程”。从2005年5月开始在大兴、房山、通州、平谷、怀柔等区县试点,今年,又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13个农村区县全面铺开。京郊农村舞台日渐丰富起来,京郊观众可在家门口或观看专业院团整台晚会,或欣赏本村剧团自编自演的小戏,享受到丰富的

  文化大餐。

  记者:让剧团到农村演出可能会面临一个矛盾,这些剧团都要盈利,而农民支付能力有限,对他们而言农村市场可能吸引力并不大?

  降巩民:确实会有这个矛盾,为此我们采取了政府补贴的方式,解决这个矛盾,对各类到农村演出的艺术团体给予资金支持,各类演出团体露天演出将不再向村民收费。

  在试点工作中,对市属艺术院团和驻京中央、部队、艺术院校的艺术院团及外省(市)属艺术院团,进村每演出一场补贴5000元;对民营职业艺术团体,在当地农村演出每场补助1500元,跨区县演出每场补助3500元;对村级业余文艺团体跨行政村演出,每场补助500元;对乡镇、村级业余文艺团体跨乡镇演出每场补助1000元,跨区县演出每场补助2000元。这种农民看戏、政府埋单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基本上覆盖了试点地区所有农村,受益群众达95%以上。

  记者:为郊区农民提供演出,只靠当地演出团体肯定不够,怎么吸引城区的优秀演出单位到郊区演出?

  降巩民:据统计,北京周边10个郊区县政府所在地基本上都拥有居民20万人以上,而北京市130多家演出团体集中在城八区,演出市场较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实施了“周末场演出计划”,政府出资聘请专业演出团体每个周末到郊区县剧场演出,既为广大居民提供了高水平、专业性的文艺演出,也为专业演出团体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06年在4个区县试点取得较好效果的基础上,今年将在10个郊区县全面展开。

  记者:怎么吸引郊区百姓观看演出?

  降巩民:我们实施了低价售票政策,吸引当地观众,培育郊区演出市场。周末场演出剧场以5元至20元的低价售票,吸引京郊百姓观众走进剧场,逐渐培养郊区群众花钱看演出的消费习惯,培育郊区演出市场。目前,在4个试点区县,每场演出的上座率都能达到80%以上。

  记者:今年年底银幕数量将达到300块,大家非常关心分布在什么地方。哪些居民能够一出家门口就可以看电影了?

  降巩民:有两点要注意。第一,对于这种分布和布局,政府要从全市通盘考虑和规划,真正实施则要靠社会和市场进行,如果市场能够对资源进行调配,政府在这方面不会过多干预。第二,电影和戏剧剧场不同,电影是按服务人口半径来均匀分布,而剧院不是,它有扎堆的倾向。目前,望京地区、亚运村地区陆续都开了电影院,但亦庄、方庄、天通苑、公主坟地区影院还没设立起来,我们会把这些信息传递给社会和院线,他们会根据实际的需求和市场资源调配的可能制定他们自己的规划。

  -百姓故事

  文艺青年的视听盛宴

  从小在北京长大的齐磊是个典型的文艺青年,热爱话剧,热爱电影。今年26岁的她,在大学时代开始迷上了话剧,“大概就是在2001年左右,受一些朋友影响,我也开始看话剧。那时候,主要就是人艺、青艺的剧,都比较主流,价值观也都相似,教育性强,国外的剧团比较少见。”在齐磊的记忆里,大概也就是前年左右,北京演出市场开始兴盛起来。

  小剧场剧目越来越多

  “现在小剧场话剧和国外的剧越来越多,上大学的时候一年也就是看一两个外国团,现在每两个月就看,这还是在挑选的情况下。比如这两年比较火的麻花系列,我就特别喜欢。它的创作和表演者,一开始都不是什么大腕,现在在我们小剧迷的圈子里,都得到了认可。”

  几年下来,齐磊已经成了小剧场话剧的忠实粉丝。她看演出的地点,也从以前的人艺、青艺,渐渐扩大到人艺小剧场、解放军歌剧院、东方先锋剧场等重点走小剧场路线的剧院。在她身边看话剧的人,也不再只是大学老师或艺术学校的学生。很多普通市民也开始关注舞台剧场这种看似小众的文化演出。

  对于现在的话剧市场,齐磊有自己的理解。她认为,这几年,北京话剧市场的最大变化来自于小剧场等形式的民间话剧的发展。“现在北京的话剧市场,已经完全是一个江湖了!江湖就是,谁都可以闯,那些大师,比如孟京辉、林兆华,他们都在江湖上混出了响当当的名号,可以威震一方,但没人能把其他所有人都打死。正所谓武功再高,也怕菜刀。草根性、平民性、娱乐性其实是戏剧的天性,这两年,北京的话剧市场在回归。”

  大片你方唱罢我登场

  除了话剧,电影更是齐磊从小的爱好。小时候,搬个小马扎,在社区广场看露天电影的记忆,让她想起便觉温暖,后来,爸爸带她到电影院,看了很多香港的武打片,“周润发、李修贤都是我的偶像,那时候的电影院,印象中只有前面两个大喇叭,声音大,没层次感。”最近几年,影院的硬件越来越好,齐磊家门口的电影院有了环绕立体声,她在那看了《真实的谎言》、《狮子王》什么的。2000年左右,北京有了像新天地一样的电影城,同时可以放很多片子。“前年,我们家门口的华星影城还有了超大银幕,我在那里看的《超人归来》,是立体的,超人飞出来的时候,影院会提示你戴眼镜。这是一个革命!”

  五年前,只要是大片,齐磊基本上每部片子都不落。那时候电影少,一年国外的大片也就是十几部,国内的片子,除了大片,很少能上院线。因此,《无间道》、《指环王》、《哈利波特》还有国产的《英雄》,这几个视觉盛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几年,产业旺盛了,片子越来越多,每部电影的档期也越来越短,很多小众的国产片也能在影院看到了,像《孔雀》、《青红》这种文艺片,居然也可以在电影院看到,也还创造了不错的票房。电影的商业化操作,也越来越和国际接轨。

  电影半价日观者如云

  说到电影市场的变化,齐磊滔滔不绝。在她个人化的电影年鉴里,还有一个重要的记忆不能抹去,就是2005年,全国100多家影院联合发起的周二电影半价活动。“以前我看电影是花家里钱,2004年工作了就得自己掏钱了,星期二半价推出后,第一感觉是看电影不再咬牙了。后来发现,要是周二看电影,得早点买票,很多人都选择这一天去,还是图便宜,这证明现在的票价还是贵,应该再降些,让看电影像打个车一样。”

  齐磊觉得,这几年重新走回电影院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多,“前一阵子我去看《变形金刚》,发现影院里满坑满谷的年轻人,买票要排好几十米的长队,前两年确实不这样。”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李琦 刘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