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低保”保了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5日13:30 南风窗

  本刊记者 石 破 发自山西长治

  “文化低保”保了谁?

  本刊记者 石 破 发自山西长治

  原红卫是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落子剧团的团长,他6岁学戏,1978年进剧团。以前的团长是他父亲,解放前参加工作,当了半辈子团长,从退休到去世,没有领到过一分钱退休工资,因为剧团没钱。

  跟长治市的其他县剧团一样,平顺县落子剧团成立于解放初,以前吃财政饭,改革开放后搞承包。地方戏主要面向农村,平顺县260个行政村,180多个是贫困村,唱一场戏要两三千元,村里出不起。

  2001年,剧团瘫痪了,好演员去了八音会,其他人有的打工、有的卖菜,原红卫开上了

出租车

  梨园泪

  2002年,平顺县的领导说,一个县不能没个剧团。于是县里开始公开招聘落子剧团团长,原红卫重新竞聘上岗。县里每年给剧团补助三五万元。原红卫天天打听哪儿有物资交流大会、哪儿有古庙会,就拉着弟兄们去哪儿唱戏。每年煤老板们都要给“老君爷”唱戏,原红卫跟他们要的钱就多一些。

  “这几年,要没‘封建迷信’,剧团就彻底拉倒了。”原红卫说。有些村干部跟他说:“你们来,我别说掏钱请唱戏了,连饭也管不起。”以前农民缴公粮,村里还能弄个提留,后来提留也没有了。村委会把村里的树砍了卖几棵,唱一台戏,现在树也不让随便砍了,农民跟自己喜欢的梆子戏、落子戏只能“近在咫尺,不得相见”。

  落子剧团的好演员,很多都去了八音会。原红卫说:“从我当团长起,我们这个五六十人的剧团,流动过1000多人了。”很多演员都是从小培养,唱红以后,被别人挖走。2003年,剧团编了出现代戏《梨园泪》,大概情节是:剧团的老演员退休领不到工资,年轻的唱不出戏来,有的去卖菜,有的去八音会,各耍其能。有个老演员,是响当当的名角,现在也去旅游景点“撂场子”了,很是凄惨。

  当然,戏终还是有一个“光明的尾巴”:省委宣传部的领导来到旅游景点,看见了正在卖艺的名角,深受触动,跟县长说:还是要扶持剧团嘛。剧团于是又活了起来。

  《梨园泪》下乡演了十几场,效果挺好,但县里有意见,说这个戏不太好,有政治色彩,就不再演了。原红卫心灰意冷,也不想当团长。

  就在这时,他听到一个消息:市里要搞一项工程——“文化低保”。基本内容是:政府出钱补助,给全市每个贫困村每年唱一场戏,演六场电影,给每人买一本书。

  平顺县共有184个贫困村,搞了“文化低保”,县剧团两天唱一场戏,一年到头还忙不过来。每唱一场戏,政府补助4000元,这不跟“旱涝保收”一样吗?原红卫不再想辞职的事儿,他正忙着排一出新戏:《梨园逢春》。新戏前面的情节跟《梨园泪》一样,后面几节是:市委、市政府搞“文化低保”,支持剧团为农民唱戏。剧团收入增长了,出走的好演员也回来了,大家纷纷表示:要好好为老百姓演出呀。

  文化如何“低保”

  2006年11月,长治市委宣传部的干部下乡对农民文化生活进行了一次调查。他们选的是一个经济强镇——襄垣县夏店镇的40个行政村。这里的农民人均年收入比全市农民平均水平高出498元。但他们调查发现,5年来,52.5%的村文化建设投入为零;37.5%的村一年看不到一场戏;50%的村一年看不到一场电影;90%的村没有图书室。村民度过空闲时间的主要方式是看电视、闲聊、打扑克和打

麻将

  对于住在偏远山区窑洞里的人,城乡差别在文化方面就更明显,山区好多地方的文化是空白。有的贫困村,20多年没演过一场戏,村里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唱戏。

  “文化低保”由长治市委宣传部牵头,加上文化局、财政局、扶贫办,一共四家单位操作。 “文化低保”着重解决的是边远、贫困山区农民的文化需求。文化低保的经费,由市财政拨300万,加上13个县(市、区)的配套,每年500多万元。

  政府拿钱搞“文化低保”,跟长治市的经济发展有关系——老百姓不能饿着肚子看戏。10年前整个山西一年的财政收入不到100亿元,现在光长治市的财政收入就有100多亿。全市13个县市区,共有3400多个村庄,这次实施“文化低保”的有835个村庄。原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针对的是贫困县,根据长治市扶贫办的统计,人均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算贫困人口,长治市共有700多个贫困村,十几万人口。经济条件好的村每年都请戏班子唱戏。穷村请不起,台子都搭不起来。现在政府买单,群众看戏,每个村每年唱一场戏,剧团挨村演出,农民有戏看了,那些县剧团也救活了。

  送戏下乡的机会,大部分给了各县剧团,各县电影公司的放映队负责送电影下乡,每演一场电影可获补助100元。范部长说,长治市其他县(市、区)听说“文化低保”了,都找来了,纷纷提要求。我们考虑到这项工程应该有一定普及面,不留死角,所以,富县的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的“困难村”,我们也选了一些,加起来共有830多个村庄,30多万人口。一年要演800多场戏,4800多场电影。

  长治市文化局局长陈秀英说:“文化部门生存最困难的就是剧团、电影院。经济好一点的县能养得住剧团,像潞城市剧团每演一台戏,政府补助500元,有的地方就养不起剧团,没有台口,剧团解散得老多了。现在一搞‘文化低保’,剧团都活了。县里的电影公司一直市场萧条,虽然国家有个‘2131工程’扶持(即在21世纪,实现三个一: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也是杯水车薪。这回好了,每个村演6场电影,每场100元,文化企业都活起来了,市场培育起来了,观众素质也培育起来了。”

  至于图书,买书的钱人均6元,不是把这6元钱发给农民,而是由市里精挑细选最新出版的、农民最需要的科技、生活、文化方面的图书,送到村里。每村建一个书屋,由专人管理,村民借阅。活动搞上个三五年,村里有千把本书,一个小型图书室就差不多了。

  梨园逢春

  长治市开过“文化低保”会后,平顺县也开了文化工作会。县委书记在会上说,县里每年要给剧团10万元,再给8个全财政指标,10个半财政指标,让他们放下心来唱戏,“唱红三晋大地”!剧团该缴的

养老金以前一直没缴过,要想缴,得补100多万元,现在一搞“文化低保”,养老金也能缴了。

  今年的全国少儿曲艺大赛,山西省有两个选手进入总决赛。两个孩子都是长治的,一个唱潞安鼓书,另一个说快板书,此前就都已获得了今年的小梅花奖。

  快解散的剧团,如今都忙起来了。长治地方戏的主要剧种有上党梆子、上党落子、壶关秧歌等。其中上党落子、潞安鼓书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批了。壶关秧歌、上党梆子也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传部门吸取了以前光给钱、没把事办好的教训(以前有过政府补贴,剧团去农村唱,但演员积极性不高,蜻蜓点水,该唱两小时的,唱一个小时就收场了),现在政府花钱买服务,变“养”人为“养事情”。谁说好都不算,必须得老百姓说好才算。市里搞了个三联单,剧团去村里演出,要由村里盖公单,村支书签字,剧团拿来回执,市里看到他确实去农村演出了,老百姓满意了,才给报账。

  送戏下乡也不容易。有的山村,三四十户人家,百十号人,汽车都进不去。演员们没办法,在村外化好妆,穿好戏服,步行进村去。范部长跟演员开玩笑,说你们真是“寇准背靴”了!村里没有戏台,就在场院里搭台唱,他们把这叫做“深山沟里唱大戏”。剧团送戏下乡,与农民建立了关系,条件好的村,还会自己出钱请他们再去演出,剧团年收入100多万元没问题。

  原红卫如今非常忙。本来有些地方订了他的戏,“文化低保”一来,能退的都退了。剧团专门买了一辆卡车,一辆班车,拉着演员、道具、锅碗瓢盆四处转悠,有时一天要唱两场,演员嗓子受不了,下午唱主角的,晚上就“搭个把子”(演小角色)。

  “潞城市落子剧团想来帮我们唱,我不让,因为我们自己就能完成嘛。”原团长说,今年政府补助的钱如果全部到位了,大概是70来万元。“我们不睡觉也要演”!贫困村没有舞台的占80%以上,有的村五六十年没唱过一场戏。剧团去了,在地上铺个地毯就唱起来。有时正唱着,哇哇下起雨来,收拾都来不及。农村的规矩:只要台口搭起来,就要连唱7场。有的村民说,政府不是说每年送一场戏,要给我们送5年戏吗?你们就把5年的戏一次唱完吧!

  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是不是“文化低保”工程的最佳选择?现在有了电视机、影碟机,电影、戏曲还能那么吸引人吗?

  潞城市神后村的抗战纪念牌下,市落子剧团正在进行“文化低保”、送戏下乡的演出,观众大多是些老人、妇女和儿童。一个70多岁的老人告诉记者,他已经5年没看过戏了,上一次看戏还是在别的村,没想到自己去世之前还能看到戏。记者问一位村口商店前的村民,怎么不去看戏?他笑说太热了。问他喜不喜欢看戏?他又笑笑,说,那都是老年人才喜欢。

  这些戏曲能培育出新的戏迷吗?也许,这不是地方政府目前要考虑的问题。地方政府目前考虑的,只是让文化生活极其匮乏的农村,有那么一点文化生活,让快速衰落的地方艺术,尽量减慢衰落的速度。因为该项预算已经由市人大通过,列入了长治市的“十一五”规划,至少“十一五”期间,这项制度的推行是有保证的。至于“十一五”以后怎么办?当地市委、市政府官员说,要尽量推动,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使这项制度固定下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