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中国探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5日17:54 《环球人物》杂志

   本刊特约记者 赖海芳

  2005年10月,“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让很多国人立即想到一个问题:中国人何时能够登上月球?为此,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中国“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如今,在“嫦娥一号”即将发射之时回顾他的回答,能让人更理性地认识我国的探月技术水平。

  记者:中国即将实现探月,那么离登月还有多远?

  欧阳自远:我国现在的航天工程,包括卫星和载人航天,都在地球周围运动;而像探月这样的深空探测,则要求飞离地球。目前(2005年),我们所有的卫星只能离开地球3万至4万公里,要提升到平均38万公里那样一个遥远的距离,需要强大的经济、科技发展的支撑。就拿探月来说,要求有新的火箭、新的通信和测检方法;而登月,则需要攻克更多难题:

  首先是

火箭的运力。要登月,就得携带很多东西。既要有能上月球的东西,也要有让宇航员回来的
能源
,需要两个有强大动力的飞船。

  其次是进入月球区,要减速,让飞船稳定地在月球轨道上运行。这要求有极其精确的计算。做登月准备时,登月舱和服务舱要分离,一个上月球,一个准备接宇航员离开月球。这就要求两者实现对接,这是一个技术难题。

  除此之外,登月时,要在复杂的月球环境中找到一个登陆点实现登陆,要有宇航员走出飞船进行探测活动;回来时,还要让登月飞船有足够的动力,让宇航员返回,等等。

  记者:我国为什么要开展探(登)月计划?

  欧阳自远:虽然我们可以借鉴他国探(登)月的成果,但很多科学技术还得靠自己去研发。目前,在太空运行的800多颗卫星中,美国占了一半,中国只有34颗。中国导航定位系统用的是美国的系统,中国所有的火箭、飞机、轮船、汽车甚至包括人,美国的系统都可以监控。

  探月的真正价值不是许多人能直接意识到的,如同第一颗卫星上天时,人们无法想象它会有多大价值。以美国“阿波罗”计划为例,它不但带动了美国科技、经济、军事等的发展,还衍生出了3000多种技术成果,可应用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使美国在科学技术上领先,在政治、经济上的地位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此外,人类所有关于月球的知识,绝大部分是来自于“阿波罗”计划,而这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最近,美国人有个测算,“阿波罗”计划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是1∶14。

  记者:中国探(登)月技术水平与世界领先水平有多大差距?

  欧阳自远:世界上已有960多人次进入过太空,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是第413位进入太空的人。2005年,全球各地都在网络上观看了美国实施的“深度撞击”工程,美国的发射器准确撞击了距离地球几亿公里的彗星,证明他们远程打击的精确度在几亿公里外的误差还不到1公里——这就是美国的科学实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美国做过许多探月和登月工作。苏联有3次无人登月取样,只取到300克月球物质样品。美国则有6次、共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取得了381.7公斤的样品。而美国“阿波罗”号登月行动中的很多环节我们还未试验过,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攻关。

  事实上,即便是无人月球探测,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分步走:第一,要有一颗可以稳定绕月球飞行的卫星,对月球进行全面探测;第二,要实现更为艰难的探测器软着陆,甚至有

机器人走上月球进行精细探测;第三,要考虑把采集到的样品送回地球上。

  当然,“嫦娥工程”中也有许多技术与尝试,是开创性的。可以说,在国际探(登)月领域,美国、俄罗斯是第一梯队,中国、欧盟、日本是第二梯队。有人打比方说,中国是“二锅头“——第二梯队的领头人,这很能概括中国航天技术的实力水平。但有一点,我们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我们的发展速度总是让人很吃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