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世界周刊:月亮之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5日18:05 CCTV《世界周刊》
央视世界周刊:月亮之上
“月亮女神”号在月球上空所拍摄的第一张月球照片

  主持人1:

  欢迎打开新一期的世界周刊。因为康辉去瑞典出差,本期节目由我代为主持。我现在呢,是在北京天文馆。这期节目我们选在这儿录制,因为节目的主题是探月!

  按计划,我们国家将于年底前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最近,前来参观天文馆、询问探月问题的人明显多了起来。

  无论古今中外,对月亮的想象与好奇是人类最古老的情怀之一。而好奇心,正是促使人类去探索自然、探索宇宙的原动力。

  [片二 竞争篇]

  ##片子

  [音乐]

  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地球上许多国家都把灼灼目光投向了月球,这颗清冷的星球突然拥有了亿万的痴迷者。

  2007年10月12号,发射近一个月的日本“月亮女神”号绕月卫星分离2号子卫星,开始观测月球重力分布。

  作为月球的最新拜访者,“月亮女神”拍到了此行的第一张月球照片。

  在日本,“月亮女神”有一个昵称——“辉夜姬”,也就是美丽的月亮公主的意思。

  在日本古老传说《竹取物语》中,“辉夜姬”是在月亮上出生后落入凡间的可爱女子,长在竹子的芯里。

  她的美貌举世无双,引来许多皇子贵族竞相求婚。

  但聪明的“辉夜姬”用难题难倒了达官贵人。而她,却在中秋之夜随同月宫使者返回了月球。

  “人们常仰望月亮憧憬梦想,绕月卫星正像‘辉夜姬’一样,凝聚了我们探索宇宙的梦想。”

  确实,“月亮女神”此次奔向月球正是要解开月亮从哪里来的历史谜团。

  上世纪,科学家们在研究月球上的岩石后发现:采自月表低洼处的岩石是岩浆冷却凝固成的,而采自高处的则是难以被岩浆融化的岩石。

  科学家据此猜测:月球诞生后,月球表面曾被岩浆海洋覆盖,陆地浮在岩浆海洋上。

  如果“岩浆海洋”说成立,它将解开月亮诞生之谜,为“巨型冲击说”提供最有力的证据。这个学说认为,地球诞生后不久,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擦碰了地球,产生的碎片形成了月球。

  碰撞产生巨大的热能,则让地球和月球表面都被岩浆覆盖。。。

  多年来,专家们一直找不到“岩浆海洋”的确切证据。

  而“月亮女神”此次携带了高精度的雷达测深器,将尝试从月球地层的龟裂中找寻岩浆的源头,并观测月球表面元素和岩石的种类及分布,以此来判断“岩浆海洋”学说的真伪。

  ##主持人1。1:

  月亮到底是哪里来的,它跟地球是“父子”关系还是“兄弟”关系?

  类似有趣的问题始终吸引着人类。

  试图揭开谜底的并不只是“月亮女神”。

  实际上,新一轮的探月热潮正在世界范围内掀起。

  ##片子:

  克里卡列夫,俄罗斯著名宇航员,人类在太空停留时间最长记录的创造者。

  有一段时间,这位功勋宇航员常常牢骚满腹,因为俄罗斯的航天经费捉襟见肘。

  不过,近来克里卡列夫的牢骚没有了。

  因为就在日本的“月亮女神”号升空前不久,俄罗斯航天局局长佩尔米诺夫公布了俄方的探月计划:(2007年8月31日宣布)

  俄罗斯将在2025年前实现宇航员登月,2027年到2032年间在月球建立永久性基地,2035年后开始载人火星之旅。[字幕列出三步计划]

  此前,俄当局将航天局的年度经费提高了33%,增加到17亿美元,

  美国《新闻周刊》惊呼,“随着经济复苏,俄罗斯将再次奢侈地眺望月球”。

  [照片+字幕]“在太空探索方面,美国面临着来自俄罗斯、中国和印度的挑战。”

  9月17号,在美国宇航局成立50周年的庆祝活动上,宇航局局长格里芬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以他宇航局当家的身份,很难说格里芬发表这番言论是真的感到了危机,还是仅仅为了向国会多要点预算?

  实际上,在太空探索方面,美国一直处在领航员的位置上。

  就在格里芬发表危言之后三天,美国宇航局公布了美国探月计划的最新细节。

  明年10月,美国将发射两颗探测卫星前往月球两极寻找适合建造月球基地的位置。

  2010年将派遣机器人在初步选定的位置着陆,进行实地勘测。

  2018年实现载人重返月球,着手建立月球基地。

  2024年,月球基地基本建成。

  2027年,准备火星之旅。[与前面俄罗斯版式同,字幕列出计划]

  按原先构想,美国宇航局将分批发射小型载人登月舱建设月球基地,如今这一构想可能转变为单次发射一个大型登月舱,由无人驾驶飞船送上月球。

  用共同社的话来说,“月亮女神”抢先升空,让美国加快了重返月球的步伐。

  对于寂寞许久的月球来说,2007年确实是热闹的一年。

  “全世界即将掀起新一轮的探月热潮,这一次,欧洲航天局要走在前面。”

  去年9月,当欧洲首个月球探测器“智能1号”成功撞击月球之后,欧洲空间局探月计划首席科学家伯纳德·弗因(Bernard H. Foing)做出了这样的表态。

  欧洲空间局探月计划首席科学家伯纳德·弗因(Bernard H. Foing)

  尽管欧洲探月行动没有美国、俄罗斯那般咄咄逼人的架势,但素来注重实效。

  在为期18个月的在轨工作期间,智能1号不仅发回了两万多张月球照片,观测到了月球表面的矿物质,而且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应用太阳能电推进系统飞向月球的空间探测器。这为今后太空飞行中使用这种推进系统奠定了基础。

  就在欧洲空间局探月计划稳步推进的同时,其重要成员英国和德国都已制订了各自的探月计划。

  在物理学家出身的总理默克尔的支持下,德国议会已经准备投入3亿欧元,作为月球轨道探测器项目最初5年的经费。

  对于外界有关德国绕开欧洲空间局寻求独自探月的质疑,德国航空航天中心主任多林格尔反问道,“为什么我们不能单干呢?我们有技术、有能力,也有相关技术经验。”

  在亚洲,我们的邻国印度也已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探月计划。

  印度拟于2008年发射小型无人绕月探测器,2014年实现载人航天,2020年实现印度人登月的梦想。

  《纽约时报》评论说,眼看着“月球就要拥挤得像个旱冰速滑场了”。

  ##主持人1。2:

  看到这儿,您肯定要问:为什么各国都要往月球上挤?那么荒凉、没有生命的一个星球,为什么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甚至是有些异样的目光呢?

  ##片子

  “只要人类被困在地球上,小行星撞击等威胁迟早会将我们消灭。但一旦向太空扩展并建立聚居地,我们的未来应该是安全的”。

  ——史蒂芬·霍金

  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所说的安全的聚居地,在月球探测协会主席富万看来非月球莫属:

  “阿波罗探月就像到过美洲大陆又离开的北欧海盗,现在我们要像哥伦布一样开发新大陆,将来能在那里生活。”

  尽管看似死寂一片,月球表面蕴藏的独特资源足以使其成为人类发展的“聚宝盆”。

  在月球探测器带回的5厘米厚月壤标本中,含有55种矿石,其中6种是地球上没有的。

  据测算,月球上的氦-3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而这种安全清洁的核燃料在地球上的存量仅够一个500兆瓦的发电厂使用几个月。

  就像科学家说的:没有月球意识的民族,也是没有宇宙意识的,不能理解未来的生存环境。

  这种宇宙意识,除了资源之外,更是国家安全。

  作为巨大的“天然空间站”,月球既可民用,也可军用。

  在军事专家眼里,月球是最稳定的设置军事侦察和作战预备指挥系统的地方。

  正因为月球巨大的军事战略价值,美军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打算在月球上建立军事基地。

  该基地是永久性、地下式的,可以支持20名美国军人执行7~9个月的任务。

  由于月球永远以一面朝向地球,美军还设想在月球背面建立导弹基地,这样就可以避开地球上最先进的望远镜了。

  美国《太空评论》杂志一篇题为《月球有多重要?》的文章说,未来战争中,谁抢占了月球这个“制高点”,谁就控制了地球。

  尽管1979年12月联合国《月球协定》明确规定“任何国家不得在月球上建立军事基地”,但美国的作战计划事实上已经突破了这一条约。

  2003年上半年,美国曾宣布一个“否定”计划,其主要内容就是利用月球资源生产各种太空武器,控制从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近地太空”。

  【片花】

  ##主持人2: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人类对月球的关注并不是最近才开始的。

  我手里拿的是一块月岩样品,这是30年多前美国宇航员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1978年,美国赠送给中国政府1克月岩样品和一面美国宇航员带上月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我国科研人员对月岩样品的一半进行了研究,另外的一半呢现在就收藏在北京天文馆。现在,这块石头安安静静地躺在这里,可是当年,它也是美苏争霸的一位见证者。而这场竞赛还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说起。

  [片三 历史篇]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第三帝国气数将近,希特勒开始了最后的复仇。

  他下令向伦敦发射秘密研制的V2导弹,造成两千多人死亡,6千多人受伤。

  不过,这种被称为“神弹”的武器并没能挽救希特勒的命运。德国战败。大量没有发射出去的V-2火箭被美苏缴获,而大批德国火箭科学家也被这两个超级大国瓜分。

  主持V-2火箭设计的冯﹒布劳恩被带到了美国。

  正是他,这位前纳粹科学家,受命领导阿波罗工程,最终将美国宇航员送上了月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深陷间谍战和意识形态宣传战。卫星、火箭和太空探索因其特殊属性成了冷战的前沿。因为卫星能够用于侦察别国;火箭既能送人上天,又能将导弹发射到敌国;而包括登月在内的太空探索像军备竞赛一样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实力,能够为宣传服务。

  1957年10月4日,苏联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轨道。

  这对一些美国人来说犹如第二次珍珠港事件,因为在此之前他们一直认为美国在科技领域领先于苏联,而卫星的潜在军事价值更令美国人担心。美国发誓要反击。美苏太空竞赛的大幕就此拉开。

  可是,美国用于卫星发射的火箭屡试屡败。第二年1月,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1号终于发射升空。这颗小卫星使美国挽回了一些面子。

  但同年5月,苏联又成功地发射了飞船。

  1959年,苏联科学家科罗廖夫再立新功。月球1号探测器发射,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摆脱地球引力的飞行器;

  后来的月球2号成为第一个到达月面的人造物体;

  月球3号拍摄了第一批月球背面照片。

  接连不断的“第一”极大地刺激了美国人。不过,更让他们受刺激的事情还在后面。

  1961年4月12日,苏联空军少校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号”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

  而此时的美国根本没有开始培训宇航员,入侵古巴又遭遇了惨败。

  美国的国际形象严重受损。年轻的总统肯尼迪急需些什么来鼓舞士气。

  就在这时,刚成立不久的美国宇航局将载人环月飞行的计划交到了他的手里。这个曾因耗资巨大而被前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否决的计划得到了肯尼迪的青睐。

  [字幕1961年5月25日 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

  [同期]

  “太空、月球及其它的行星受到瞩目,我们承诺我们不会让敌对力量来征服它们,而应该让自由和平的力量来管辖。。。我们选择前往月球,我们选择在十年内前往月球,不是因为这很容易,而是因为这很难。”。

  在肯尼迪的煽情演讲之中,“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就此启动。来自德国的冯·布劳恩成为总统空间事务科学顾问,分管“阿波罗”工程,直接主持“土星”5号大推力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

  对于还没有把人送上太空的美国人来说,要实现载人登月着实是惊人之举。仅仅是火箭的研制,就有许多技术难关需要攻克。

  而已经创造了许多第一的苏联继续捷报频传。到1965年底,苏联科学家科罗廖夫已领导发射成功9个月球探测器、4个金星探测器和两个火星探测器。

  学无止境的科罗廖夫开始研制重型运载火箭N1,希望将火箭的有效载荷能力翻番。

  1967年,事情出现了转折。这一年,苏联的4次火箭发射均告失败,“质子/探测器”号绕月飞行任务系列被迫取消。

  而美国,尽管开局不利,有三名宇航员在1967年的一次演习中葬身火海,但后来的计划推进得都比较顺利。

  经过几次不载人的地球轨道飞行,1968年12月24日,阿波罗8号飞船乘员组进行了绕月飞行。美国第一次赶在苏联前面在探月的里程碑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7月20日,飞船在月球一处名为“宁静海”的地方着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走出登月舱,踏上了这个吞噬了他们的青春、却又承载着他们的梦想的星球。

  [同期] 美国宇航员 阿姆斯特朗

  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就在全世界5亿电视观众凝视这人类的一大步的时候,苏联一周前发射的月球15号无人探测器却在离宁静海几百公里处坠毁。

  在随后的3年多时间里,美国又进行了6次载人登月飞行,将12名宇航员送上了月球。

  而苏联N1-L3飞船的4次发射全都以爆炸而告终,11次无人“探测器”飞行中只有2次获得成功。

  至此,美国终于在登月竞赛中取胜。

  ##主持人2。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冷战的紧张气氛中,月球沦为了美苏争霸的靶子。美国为此投入了255亿美元和40万的人力,苏联更是在这场竞赛中大伤元气。

  1975年,美苏飞船在轨道上对接,两国宇航员在太空中握手,宣布“空间竞赛已经结束,美国与苏联平局”。

  不过,一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两个超级大国间的空间竞赛才算真正落幕。结果是不是平局?您说呢?

  *******[片花]*****

  ##主持人3:

  进入新世纪,世界许多国家又重新将目光投向了月球。

  其中一种想法是将月球作为人类的第一个外太空居住点,因为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星球。

  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住在月球上,将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呢?美国宇航局曾经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千多个人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答案呢千奇百怪。

  现在,我们来采访一些小朋友,看看他们想象中的月球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因为他们是比较有可能移民月球的。其实,人们对月亮的想象可以从电影里看出来。现在,我们就邀请您来一同欣赏一些有关月亮的电影片段。

  ## 片子

  40万公里,这是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按照目前的速度,人类最快两天就能到达月球。

  不过,比起科技的速度和力量,好奇心和想象力很早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神秘的星球上。

  《月球之旅》,这是1902年法国电影大师乔治梅里爱导演的一部21分钟的无声电影,它不仅开创了科幻片的先河,也开启了人们的月球之梦。

  几位科学家乘坐大炮发射的火箭来到了月球上。他们欣赏到了月球上独特的风景,也遭遇了与月球人搏斗和海底遇险,最终凯旋而归。

  影片所描绘的月球上,有植被,有大海,人们无需氧气罩就能自由行走,显然跟实际的月球大相径庭。

  随着地球上人类社会关注的主题改变,人们对月球的想象也在发生变化。

  在2002年的喜剧片《星际冒险王》(也叫《玩转月球》)中,影片中的主角因为地球上的各种资源被开发殆尽而从地球移民去月球生活,他在月球上开设酒吧,生意火爆,也引来了不少麻烦。。。。在这部影片中,月球从人类的旅行之地变成了人类的避难所,渐渐地,它完全失去了神秘的面纱,变成了另一个和地球一样,能源紧张、生态恶化的栖息地。

  如今,随着探月热潮的回归,人类构筑月球城有了更加细致的构想和蓝图。

  中国最近推出的一部动漫作品《宇宙鼠和月亮城》中,“地月特快”这个便利的交通工具缩短了地球和月亮城的距离,月亮城里四季如春,没有空气污染,非常适合居住,而整个月亮城的能量核心和生命之源在于一棵神秘的水晶树。为了争夺月球上的水晶资源,月亮城的居民们与外来入侵者展开了殊死较量。。。

  ## 主持人3。1

  尽管这些影片强调的重点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诉求,那就是“月亮将是人类的第二家园”。

  要成为家园,自然先要探索。进入21世纪,科技的发展为人们探测月球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手段。为了这个第二家园,科技正在重新点燃一度被政治冷落的探索热情。

  ## 片子

  1984年,美国亚利桑那州建立起了一个与外界密封的试验基地,它就是“生物圈二号”。

  “生物圈二号”有土壤、水源、空气和动植物,科学家希望它能模拟月球基地,为人类提供食物、水和空气。然而,试验失败了。

  (图1) (图2)

  这是太空艺术家绘制的月球基地模拟图(图1),月球基地由几部分组成,它就像是人类在月球上建立的一片试验田,从最初的短暂逗留到实现长期居住是月球基地要完成的主要使命,而凭借月球这个庞大的的“太空实验室”为地球上的人类造福更是最现实的目标。

  因为,人类已经看到,即使是冷战期间以政治和军事为目的而掀起的第一次探月热潮,也在“无心插柳”之中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2004年,在纪念人类登月35周年时,耐克公司一则气垫运动鞋广告引吸了许多人的注意。这款畅销世界的气垫运动鞋,靠的就是公司当年为阿罗波研制登月靴积累的技术。

  其实像耐克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果珍,本是为宇航员研制的饮料;

  微波炉的诞生是为解决太空中加热食物又要避免明火的矛盾。

  用福克斯新闻网的话来说,我们今天处于“阿波罗辐射下的信息时代”。

  美国和苏联的探月竞赛,尽管饱含着冷战的刀光剑影,但它帮助建立、并且完善了庞大的航天工业和技术体系,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民用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大批高科技工业群体,包括微电子,计算机,遥感、遥测与遥控,微波雷达,红外与激光,超低温、超高温和超高真空技术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从阿波罗计划派生出了大约3 000多种应用技术“成果”。在登月后的短短几年内,这些应用技术就取得了巨大的效益,在登月计划中每投入1美元就可获得4~5美元的产出。

  当地球上的人们为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而苦恼之时,“举头望明月”就不仅仅限于诗情画意之举了。这颗离我们最近的星球真的将要成为我们摆脱地球束缚的一个理想港湾。在这里,人类将学习如何在地球以外的极端环境下生存,积累涉足其他星球的经验。在人类探索太空的日程表上,月球并不是一个终点,它也是一个起点。在月球的这个起点上,我们将继续深入太空,探索火星,银河系,甚至整个宇宙的奥秘。

  ## 主持人3。2

  目前,各国的探测计划,普遍采取三步走策略,先是绕月卫星观测,再是无人探测器着陆探测,最后是载人登月。就连曾经登上过月球的美国,也准备重新绘制更细致的月球三维影象图,通过更精密的仪器,运用更高效率的火箭来重新推进探月工作。不过,要把月球建设成人类的第二故乡,仍有一些根本问题等待解决。

  ## 片子

  “当美国从月球撤退时,这就是个错误,我们本来能做得比现在强得多”

  ——美国宇航局长 格里芬

  阿波罗登月后,科学家开始优先探测其他星球,而实际上人类只对月球表面6%进行过研究。光是月球基地的选址、解决没有氧气、水和食物的生存环境,就是一个个摆在眼前的大问题。

  首先是,水资源的问题。

  1998年,美国宇航局发布好消息,“月球勘探者”号探测器发现月球两极存在大量液态水。如果月球陨石坑底部土壤水层非常深厚,那么月球上的水资源储量最终有可能达到13亿吨。这一发现对于人类建立永久性月球基地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因为水不仅能供给宇航员饮用和生活之用,还可以作为动力源。不过,开发月球上的水资源并非易事。

  其次是,重力环境的挑战。

  月球表面的低重力环境和太空飞行中的高重力环境,都会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等系统都造成危害性的影响,对这种异常环境的适应以及返回地球后对重力环境的再适应是登月航天的重要医学问题之一。

  第三是宇宙辐射带来的挑战。在月球上,由于缺乏月球地磁场的屏蔽作用,如果没有合适的防护服,在月球表面外面活动时间过长,极易受到这种辐射的伤害,并可能诱发癌症。

  第四是要解决月球上的劳动工具问题。

  在月球上的重力与地球不一样。没有像地球一样的道路。需要让机器人来帮助做很多事情,比如运输石头、传送资源等。而这类能够在月球上自由行动的机器人还有待进一步研发。

  另外,还要解决月球基地上的消耗品供给。长期生活在月球基地所需的消耗品如果都从地面进行供给,费用将非常昂贵。因此要实现人类长期居住,经济而有效的途径就是研发再生式环保系统。

  ## 主持人结语

  月球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探索月球自然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分享、合作就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词了吧。

  月球,对于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克拉克的名著《2001年:太空奥德赛》中曾这样畅想过,300万年前,一只名叫“望月”的猿猴在外星人的改造下,进化成地球上第一个人。后来,外星人就把一个星门一样的东西安放在月球上,引导21世纪的人类进入宇宙深入,进行更高级的进化。

  这个畅想虽然大胆,但是否我们也可以换种说法,月球掌握着人类未来发展的钥匙呢?

  感谢您收看今天的世界周刊。下周,因为节目调整,《世界周刊》暂时停播一期。

  再见。祝您晚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