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全球桥梁专家夜赏长江大桥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6日06:34 长江商报
武汉举办国际桥梁科技论坛,200多位桥梁专家出席 本报讯(记者 易清)昨日,为期两天的国际桥梁科技论坛在武汉召开,全球200多名桥梁专家到会。晚上,前来参加国际桥梁论坛的专家登上了游轮“晴川阁”号,夜游长江。记者在游轮上再次见到了前苏联桥梁专家西林的外孙女卡特琳娜女士。 卡特琳娜第二次游长江 这是卡特琳娜第二次坐游轮游长江,第一次是1996年首度来中国的时候,“不过那一次是在白天”。这一次,让她觉得长江两岸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还看得见很多低矮的房屋,现在看到的都是灯火中的高楼和绿树,“非常漂亮”。 用镜头记录所见所闻 游轮向长江大桥方向行驶,卡特琳娜时不时地拿出随身携带的相机,把眼前的风景记录下来,尤其是长江大桥。每过一会儿,她就会给大桥来一个特写镜头,由远及近,中途被几个电话打断的时候,相机也没有放下,不停地按响快门。她把拍摄下来的图片给记者看,遗憾地摇摇头,“不好,很black(暗),很不好。”由于光线不好,卡特琳娜记录下来的长江大桥,只有绰绰的轮廓和光影。当长江大桥在身后越来越远,直到只看得见一排灯光的时候,她再次表达了她的遗憾,由于上海那边还有工作要完成,她只能抽空来到武汉,与大桥一聚,16日一大早,就得匆匆坐上飞往上海的飞机,一个星期的工作完成以后,再飞回莫斯科。 “东湖没变,大桥也没变” 记者问卡特琳娜每次来到武汉的感觉是不是都会不一样,她说是的,不知道为什么,但这一次明显是因为时间太紧张了,下午在省外办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去了东湖,还特意走了长江大桥,也是因为时间的关系,都没来得及下车仔细看一看、走一走。卡特琳娜说,虽然如此,但大桥对于她而言,还是再熟悉不过,之前多次来到武汉的时候,经常会有跟大桥亲密接触的机会,东湖也是如此。“武汉变化很大,但东湖没变,大桥也没变。” “看到长江大桥, 就像回到自己家” 本报讯(记者 崔晶晶 通讯员 舒智明 陈金)“我们的老朋友、西林的外孙女卡特琳娜来了。”昨日在武汉国际桥梁科技论坛上,当卡特琳娜走上台发表演讲时,台下掌声一片。 演讲完后,卡特琳娜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三次来看长江大桥。在家里,爷爷西林收藏了上百幅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时期的照片,小卡特琳娜从小对大桥都很熟悉,现在看到长江大桥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 “家中比照片更多的是信件,足足两大箱,有中文的,有俄文的。”卡特琳娜说,爷爷回国后与中国友人的书信一封都没有丢。 ■院士 “国外能做到,中国也能做到”,林元培院士建议 台湾海峡两岸应建大型跨海悬索桥 本报讯(记者 崔晶晶 通讯员 舒智明 陈金)亲手设计台湾海峡建桥方案,一直是桥梁专家的梦想。“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我们时刻准备着。”昨日,在武汉国际桥梁科技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元培公开展示他为台湾海峡量身定做的桥梁方案。 “中国的桥梁已走出长江、黄河、洞庭湖到了东海,遥望台湾海峡,仍有很长路要走。”尽管台湾海峡通道距离工程实施尚需时日,林元培在心中、在图纸上已详细规划出它的模样。 建桥优于建隧道 英吉利海峡建隧道,直布罗陀海峡建隧道,墨西拿海峡建桥梁……参考世界各大海峡建设情况,林元培力主台湾海峡建桥梁。 林元培青睐的台湾海峡北线方案,该方案设计宽125公里,水深40米到60米,但不超过80米,桥梁隧道方案未定。 “做隧道的海峡水都很深,台湾海峡北线地区属于浅海地区,主张建造台湾海峡大桥”,林元培说。他还表示,以中国桥梁现有技术水平,可轻易攻克台湾海峡大桥难关。 比照墨西拿海峡,选择悬索桥 对于主桥桥型,林元培建议比照墨西拿海峡,选择悬索桥。 林元培认为,海上跨径要做尽可能的大,上部结构选3300米悬索桥。据了解,我国悬索桥的目前水平是1500米,从设计理论上,施工工艺上已成熟。另外,80米水深基础施工工艺也需开展研究,目前我国水平已达到50米水深。 面对难题,林元培坚定说,“国外能做到,中国也能做到。”中铁大桥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秦顺全曾表示,参与建设跨越台湾海峡的大桥是他也是武汉建桥人一生的梦想。 林元培设计的台湾海峡大桥 采用北线平潭至桃园线路,8车道,汽车车速每小时80公里。平潭一侧地质为花岗岩,桃园一侧为砂页岩,水深为40米到60米,但不超过80米。水深小于40米的桥为引桥,水深超过40米以上为主桥。
几大技术难题 我国台湾地区地震频繁,如何保证大桥经过大震还不倒、可修复? 台湾海峡台风频繁,如何采用措施进行改进,使得绝大多数情况下,车辆能高速行驶? 主桥长100公里左右,钢束长期处于海上,如何保养钢束、更换钢束,保证桥梁长寿?林元培表示,如果在小范围内钢束由于防腐不慎发生锈蚀,将导致100公里桥全部倒塌。 ■专家 “中国建桥水平在世界最顶层” 国际桥梁协会副主席藤野阳三表示,武汉长江大桥令人钦佩 本报讯(记者 崔晶晶 通讯员 舒智明 陈金)“武汉长江大桥令人钦佩”,国际桥梁协会副主席藤野阳三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毫不掩饰对大桥的赞誉之情。 藤野阳三说,在那个时代,日本还没有建设过这么大型的钢拱桥,虽然中国人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但是桥梁建设技术值得钦佩。“跨越长江天堑,总长在1.5公里以上……这些世界型难题被中国人一一破解。” “以往任何一个国家举办桥梁论坛,都没有到过这么多专家,这次论坛有200多名专家到会,人数最多。”昨日,武汉国际桥梁科技论坛,藤野阳三表示,中国武汉的吸引力最大,世界建桥重心正向中国转移。 当记者请藤野阳三为中国建桥水平在世界各国中排个名次时,藤野阳三笑道:“名次我无法排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建桥水平在最顶层。” 赞誉的同时,藤野阳三也为中国高速发展建桥事业给出了提醒。他认为,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是日本桥梁高速发展期,桥梁质量不是很高,以至于现在都在为其“疗伤”。他表示,中国目前建桥情形与日本当年类似,希望中国能将质量放在第一位,警惕出现“豆腐渣”工程。 ■现场 有人在大桥栏杆上刻画留言 市民曾先生上前劝阻,“用这种方式为大桥庆生,不太合适吧” 本报讯(记者 望隽)“今天是大桥50岁生日,怎么还有人在桥上乱刻乱画?”昨日,家住汉阳龟山脚下的曾先生向记者反映,昨天他看到有人在大桥栏杆上“留言”,被他及时劝阻。 曾先生说,昨日是武汉长江大桥通车50周年纪念日,吃过午饭,他和家人一起从汉阳桥头堡出发,准备步行走过大桥作为纪念。沿大桥左侧步行至中段时,看到三个年轻人簇拥在栏杆旁,走近一看,发现其中一人正用小刀在栏杆表面刻着什么。 “你们用这种方式为大桥庆祝生日,恐怕不太合适吧。” 曾先生上前对几位年轻人说道。正在刻写的那位小伙子立即红了脸。 曾先生说,他在桥边住了一辈子,对大桥的感情很深。他经常会上大桥走一走,每次都会遇到在桥栏杆上“留言”的人,无论怎样,对大桥桥体都是一种伤害,“每次,我都会上前劝一劝,希望他们爱惜大桥。”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