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红色旅游圣地西柏坡小康纪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6日09:38 央视《中国财经报道》
2007红色旅游圣地西柏坡小康纪事
红色旅游圣地西柏坡小康纪事

2007红色旅游圣地西柏坡小康纪事
红色旅游圣地西柏坡小康纪事

  播出时间:2007年10月15日

  金秋10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更是农民收获喜悦的季节,取消农业税,推进新农村建设,免除农村子女上学的学杂费,建立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体系,一项项改革给农村,给农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今天我们的节目将把视线投向广袤的农村,投向广大的农民,看看他们在2007年小康建设上的新变化,新收获。走进我们节目的几位主人公,都有着一段特殊的经历,这段经历让他们变得与众不同,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河北省的西柏坡,本来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1948年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机关来到这里,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新中国成立后,西柏坡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纪念地之一,并成为著名的红色旅游圣地。在西柏坡村有这样一个特殊家庭,这个家庭在村子里创造了几个第一,第一个做买卖,第一个开了最大的旅馆,第一个使用互联网来介绍自己的旅馆和旅游项目。

  一

  西柏坡是中国革命历史纪念地,每到周末,这里游人如织。与喧闹的旅游人群相比,临近的小山村显得非常静谧。在村头,一个巨大的广告牌,让游客感到这家旅馆的与众不同。谈到这个牌子的由来,原本内向的男主人滔滔不绝。

  河北省西柏坡村委会副主任封社社:“最最热闹的一个镜头就是总书记抱着我孙子的时候,亲这个总书记脸的时候,那个逗的一屋子人,全都笑了,属那个镜头好。就是谈这个家常吧,主要就是问咱农村的这个事,咱家庭这个经营这个饭店,这个效益怎么样,投资要多么大,主要就是关心咱这个经营。”

  记者:“哪个是你?啊,这个是你,当时几岁啊?”

  小孩:“两个月。”

  记者:“两个月,两个月,有印象吗?”

  小孩:“有。”

  记者:“对不起,当时都不知道吧。后来你知道,他是谁呀?”

  小孩:“他,胡爷爷。”

  2002年,胡锦涛总书记的到来,给这个家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很多人慕名来到这家旅馆。记者到的这天中午,一些到西柏坡旅游的客人正在这里吃午饭。

  记者:“这算人多的时候吗?”

  闫文翠:“今天人不太多还是,我们人多的时候就是6月30号。”

  记者:“那天多少人啊?”

  闫文翠:“那天600多人。”

  记者:“600多人还能接待过来呢?”

  闫文翠:“我们有过来是。”

  记者:“那人多也好,人多你心情也好啊。”

  闫文翠:“对啊。”

  游人给闫文翠家带来了不错的生意。2002年她家花了70万元建起了村里最大的旅馆,这几年生意一直不错。家里负责旅馆生意的是闫文翠和他的小儿子闫二鹏。二鹏大学毕业后,在外面工作了一段时间,看到自己家越办越红火的旅游生意,他感觉,不如回家做旅游,于是,回家创办了西柏坡第一个旅游网站,开了村里第一家旅行社。借助现代化的手段,家里的生意越来越好,闫文翠做董事长,儿子当总经理。随着生意的红火,儿子的一些想法和她不太一样,儿子开始在家里进行改革,但是干了十几年旅馆生意的妈妈,却对儿子的做法不太赞同。

  闫二鹏:“她其实是实际上一直由她自己做,而没有分给别的那个片那些人分工。”

  闫文翠:“这个他…这个他不太符合现实,它因为这个吧,跟我有,有过争议。”

  闫二鹏:“我主张就是这种责任制啊,大家有一点那个责任,然后知道自己主要的事干什么。”

  闫文翠:“我说咱们这个大宾馆这个分的这么死可以,但是咱们作为家庭的旅游业,咱们用人吧,不太用的不是这么太多。”

  二鹏说,后来他和妈妈各让一步,妈妈主要负责旅馆的管理,他主要负责对外联络、市场策划营销,最关键是未来的发展由二鹏做主。家里的工作理顺了,生意更加红火,但是经营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

  闫文翠:“我们这只能住30多位,住不下人家的50多位,假如说我能住下这,这个50多位客人吧,光这个住宿,光算住宿就是住宿两千块,再加这个餐就更多了,是吧。这个在这方面吧,我们一年的损失挺大的。”

  闫文翠说,最早是儿子提出了扩大规模进行改造,把普通间改造成标准间,但是她当时不同意,认为扩大规模再贷款风险太大,后来儿子把改造后的效益和她讲了,她慢慢也想通了,但是她丈夫还是想不通,为此家里经常开家庭会议来解决这个问题。

  闫二鹏:“董事长发言吧。”

  闫文翠:“我说那个咱们明年啊,咱们有这么个计划,我想那个把咱们这个,这个房间啊,再重新的改造一下,把这个所有的精致间啊,直接改成标准间,这样装的人数多了,是吧,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看法,你说说?”

  闫二鹏:“这个问题是不用考虑的,你就是直接这个,预算吧,直接做预算这个需要多少钱。”

  闫文翠母亲:“负担还是不小,但是这个大部分还是改变了以后,但是这个咱们还是改变了以后,这个客人来的也多了,这个价值也高了。”

  闫文翠:“这个投资吧,你就是一年投的资,肯定今年比如说你投了两万吧,你那个下一年,明年说不定能赚,能赚3万,这个投资是肯定能。”

  闫二鹏:“基本上投资两年到三年能收回来,这个已经差不多了我感觉。”

  在家庭会议上,作为丈夫的封社社一直没有说话,开完会后他私下和记者说,他希望把贷款还清以后再贷款,但是妻子和儿子的想法却与他不一样,只能少数服从多数,但是他保留个人意见。

  封社社:“他想的事,比我想得大、远。我是就是,按照咱老百姓的意思来说,我有多少这个资金,我办多少事。”

  记者:“比较务实。”

  封社社:“务实一点,我是这样想的,他想,我就是说,咱们借点。”

  闫文翠的母亲韩大妈已经72岁了,身体依然硬朗,她不管旅馆的事,她有她的生意,在旅游点和自家小院里向游客卖旅游纪念品,她是村子里做生意的第一人。韩大妈见过世面,曾经参加过文艺晚会,又能唱,又能跳。

  闫文翠母亲:“西山升起红太阳,翻身农奴把歌儿唱啊,把歌儿唱,嗨,把歌儿唱,哎哎。我跟你说说啊,总书记来到西柏坡,西柏坡的人民喜事多,柏坡的人民喜事多。顶风冒雪来家访,是问寒问暖乐呵呵,是问寒问暖乐呵呵。”

  记者:“这是您,您自己编的?”

  闫文翠母亲:“自己编的。”

  致富感言:

  村民:“家里这个旅馆吧,这几个房间都住宿的,那个楼上也是住宿的,那个楼上也是能住的。”

  闫文翠:“我这个我这个宾馆,在西柏坡村算最大的啦,但是呢,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吧,我们西柏坡村就是好大一部分想也盖起来。”

  封社社:“现在我缺少人啊,缺少人才,两儿媳妇儿都是大学生,本科生,让他们两个共同和我爱人经营这个家饭店这个旅馆。”

  河北省平山县县委书记赵新朝:“我们尽了最大努力,并且创造性地落实总书记的要求,结合平山的实际来落实总书记的要求,不受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总书记讲的,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这广大群众的利益,发展这个它空间很大啊,它打多少分还得群众说,党和政府人民群众来说。”

  数字小康:

  2006年河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800元,达3801.8 元,比上年增长9.2%,增加320.2元,农民人均居住面积29.1平方米,增长2.7%。

  二、蔬菜形象大使——王乐义

  说起山东寿光的大棚蔬菜,可以说是闻名全国。而蔬菜大棚的发明者——山东寿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更是被赞誉为对中国人的餐桌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对农民增加收入的贡献,更是非同一般。人们感叹,如果没有蔬菜大棚技术的推广,在严寒的冬季,人们的餐桌上或许仍然只有白菜、土豆。作为全国闻名的蔬菜大王,他的足迹踏遍了中国北方的十几个省市。为了让科技与农业更紧密结合,他和一家大学办起了第一个以农民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实验室。而王乐义研发的第五代大棚,也在最近建成使用。

  山东寿光三元朱村是远近闻名的大棚蔬菜村,说起王乐义恐怕没有几个不知道的,尽管已经66岁的高龄,身患癌症,做过大手术,但是,他带领农民致富的梦想和实践,始终伴随着这位顽强的老人。

  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书记王乐义:“当时(胡锦涛)总书记来我们寿光时候,是05年4月7日到的我们村,总书记来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一下车是总书记来了,太激动了。总书记我说总书记太辛苦了,他说不辛苦,特别是总书记看了我们蔬菜和生产情况,和蔬菜销售情况。在走之前有拉着我的手,说乐义同志,我嘱托你两件事,一件你要把技术一如既往向全国传授,让更多的农民增收,我们国家有8亿多农民,农民达不到小康,我们国家永远进入不了小康社会,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另一件你要培养人才,培养人才首先把小学办好,我们国家有了人才就兴旺发达。”

  为了落实胡总书记的嘱托,王乐义研究了第五代大棚。那么第五代大棚与此前的大棚技术上有什么不同呢?

  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书记王乐义:“充分用地温,前面下挖一米多,我们在冬季可以达到12、13度,这样的温度才能生长,原来都是平地起,光靠日光,现在充分用地温,日光结合起来,在冬季零下25度左右不需要加热。第五代就是在零下25度,只要它那个地区光照好,冬天安全生产,所以在中国北方版图往北延伸很大一个面积。”

  王乐义说,现代农民只有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才能致富,他在村子里建起了国际培训中心,和美国、德国、以色列、意大利等农业先进国家的专家建立联系,邀请他们定期到村子里面讲课,全国各地的农民都可以到这里来听课,同时他还把中国农业大棚技术向国外推广。

  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书记王乐义:“全国各地农民在这里培训,这个大厅能容纳300多人,原来没有,原来是小的能容纳50、60人,这个是刚刚建成的。来讲课的都是农民技术员,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再就是我们聘请专家来讲理论,需要国外的国外来讲。”

  除了培训,为了让农业与科技有更紧密的结合,王乐义和山东青岛农业大学设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乐义实验室,记者来到青岛农业大学的时候,学校的负责同志向记者讲起了他们之间的联姻。

  山东省青岛农业大学科技处处长朱连勤:“怎么建立一个更好的平台,从蔬菜育种,到栽培,和寿光更加紧密一些,有这么一种想法,就和乐义书记进行联系,可不可以用你的名义成立一个实验室,把这个实验室作为更好为寿光服务的一个平台,在这个背景下,乐义书记也非常高兴,对寿光蔬菜种子和栽培技术提升有更好作用。建立以后我们合作更加紧密,我们专家到寿光去科技服务,尤其是和新疆的合作。”

  王乐义说三元朱村一共800口人,家家都有大棚,大棚的面积达到700多亩,去年人均纯收入是10300元。而更值得称道的是这里的农民技术员多,他们常年在外辅导当地农民种植大棚蔬菜。

  农民技术员:“我们村在蔬菜技术方面辐射全国,哪个省都有我们村里技术员给他们指导蔬菜。我在新疆呆了8年,在胶东半岛呆了4年,在河北呆了1年,在济南郊区呆了2年,一共15年了。”

  大棚让三元朱村农民富了起来。记者在村子里看到这里和城市没有太大差别。

  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书记王乐义:“这个地方是新农村的一个服务区,有敬老院、农村合作医疗卫生室,西边是幼儿园,前面那个地方是生活超市,路东是生产资料超市。明年我们新村二期工程开始,再盖70户楼房就可以了。我们下一步解决老有所养问题,60岁以上的都要和工人一样发工资。”

  致富感言:

  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书记王乐义:“这两年时间,我们一个是把我们技术向全国传授,不单是我村,把寿光技术好的派到全国发展蔬菜,二我们在西北五省办培训班,让更多农民学到我们技术。”

  农民技术员:“加一块儿一年收入有5万块钱。”

  数字小康:

  2005年中国设施园艺总面积已占世界的80%,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近3000万亩。温室大棚种植蔬菜人均占有量超过80公斤,比1980年增长近400倍,设施蔬菜人均食用量约57公斤,大大缓解了北方地区市民冬季吃菜难的问题。

  三

  同样是在山东,还有一位农民致富的带头人,他就是莒县陵阳街村的全国劳动模范——马先富,正像他的名字一样,不但自己先富了起来,同时把挣的35万块钱无偿地交给集体,作为村办企业的发展资金,为陵阳街村农民致富搭起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记者来到莒县陵阳街村的时候,正遇到马先富接待来自浙江的投资者。

  山东省莒县陵阳街村党总支书记马先富:“上这个地方来也是对这个地方的支持。我们这个项目已经达成协议了。有些具体的事情下午吃完饭再谈一下。”

  浙江投资者:“主要是原材料这一块,因为我们南方资源比较紧张,地、电,包括化工原材料不产在浙江,所以在这块的话,在这个空缺里面都可以满足我们这个企业。第二次,第一次主要是看了一下,这次主要是把项目签定,以后就马上动手了,意向咱们很快就可以达成协议。”

  马先富说,过去客商找上门来主动要求投资,自己想都没有想过,因为这里非常贫穷,也没有什么资源。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地处沂蒙山腹地,陵阳街村是当地最穷的村子,这里的老百姓几乎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只能靠着政府发救济过日子。马先富最先看到商机,在村子里第一个发展个体经济,卖过鸡鸭,办过企业,84年的时候已经积聚起35万元的资产,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当时购买国库卷的时候,他一次就买了3万块钱,这在当地几乎被当成了一个大事件。之后,乡里的领导注意到了这位能人,希望他当村干部,带领农民致富。

  山东省莒县陵阳街村党总支书记马先富:“我干上之后,80年代,我就把我羊毛衫厂,现在这个厂,还有我们的运输队无偿地35万资金交给了组织。”

  那是发生在1984年的事情,当时农村刚刚开始实行土地分田到户,农民致富的冲动刚刚被激发起来,成为万元户是当时农村最诱人的口号。这个时候,已经在外面开办企业的马先富,正可以大张旗鼓地发展自己的企业,谁会相信这个时候他会把自己的钱拿来给大家,而且35万在1984年的沂蒙山区那是一个天文数字。

  山东省莒县陵阳街村党总支书记马先富:“有了三中全会的好政策,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我就带头致富。有人说,多亏了起这个名字好,但不是这个名字,没有党的富民政策,想富裕也不能说,想富裕也不敢富裕。”

  当上了村支书后,马先富扩大了企业规模,当年就为村里盈利了80万元。有了钱,马先富就用这笔钱为村民盖房子,房子的大小、结构都一样。1985年,村民们开始住进了当时比城里人还要阔气的砖瓦房。村民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大家都对马先富非常佩服,随后他又开始对村里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提出以工促农,以农保工,工农业齐发展的思路。2002年成立了东莒集团,创建了东莒工业园,现在已经办起了26家企业。

  山东省莒县陵阳街村党总支书记马先富:“两边都是我们企业,一共26家。我们有10家企业在10月份就要落地,开工了。因为过去搞的都是食品加工、蔬菜加工,现在新上的有蔬菜加工,有杀鸭、杀鸡,前面那就是一天屠宰6万只鸡的生产线。再向前规划是搞一个大的木材项目,投资3000万美金。这个木材项目是国家非常提倡的项目,废物利用,利用稻糠、秸子,形成一种板材。”

  在陵阳街村记者看到,这里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芦笋,村民介绍,当时马书记提倡种芦笋,大家心里还有顾虑,但是村子里请了农业技术人员来讲课,又免费为农民改造适合种芦笋的生产环境,结果到丰收季节卖出了好的价钱。农民们尝到了甜头,种芦笋的积极性也高了。很多村民办起了农产品深加工工厂,不但自己致富,同时也带动了周边乡村致富。

  山东省莒县陵阳街村党总支书记马先富:“现在我们东莒集团本村劳力是有限的,我们本村劳力不过300人,现在在东莒集团,特别是旺季时候,有1万多人在这打工。本镇的,外镇的,本县的,还有外省的。因为这个地方企业是以农副产品加工,包装有包装厂,有塑料袋厂,有编织袋厂,都是用包装蔬菜的,就是一些设施和工厂还有一大部分,我们东莒集团是链条式的产业。产业化调整,科技化运做,人员素质提高,使我们企业逐步壮大起来。”

  在农产品加工车间,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加工洋葱,去皮,清洗,再经过机器切丁,然后进行冷冻,包装。马先富说,很多蔬菜都可以进行深加工,通过深加工后产品销售到海外,价格自然比直接卖要可观得多。

  山东省莒县陵阳街村党总支书记马先富:“明年我们在现有基础上,把农副产品向高精细方面发展,规模要扩大,产品档次要提高。明年要盖40个冷库,盖5套厂房。农产品加工是市场经济,也是规模经济。向大的规模发展,加工蔬菜的有6家企业。”

  马先富还带着记者来到了村里办的幼儿园,他说农民素质提高也要从娃娃抓起。

  山东省莒县陵阳街村党总支书记马先富:“这是我们村的幼儿园,原先规模很小,我们村幼儿园办起来之后,大家都很满意,在这个地方影响非常好,别的临近村的,全镇的学生已经有400多人到这个地方,最早才有50多人。少收一点生活费用,别的什么都不要。一个月生活费20块钱,是福利事业。”

  孩子:“我叫王浩宇,6岁了。苹果,打招呼。还教语文。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

  为了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情况,2003年马先富再一次提出改制,首先采用村集体补贴的办法,在人均收入上拉齐村民的收入外,另外每月给60岁以上的老人30元,70岁以上的40元,80岁以上50元的生活费。同时还有米、面、油的补助。小孩从幼儿园到大学也有不同程度的补贴。

  村民:“70岁往上的管米,管面,管肉,70岁往上的每人70元钱。”

  马先富说,村里有钱了,首先把钱花在村民身上,盖好了公寓楼,不用村民花一分钱,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村民们对公寓楼并不感兴趣,村民的眼睛都盯上了即将开工建设的别墅楼。

  村民:“你不愿意要别墅楼的话,就给你130多平方的公寓楼,不用你花钱,你上去住就可以了,但是我们村他们都不愿意要130平方的公寓楼。”

  山东省莒县陵阳街村党总支书记马先富:“现在我们135平米的房子,老百姓一分钱不要,你搬上去住就行了,现在很多都愿意要三层别墅楼了。我们要建高标准的,每家306个平方。光后面的车库要并排两辆车。现在这个村很多户买车了,如果车库建起来后,会有90%买车了。40户年底就搬上去了。”

  马先富说,农民致富不仅仅体现在房屋的改善,真正能让农民致富的是培养他们赚钱的技能,通过发展村镇经济来带动村民们致富。

  山东省莒县陵阳街村党总支书记马先富:“我们下一步改善农民水平,在同时我们把龙头企业向高层次方面发展,最近国外客户和南方客户都和我们合作,我们可以借他们的技术,他们的资金,再把我们重新壮大起来。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共同富了才算富,我们这几年先后带动了,各种形式富村帮穷村也好,成立自住村也好,先后有10个村和我们村结成对子,前天给下庄村5万块钱用来整治村容村貌。”

  四、万峰林下的农家乐

  “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这是明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来到黔西南的天下奇观“万峰林”时写下的诗句。如今,这个藏在深山的天下奇观,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2002年当地政府投入5千多万元修建公路,建风景区,带领农民走上旅游致富之路,村里的农民家家都办起了“农家乐”。这幅照片就是万峰林下农民老岑家办的农家乐。门两边的对联是“与时俱进千家万户奔小康,跟党同行九州百姓传佳话”。这幅对联说出老岑的心里话,四年前老岑就是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开办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走上了致富之路。如今老岑的农家乐办得怎样了呢?

  现场:欢歌笑语,全家在家里共祝中秋快乐

  记者来到下五屯村的时候,天上下着丝丝秋雨,我们还没有进院,就听到堂屋里传出老岑一家欢度中秋佳节的笑声。而四年前的中秋节老岑还是在开长途运输车上度过的。

  贵州省下五屯村岑志兴:“家里面就是爱人带两个小孩在家里种田,我在外面跑车,跑货运输,货车运输啊这个每年只能是赚上一两万块,这是风险比较大,那有时这个钱能赚到家就非常好,但是在外面跑车啊,有点每个月只能回家一两次,因为都很不回来,回来这里又没什么,回来看一下全家,然后又要跑出去了这样。”

  岑志兴说;单靠种两亩多的稻田,家里有病都不敢去看。他只能开长途运输车打工赚钱,一年在家的时间总共不到30天。

  贵州省下五屯村岑志兴:“我家现在四口人,大概就是两亩多田,两亩多田能够产三千多斤,三千多斤每年,每年这个做下来,这个三千多斤,平均一百斤能打60斤大米,三六一千八,一千八百就算你卖一块多才两千多块,每年还要吃饭买油盐,买肥料这些等等,就剩下来不了,还有一点人情开往,那就剩不了钱了,有时小孩一家人什么,伤风感冒啊,要用一点点钱,就更没有了,所以在农村种这个土地也是比较,经济比较困难的。”

  岑志兴说;当时政府号召村上农户开办农家乐致富,许多农户都只是观望。而他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开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

  贵州省下五屯村岑志兴:“所以现在开这个农家饭以后,都在家,一家人爱人、老人、孩子都可以经常看得见,在家比较平安一点。政府领导说做,我们就做,反正农民嘛,试试看,我们就听政府的这个指导,我们就把这农家饭第一家就开起来了,办起了农家楼以后啊,政府就,政府就到这里跟我们提上名,万峰第一家。”

  岑志兴拿出了这几年在外面跑运输赚的6万元,和政府鼓励的1万元,把家里的三间北房和小院腾出来,选择2003年十一黄金周前的9月28日开业了。

  贵州省下五屯村岑志兴:“做到这个05年的春节,就胡总书记下来到我们店里来,那个看一下我们农家乐,又鼓励我们办好农家乐,又赠送了我们一些礼品,有茶几,茶几一人一套,还有我们周边的这个农家楼啊,有两户得到大力的扶持,有一家这个小孩念那个贵州师范大学的,赠给他们两千块,两千块还有赠给他一台电视机,叫他们以前多看新闻,看发展,都是鼓励我们这个村里面,这个农民,大家都勤奋学习,勤奋劳动。”

  岑志兴告诉记者:农民开办农家乐,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南来北往的游客可谓是众口难调。

  贵州省下五屯村岑志兴:“农家乐这个说起来是,你说说起简单,很简单,说起难很难,为什么呢,这个开这个农家乐,你说起做饭做菜,各个都会做,家家都吃饭,家家每天都吃三餐,为什么好做,为什么不好做呢,好做就是这个人他到这里吃饭,朴实一点的好做,这个刁难一点的很难做,众口难调啊。”

  为了经营自己家的农家乐,岑志兴到云南、遵义等旅游景点的农家乐去取经、学习。

  贵州省下五屯村岑志兴:“不干也得干,要下决心啊,要看怎么才摸索的好,怎么才能客人待好,如果没有经验的时候,要抓经验啊,是吧,什么东西不是随便就成功的,所以我们就是方方面面的,根据客人的这个,这个什么建议意见,来改变我们这个农家乐,农家饭。”

  经过四年的努力,岑志兴不但将原来的三间北房改建成小二层,而且花了3万多元添置了一辆采购用的微型汽车。最让岑志兴自豪的是他的两个孩子都念上了高中。

  贵州省下五屯村农民岑志兴:“现在我那两小孩,两小孩在兴义市念高中,念高中每年这个开支,每个月两个小孩就要800块,还有报名费,两个小孩一个学期就要四千左右,所以我们如果政府不指引我们开办这个农家乐,党不带领我们办这个农家乐,我两个小孩读书很困难,现在小孩能念书,能上高中,所以这我,我们的心愿还能让他上大学。”

  岑志兴又在盘算着今年他家的收入。

  贵州省下五屯村岑志兴:“我们这个稻田,每天就收入两千块左右,这个农家乐大概收入是十一二万块,这个我们这个收入,收入以后,这个,这个支出,支持小孩读书,读书一个小孩大概要一万五左右,一万五,两个小孩三万左右,有老人有时候,我们给他一点这个很不算,一年大概要六七万,七八万的这个收入在手里面。”

  岑志兴在自己家的稻田里高兴地说,今年他家两亩多晚稻,能产三千多斤稻子,能卖两千多元。

  贵州省下五屯村岑志兴:“我家那里挂有灯笼啊,可是当然太远,近一点看得见,因为开农家楼,开办农家楼所以要给它有点显示,再加上这个现在政策好了,要办红,红红火火的,所以挂起红灯笼,比较显示漂亮一点。”

  致富感言:

  农民:“今年花椒收了50多斤,卖了900多元,怎么不高兴呢?”

  数字小康:

  2006年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985元,同比增长4.7 %。今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快速增长,人均达1045元,实际增长13.8 %,

  五、果树致富的领头“羊”

  我手里拿着的两张表,是四川省农民负担监督卡和南部县2004年度涉农收费价格执行监督卡。这上面都是各种收费项目的明细表.如今,农民身上的各种税费负担都已经取消,这些表也已经淡出了了农民的生活.四川省望月村的农民谢家富,将这些表保存下来.他一再叮嘱记者,这两张表你一定要给我寄回来,我要把它永久保存起来.九月底,记者来到了谢家富的家。

  现场:“各户请注意,今天晚上在村委会有一个枇杷防病治虫的培训会,每一户必须有一个人参加,6点钟啊。”

  在太阳即将下山的时候,记者赶到了四川省南充市的望月村。

  四川省望月村谢家富:“我们今天要讲的是枇杷的防病治虫,第一个就说是防病,第二个就是治虫。防病的地方,是老实讲,就是防花腐病或者是那个就叶斑病、茄斑病防治这些病。关键是花腐病的防治。这治虫呢,就是治黄毛虫和食心虫,这就是两个虫危害最大的问题。”

  在望月村村委会,农民出身的果树技术员谢家富,正在给全村的果农讲枇杷树防病防虫知识。

  四川省望月村谢家富:“我们经过十几年的进步,我所经验,就晓得哪一段时间,哪一段该打药,哪一段时间该治病,这个我们就晓得心里头很清楚。”

  谢家富说,胡总书记到他家问的最多就是农民减负政策是否落实,他家靠什么致富。他当时拿出每户农民手上的减负卡给总书记看。他告诉总书记,他家的房前屋后现在全部种上了葡萄、柚子、枇杷等果树,靠种植果树致富。而最让他感激的是2005年国家全部减免了农民的农业税。

  四川省望月村谢家富:“关键因素那个一号文件,一号文件有哪个农业税减免啊,又是粮食直补这个问题,还有那个特产税减了,交税完了交税多不多,(胡总书记)主要问的这一个,问完了过后,有些事情,问完了过后,他们说你们还有啥要求嘛,我说啥怎么个要求,主要是这个政策不变就更好了,原先那个我们乡纳税交几百块钱,这交几十块钱,今年就全免了,所以说政策不变我们农民就好。”

  谢家富高兴地把记者带到自家宽敞明亮的厨房参观,他说现在他家的厨房可不比城里的差。

  四川省望月村谢家富:“我们现在都变成了,三建五改,第一是改那个气,第一个是沼气,过去是那个灶烧火,现在用沼气一打起就可以了。二一个就是改厨房啊,原来就是到处放的都是,现在厨房的橱柜跟城里的都差不多,也是那些就是避灰尘的都有嘛,再一个还是要改水,那个改水就是现在我们用的都是自来水,就是还有个这期间我们现在改了个厕所,我们厕所都是也是自来水冲,冲就是一冲就干净了,还有一个就是猪圈,猪圈改的,改那个沼气,就烧沼气,现在就这么改的,我们现在都方便了,改了厕所又清洁又卫生,又不很臭,我们都用这种我们再不用去很远的地,过去都在那个屋里。”

  在挂满脆香柚的果园里,谢家富给记者算起了今年他家的果树收入。

  四川省望月村谢家富:“这是我们脆香柚这是,它吃起来又酸又甜,在小的时候就不酸,在4月份才成熟,成熟了可以卖四块、五块钱一个,整个还可以卖上三千,二三千块钱,还有我的葡萄啊,葡萄可以卖几百块钱,再一个枇杷,枇杷可以卖一万来块,整个还有梨子啊,桃子啊,整个加起来可能连枇杷、桃子可能一万三四吧。”

  谢家富说,山区种果树经济林,每一亩的产值要超过粮食的3到5倍。如今农业特产税减免,他种果树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四川省望月村谢家富:“我现在种了二亩七分多地,讲过去呢,就是有好多特产税,农业上那个特产税,种农业要交特产税,估计按过去要交一千多元,现在国家有这个好政策,把税收都减完了,我等于就增加了二千多块钱的收入,现在就是农民种地大胆又放心,啥都不收税,包括农业税都减免了,现在我们都不交税,国家的政策很好的。”

  谢家富说,现在全村80%的农户都是靠种果树、花卉等经济作物致富。

  四川省望月村谢家富:“这就是我们村里每家每户都种的那个果树,这就是我们这的特产脆香柚,这个成熟了它可以卖五六块钱一个,你我给你们摘一个,你们品尝品尝。我这个把儿,这个好吃,它又脆又甜。”

  谢家富说,今年村里还给每一个农民都办了合作医疗保险,个人每年交10元,国家补贴40元,农民再也不用因为看病而犯难了。

  四川省望月村谢家富:“现在政策好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果树种得好好,就像我,老了在家里种果树,儿子在外头打工,小儿就上学,现在国家的税收又减免了,我们种田又更放心,还一个总书记来的时候呢,我才二万三四,现在可以收入三万七八,我们现在这比过去好。”

  四川省南部县县委书记胡光明:“谢家富就是这个村里一个果树栽植能手,也是一个果树栽植的大户,那么种植大户一发展以后,他也带动了周边的这个农户的发展,他也带动周边技术的指导啊,同时呢,种植大户发展以后,以及外面搞这个运输的,也进来了,那么销售渠道也解决了,这样子带动了整片的发展。”

  胡光明介绍说,望月村全村的耕地面积只有1100多亩,而农户们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土地种植果树,现在已经发展到2600多亩的果树林,充分利用山区土地的空间种植经济林,不仅解决了水土保持问题,又解决了生态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农民增收的问题,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024元。

  致富感言:

  农民1:“现在今年政策好了,像我养了三头肥猪,卖了两千多块钱,母猪我养了一头,国家补助每年五十块钱,一头母猪,我把那几个猪卖了,基本上一年就是五六千块钱的收入。”

  农民2:“当时种花卉2004年以前这个税收啊一亩地要交260,十亩地就是2600多元给国家交税收,2004年以后啊,税费减免了,不但不交税,反而还,我还得到300块钱的补助,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今年发展得很好,今天我向县内外推销我的花卉近20多万元。”

  农民3:“我这个住房啊,78年建修的,是当时是全城最好的一家住房,我们现在全城346户已经改造了330多户,还有11户人,像我这样现在比较落后的,还没有改造,我也打算今年年底把它改造好。”

  四川省南部县县委书记胡光明:“我们通过三年的努力,要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农业生产技术条件,农民每一户有一个长效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0元以上。”

  数字小康:

  2006年,四川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013元,比上年增加210.2元,增长7.5%。2002年以来,四川省通过取消涉农收费和免征农业税及附加,农民人均减负163元。

  六、农民建言:化肥“革命”

  这张印在化肥包装袋上的农民形象,就是湖北省桑树河村的农民曾祥华,2004年温家宝总理来到他家,他将自己憋在肚子里的疑惑说了出来,他告诉温总理,能否帮忙解决他家水稻总施肥而不增产的难题,能否给他家的耕地进行测土化验,因此他成为建言耕地测土配方施肥的第一人,他也被一家企业聘为测土配方化肥的代言人。测土配方施肥究竟给农民种田、农民致富带来了怎样的好处呢?农民又是怎样成为化肥产品的代言人呢?

  摄像师:“放松一点,这样一个动作,非常高兴,放松一点,再高兴一点,笑一笑,高兴一点。”

  湖北省桑树河村农民曾祥华:“我确实没搞过。”

  摄像师:“再来再来,注意,放松一点,高兴一点,好好,好了。蹲下来以后,就是你看看有谷子的,要看看丰收的,感受那种丰收的喜悦在这里面好吧。你还是那个,先站起来点。”

  当记者来到湖北枝江市桑树河村曾祥华的稻田边时,正赶上曾祥华在他家金黄色稻田里,忙着为他代言的化肥品牌拍新的广告片。

  湖北省桑树河村农民曾祥华:“14早晨7点钟就开始,一直搞到这时候,正因为这回是第二次,第一次拍过一次,现在要换个画面,要搞宣传画,他们要求的质量也非常高,我说实话我也没搞过这个情况,那个太紧张了,他摄影师也感到时间太长了,我自己也觉得有点内疚。”

  曾祥华说,这拍广告片比种庄稼可累多了,“这稻田我是天天走,可今天站在稻田里却总是不自然”。

  湖北省桑树河村农民曾祥华:“说实话,像我们这个农民啊,没见过什么世面的,一上镜头的话,就是格外紧张,如果是不上镜头的话,平时我们都自然。”

  曾祥华说,今年8月枝江市一家化肥企业找上门来,希望他能为一款测土配方化肥做品牌代言人,这让他大感吃惊和不解。

  湖北省桑树河村农民曾祥华:“当时我也没想过,突然他找我要搞宣传,我当时感到有点惊讶,我说那些形象代言人,一般的都是那些明星出名的,知名人士都做企业的形象代言人,为什么请普通的老百姓做形象代言人呢,我感到有点纳闷,我就问人家,他说这么个情况,他因为你是一个,实在的一个农民,但是我们生产肥料企业里,像这个农民做这个宣传才有说服力。”

  曾祥华坦言,当初希望农技人员帮助农民化验土壤,提供测土配方化肥,纯属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但也是他一直想解开的困惑。

  湖北省桑树河村农民曾祥华:“我有块地,它的那个一边生长不好,用肥用的都没有那个氮、磷用的偏多,再多钱也长不起来。当时就有这么一个想法,是不是土壤是肥力结构不平衡,需不需要检测,在我心中,但是我没有,也没有地方讲,我也不知道还有测土这回事,当时总理来了之后呢,我们总理主动问话,你有什么困难就提出来,当时我心情我就觉得这个,我的机会来了,我就困惑我多年的地方,没地方说的,我就把这个事情说出来,我当时我就说,总理能不能派个专家,把咱们这个地里的土壤测试一下,我就说施什么肥,就说不知什么原因,反正始终长不起来,再多钱也长不出来,当时总理就说了,你说的是测土配方啊。”

  曾祥华告诉记者,化肥对农民粮食的增产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不能针对土壤情况进行有效施肥,不但增加了农民化肥投入成本,而且粮食也达不到增产的效果。

  湖北省桑树河村农民曾祥华:“当地的土地站给我测出土质之后,有一家化肥厂的就知道这个事,他首先就拿我这个家里来,搞测土配方施肥的试点,他就拿一部分让我推广,但是我当时有点怕,如果是错的话,我一年的收成就没有了,农民就牵扯到土地的维护维持家人的生存。生活都牵扯到了,但是我又不敢不相信科学。”

  曾祥华说,他当时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将自己三分之一的耕地,用上新的测土配方的化肥,三分之二的耕地使用传统化肥。

  玖源生态农业科技集团研发中心总经理麦子逊:“结果肥料用了以后,他的小麦从原来的800斤,现在增加到900多斤,增加了将近15%,他的油菜也增加了10%左右。所以根据这样的话,他每一年一亩地,他这个水稻可以增收六七十块,到七八十块钱,油菜也可以增收五六十块钱每一亩,所以他感觉非常好。”

  现在曾祥华所在的安福寺镇3千多亩耕地,全部通过卫星定位,实现耕地土样化验全部覆盖。国家还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土肥检测站,为农民购买化肥提供测土配方的数据。

  湖北省桑树河村农民曾祥华:“它中稻一收购,也是晚稻。”

  玖源生态农业科技集团研发中心总经理麦子逊:“以后你要统计一下,这个一穗有多少粒,数一千粒出来称一称。”

  湖北省桑树河村农民曾祥华:“千粒重。”

  玖源生态农业科技集团研发中心总经理麦子逊:“千粒重。”

  湖北省桑树河村农民曾祥华:“再分株。”

  玖源生态农业科技集团研发中心总经理麦子逊:“这个就好比较效果了,才能比较效果,更准确一点。你现在这肥料感觉怎么样啊?”

  湖北省桑树河村农民曾祥华:“还可以,我今年搞了一个8亩田的6500方面吧,650,650的油菜啊,我打二三百斤油菜,今年油菜价格可以。我卖3千多块钱。”

  尝到科学种田甜头的曾祥华,最近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向这位农技人员提出了他的心愿,希望他们能够帮忙解决。

  湖北省桑树河村农民曾祥华:“现在配方肥,农民已经都用上了,但是呢,我还有个心愿,就是能不能,就是传统的用肥,有时候底肥、追肥、水肥要三次,我有个心愿,能不能通过一种实验,朝一种三位合一的,就撒下去了就永远什么都不管了,效果同样都好啊。”

  玖源生态农业科技集团研发中心总经理麦子逊:“老曾说,他很希望有一种新肥料,能够只施一次,不用再施两三次肥,又可以丰收,效果又好,又可以减少劳动,那么实际上他说这个肥就是缓控肥,那么我们正在研究,我们想争取明年春天跟他提供。”

  感受到科学种田成果的曾祥华在自己家中办起了科普图书站,他将自己科学种田的经验传授给全村的农户,帮助全村的农民共同致富。

  湖北省桑树河村农民曾祥华:“这一大片都是我的,我去年有少部分化肥,效果很好,今年我就上了甜头,今年我就又全部地用上了配方肥,你看,这稻子长得多好,多结实,很饱满,没有空活粒。早稻已经增产了超过历史记录,一个平方换1斤4两,一个平方,我们原来最多一个平方换1斤2、3两,现在今年的晚稻这个是丰收年。”

  曾祥华说,2006年他家收入达到1.5万元。他重新翻建自己的住房,还添置了太阳能热水器。今年由于稻谷和生猪收购价都有了提高,他家收入可以达到2万元。

  湖北省桑树河村农民曾祥华:“今年油菜增加了3300,我的早稻卖个4千块钱,就是7千多,再一个中稻卖一个4千多,就是1万1千多,再一个晚稻卖个两三千块,就1万4千多,再加上猪仔赚个四五千块钱,两万块钱。”

  枝江市委书记黄金龙告诉记者,枝江市每年农业投入近两亿元,2003年到2007年累计农业投入八亿元,全市76万亩耕地,198个村庄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

  湖北省枝江市市委书记黄金龙:“我们枝江市农业总产值2003年底是17.5亿了,今年可以达到31.5亿了。我们想通过五年的努力,我们农村的面貌有一个更大的变化,就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我们全市这个整体可以达到7千块钱以上,就是年增长达到10%以上。”

  致富感言:

  农民1:“今年早稻收成好,一亩田打两千零点。”

  农民2:“收入好得很,今年早稻收了两千多斤,卖了1500多块钱。”

  农民3:“今年生猪价格比较好,每头猪可以赚个300块钱以上,我大概赚了个六千多块钱。”

  农民4:“今年的收入还可以,我家的柑橘又是一个丰收之年,你看这个果子结这么多了,我家里有300多棵柑橘树,今年大概可以采果子,采个10万斤左右,毛收入也可以达到25000块钱。”

  数字小康:

  2006年,湖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419元,比2005年增长10.3%。湖北省用于“三农”的财政支出达到85.6亿元,比上年增加17.1亿元。

  七

  大家也许对这个证件比较陌生,它是林权证,也就是国家通过林权改革后,农民拥有了山林的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的证明,在辽宁抚顺的清原县,这里的村民郭长新今年拿到了林权证,同时还得到了村子里的补助。当地农民把山林看作是建在山上的“绿色银行”,是“没到期的高息存折”。林权改革真正做到了还山于民,还利于民,还权于民。

  辽宁抚顺清原县是一个林业大县,这里是八山一水半分田,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六家子村可以说是清原县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但是这里满目青山,层峦叠翠,风光旖旎。这个村有六百户人家,记者来到村民郭长新家的时候,他正在装修房子。

  郭长新:“这屋冷,俺这屋凉,一到冬天特别凉,为了取暖好嘛,现在普遍,俺这边儿现在普遍性地都乐意打这大炕。”

  记者:“这是时兴啊?”

  郭长新:“啊,为了时兴,这二年特别时兴,就是马上有新建房的,现在都是铺的这大炕。”

  记者:“这个花多少钱?”

  郭长新:“这个花一千来块钱吧,八、九百块钱,一千来块钱吧。”

  郭长新说,现在手头宽余了,正巧最近几天地里没什么事,可以腾出时间把家里重新装修一下。生活好了,希望家里一年有一个新变化。回忆起2007年春节温家宝总理来到他家里的时候,他还是非常激动。

  记者:“跟您爸聊点什么呀?”

  郭长新:“就家常事儿,随便,就是人家也不是说是,说是问问你这个事儿呀,就是家常事儿,随便聊,你什么的都有,对。”

  记者:“有印象吗?主要聊什么?”

  郭长新:“聊一聊就是俺们这个分这个山呐,再就是俺这不是均利了嘛,俺这块。”

  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刘海金还向温总理提出了一个问题。

  原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六家子村党支部书记刘海金:“我说总理我可以提个问题吗?总理说你提吧,我就是答记者问的,说得很风趣。完了我说,那我就提了,他说你提吧。我说总理呀,您给农民那个农业税免了,还搞粮食直补,全国我说得多少钱呀,这么多钱国家能承受得起吗?这钱是从哪弄出来的?总理听了以后,很认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总理说,国家财政出一点,从国家税收补一点,工业再反哺农业,从这三方面支持农业。他说中国的农民啊,五十多年来他们没受多少益。现在应该让农民休养生息了,应该让他们富起来。温总理说林权改革是我们党制定的政策,就是还权于民,还利于民,让农民过上好日子,让农民呢有一个发展,致富那个生产致富的空间。”

  刘海金说,尽管六家子村这里山林很多,但是当地百姓说这些林子就像画一样,挂在那里只能欣赏,现在国家制定了林权改革,把这个金碗给了老百姓。记者随着郭长新来到他刚刚分到的林地。

  记者:“您家今年一个人分了多少?”

  郭长新:“一个人分了九亩田林。”

  记者:“九亩,那咱们整个一个全家能分到多少亩?”

  郭长新:“我们家三口人,就是说,分到三九二十七亩地。”

  记者:“二十七亩地。”

  郭长新:“对,就是这片田林。您看俺,就是幼树呢,银幕林的幼树,还能分到就是说是,五亩,包括这七亩。”

  记者:“像您家分的林子是多少年的?”

  郭长新:“50年的吧,40年到50年之间。”

  郭长新说,除了分到了二十七亩山林,家里每个人还分了一万两千五百块钱,想都没有想过会有这么多的收益。分到了山林,他开始琢磨着搞林下种植,因为村里很多人都通过搞林下种植发了财。

  记者:“有没有可能就说以后这个,咱们这个林下作物,以后这个挣了大钱以后,基本就不种粮食了?”

  郭长新:“那粮食得种,就说搞林下产业,林下产业以后要是发展起来了,粮食也得种,对于农民嘛,地不能落。所以说咱们,这边产业也得搞,这边地也得种。”

  记者:“以后就成林下产业了。”

  郭长新:“对。”

  记者:“林下产业能增加一大块收入。”

  郭长新:“对对,能,比我要算计起来呢,比我到外面打工挣得多得多的。”

  现场:东北二人转

  郭长新说,过去农闲时候他到附近木材厂打工,一个月可以挣两千块钱,有了林子以后,他不想再去外面打工了,专心搞林下种植。他准备种一些像人参、五味子、龙甘草这样的中草药。但是对林下种植,郭长新还是一个门外汉,正巧隔壁邻居这几年搞林下种植搞得红红火火,他就上门请教。

  村民:“过年就多了,过年就产量就高了。”

  郭长新:“那栽这玩意儿,还有什么地啊,这个地啊,还有什么区别没有?”

  村民:“这个地啊,没有什么区别,一般的地就行。”

  郭长新:“就是说朝阳的也行?”

  村民:“朝阳的比较好一点。”

  郭长新:“就说太朝阳的地还不行?”

  村民:“就说很朝阳的也不行。”

  郭长新:“这一亩地得多少颗苗?”

  村民:“1100根苗。”

  郭长新说,搞林下种植,粮食还要种,种玉米一年也能收入7、8千块钱。现在又到了玉米该收获的季节了,每年到这个时候,只要打个电话就可以,村里有专门的人到家里来收购,今天他约了收购的人到家里来聊聊现在的价格,希望能卖一个好价钱。

  郭长新:“我就是打听打听,就说现在的玉米价格,多少钱一斤?”

  收购者:“现在的话,马市现在的价钱就是七毛钱一斤吧。”

  郭长新:“七毛?”

  收购者:“七毛,七毛一、二吧。”

  郭长新:“最好的?”

  收购者:“最好的,按质量说的。”

  清原县委书记上官惠廷介绍说,清原县是辽宁生态大县,也是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用了两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全县集体林改革的任务,总面积350万亩,农民人均分到山林面积在14亩以上,高的可以达到20几亩,更重要的是,山林有主了,农民吃到定心丸会更加珍惜爱护他自己的山林。

  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县委书记上官惠廷:“正在不断地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就是在实现这样的一种战略的转移,就是把资源优势不断地变成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变成百姓钱袋子里的钱。”

  数字小康:

  2005年春,辽宁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试点正式启动。目前,全省已有7293个村完成改革,230万农户、827万农民参加了林改,完成确权到户主体改革面积5145万亩,占应改面积的65%。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中,“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小康”是天下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亲情社会。它寄托了普通百姓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蓝图。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小康”实现程度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反映我们国家历史进步的一把标尺,成为衡量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准。刚才我们为您展现的故事,只是中国农村小康建设的缩影。他们不断改变的生活,他们不断更新的观念,让我们看到了小康建设给中国农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变化,也让我们对党和国家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满渴望和信心。

  本期主编:刘宝恒

  编导:殷洪生 李敏

  《中国财经报道》播出时间:

  首播:周一22:08

  重播:周日6:59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