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与分析:要“挺得住”也要“站得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6日13:57 中国环境报

  刘效仁

  “挺得住”与“站得住”,是近年来屡被提及的一个环保话题。所谓“挺得住”,是指地方环保局长们能够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不与地方权贵同流合污,不向行政权威低头。他们严于执法,敢于关停污染企业,不怕得罪人,也不怕因此丢了乌纱帽,是条硬汉子。所谓“站得住”,是指环保局长能得到当地政府的信任,工作能够得到支持,地位能够得到保障,不会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威胁,也不会随时被罢免和调离。

  然而,不争的现实是,这些能够“挺得住”的局长往往“站不住”。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至今未能真正树立

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仍然死抱着GDP不放。甚至宁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己的政绩和升迁,大有“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玩世心态。他们不仅公开招污纳垢,而且公然成了污染企业的保护伞。所以,对于“挺立”、不合作,甚至公开与地方政府对抗的环保局长自然不感冒,当然会采取“组织措施”。况且由于体制的缘故,环保部门的编制、工资、办公经费甚至局长的乌纱帽,都握在政府手里。要圆则圆、要方即方。动辄以撤职罢官相威胁,或者干脆走马灯一般调换环保局长,或者拿环保部门挡水,当替罪羊。逼着一些局长们放弃职责,拿原则做交易,惟政府主官马首是瞻,在环境执法中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长而久之,这些环保官员也成了地方环境污染的变相帮凶。许多地方之所以有水皆污,就与环境执法软弱无力、环保部门无法尽责有直接关系。

  当然,很多有良知和理性的环保官员不忍心为官一任污染一方。但迫于现实压力,就出现了地方环保局长给环保总局写匿名信举报当地污染的奇怪现象。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有一个资源大省的环保局长,他一边被省长骂为什么摆不平环保总局,一边被我骂为什么不能严格执法。3年以后,他终于不当局长,调到一个市当市长,他到北京来看我,喝醉了,3年憋的气终于迸发出来,指着我的鼻子骂了半个小时。”

  特别是近几年,虽然刮起了好几轮“环保风暴”。但事实上,参照“刑法”相关条款,被以渎职罪提起公诉的地方官员少之又少。目前,环境执法仍处于疲软状态,行政问责也往往流于形式,基于起码的自我保护意识,地方环保局长也只有隐姓埋名,与省长、市长们暗中“叫板”了。

  为此,环保工作的机制和体制亟待创新。设立一套环境考核和问责制度,对无视污染排放、造成重大环境事故的地方政府官员,不管当地经济发展多么快,都应坚决予以责任追究。成立一个统一的高级别协调机制,组织统一的监测和执法,以克服当下工业污染归环保部门、农业污染归农业部门、污水处理厂归建设部门、水管理归水利部门、海洋污染归海洋部门、沙尘暴治理归林业部门的局面。改变责、权、利不统一、互相牵制、行政成本极高的管理模式。建立与绿色信贷系统配套的经济制度,实行环保系统的垂直管理等。

  但这些最终落实还是要依靠各级环保部门的

执行力,靠各级局长们“挺得住”。不为无良商家厚利所惑,不向地方权贵献媚,独立执法、严于自律,担当得起保护环境的重要职能。

  >>>观点要览>>>

  我认为,在现行环保工作运行体制下,我们应该给这些向国家环保总局写匿名举报信的地方环保局长们来一点掌声。他们面对污染痼疾,在种种压力下,自己充当举报人,写匿名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选择这种方式迫不得已,但至少反映出他们尽职尽责的一份责任心,为老百姓说话办事的一颗良心,严格执法的一种决心。

  现在很多人在谈论时说,这一现象反映了体制性障碍,环境保护制度不健全,要加速环境执法和监测系统的垂直管理,需要设立一套对官员的环境考核和问责制度等,都对。但我觉得首要的,还是干部素质问题。如果像这些环保局长一样,都有一份责任心、一颗良心、一种决心,何愁环保事业抓不起来?任何好的制度,都是靠人执行的。老人家早就告诫过我们:路线和政策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

  (网友:秦恨海)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