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地产大腕冯仑:我要做知名文化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6日15:22 外滩画报
冯仑 “我最想做的是知名文化人。一定要知名,知名就可以犯错误,知名就可以叫风流而不下流,说错话也可以叫有个性有傲骨。如果不知名,那就叫不懂事、乱嚷嚷。不知名的文化人不能做。” 文/ 李琴 图/ 老金 9 月20 日的苏州,台风过境,黑云压顶。北京的地产大腕冯仑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 冯仑来参加在苏州博物馆举办的“墅说生活”别墅发展论坛。博物馆5月份才竣工,他已是第四次光顾了。据说获邀的还有王石和潘石屹,但最终到场的只有冯仑。 天气已经转凉,48 岁的冯仑脱去夹克衫,只穿一件白色T 恤跳上讲台。30 分钟的演讲,没有草稿,没有停顿,漫不经心却警句迭出。对会议主题“别墅发展”他只字不提,反而把话题扯到房地产在A 股市场的火热表现,令人昏昏欲睡的论坛仅有的几次笑声都是他引发的。冯仑这位“地产界思想家”和“段子王”果然名不虚传。 演讲结束,一帮摄影师拖着他去拍照。场景换了几个,姿势始终如一:挺胸抱臂抬头,一副江湖大佬的架势。 混迹商界江湖 冯仑是房地产大腕也是大哥,他的一班小弟潘石屹、易小迪、王功权、王启富和刘军都成了赫赫有名的人物。1988 年,海口。29 岁的陕西青年冯仑将1 万台彩电的批文递给一外贸公司老总,老总拍出了30 万元,冯仑用这笔钱建起了海南体制改革研究所。当时正是海南疯狂与梦想的开端,大量的钱涌进来,更有“十万大军下海南”。冯仑成天开着从海南省委借来的破面包车,乐呵呵地跑遍海南每一个县市,一心想为海南发展出力。 3 年后,冯仑下海了,从体制内跳到体制外,和前述5 人创办了“海南省农业高技术投资联合开发总公司”—日后著名的万通公司的前身,6 人也被称为“万通六兄弟”。他们原本天南地北,各不相识,只因海南大开发而呼啸聚义。时年32 岁的冯仑年岁最大,被尊为大哥。后来冯仑看过不少研究水浒、太平天国的书,他将“万通六兄弟”的结合称为“梁山模式”:“座有序,而利无别”。6 人曾一同到深圳拜访当时已成就大业的万科老总王石。王石一语道破: “你们这些人都是从理想出发,但面对的却是利益问题,肯定会有分家的一天。”冯仑后来写文章回忆这一经历,说当时大家很恼火,认为这低估了他们兄弟间的情谊,但聚首仅4 年之后,便应了王石的预言。冯仑收下其他5 人的股份,独自留在万通。用他的话说,6 个人“以江湖方式进入,以商人方式退出”。 推崇王石和阿拉法特 从此冯仑对王石一直推崇备至,常常宣传“学习万科好榜样”,要“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他的新书《野蛮生长》只提到两个企业家,其中一个就是王石。平时他最常提起的人有两个:干爹马鸿模和偶像阿拉法特。前者是他在中央党校读研时的导师,初次见面时马鸿模留着光头、穿黑衣、抽雪茄。此人出身大家,组织过武装队,打过几十年仗。冯仑称自己最像干爹,喜欢折腾;既是文人,又匪气十足。 阿拉法特则是“世界上最能熬的一个男人”,而“玩时间的人最牛”,冯仑一次在接受《波士堂》采访时这样说。也做过房地产的阿拉法特在就读埃及大学时是巴勒斯坦学生自治会主席,毕业后创建了法塔赫,之后终身折腾,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 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无数人的家产灰飞烟灭,提前撤回北京的冯仑最终“剩者为王”。对这段经历,冯仑留下了不少名言:“历史就是要委屈一些人。它让你死,你就死了,这就是历史的代价。”“所有的伟大都是熬出来的。”“给我顶住??” 在员工必读的企业“圣经”《万通全书》中,冯仑写道:“人必须要有坚忍不拔之志,才有坚忍不拔之力。在万通的历史上,有多少事件、危机,就是凭着这股精神扛过去的。” 开始折腾文化界 记者问冯仑:“如果不做房地产商,你选择做什么?”冯仑哈哈一笑,脱口回答:“知名文化人。” 冯仑进军文化界也是来势汹汹。这是个好玩的现象:房价暴涨,房地产股价连创新高,漩涡中心的房地产商人却纷纷“不务正业”。首创集团的刘晓光先在西北沙漠搞了个阿拉善生态奖,今年7月又在北京操办了一场“选秀”,冯仑、王石和任志强等人悉数到场,后来王石继任会长。冯仑在苏州时,王石正飞往阿拉善。王石是最著名的“不务正业”者,此前玩的是探险:爬喜马拉雅、闯南极。 冯仑选择了做文化人。今年6 月,他开通了“冯子乱弹”播客,第一天邀请东方高圣投资顾问公司总裁陈明建来大谈“公司战国时代的合纵连横”,9 月有一期的嘉宾是他的邻居、一个留学美国的十三四岁小女孩,话题是“孩子眼中的成人世界和未来世界”。 事实上,冯仑已经在自己的个人电子杂志《风马牛》上做过3 期“冯子乱弹”。新版“冯子乱弹”是一档和新浪合作的播客节目,新浪称要将它“打造成新浪第一个软财经、软娱乐特色的精华博客节目”。 段子王的新书 年底冯仑会出一本新书《野蛮生长》,宣传推广声称该书定位为民营企业心灵史,不过冯仑却说“:书就是好玩。不写自己,不写企业家。” 他刚刚出了一本《少年冯仑日记》,这是他30 年前的日记。书中的少年冯仑迷惘却志向高远,宣称自己的最终目的是“致力于国、于人类,全心全意地为其服务,鞠躬尽瘁”。 冯仑想让人们看看“30 年前的一个年轻人,没有MP3,没有游戏,没有互联网,在一个意识形态高度强化的社会里的成长历程”。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