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人生——访新华社副社长何东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6日19:32 人大新闻网站

  坐在何东君的办公室里,记者发现,这位新华社的副社长,年届花甲却仍然有着少年人一样明朗的心境。“迄今为止没有消沉过,也从没浮躁过——不管生活把我抛向哪个角落,我都能从那里汲取营养。”他如是说。

  西部的熔炉  

  1963年,何东君离开秀丽的富春江上游的家乡,考入人民大学新闻系。1968年毕业后的20余年,他一直辗转工作在祖国的西部。

  毕业后,何东君被分配到甘肃古浪县委宣传部报道组。古浪县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下,境内有沙漠、戈壁,是甘肃省最干旱贫困的地区之一。何东君跑遍了古浪县所有的公社和山村,就连腾格里沙漠深处的小村庄也留下了他的足迹。

  1978年,何东君调到新华社甘肃分社当记者。七年后调任内蒙古分社采编主任,两年后升任副社长并主持工作。在拨乱反正、改革之风开始吹拂神州大地的80年代,他和同事们一起经历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悲与喜,这是他记者生涯中亮丽的一段。“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每每看到自己所写的报道能对社会有所帮助,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人民记者的职责

  1991年,何东君调任新华社四川分社社长。分社社长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职务,不仅要具备政治和政策修养,也需要敏锐的新闻嗅觉及新闻业务能力,应该是一个新闻“全才”,这些素养的集中体现就是“把关能力”。其间有一件事让何东君记忆深刻。一天,分社接到消息说,仁寿县某乡发生了“农民暴动”,当地农民把乡政府占领了,省委准备动用武力去解决事端。何东君立即派记者深入已经被封锁的现场采访,与农民恳谈,了解到争端是负担过重引起农民的不满所致。而这一缘由,省委并不知情。何东君火速赶往省委约见时任省委书记的杨汝岱,通报事情真相。一场危机就此化解。

  何东君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是党和人民的记者,在人民大学新闻系的教育中非常强调这一点,这使我一生受益。西方记者要是碰到这样的消息,早就兴奋地“捅”出去了,而我们与他们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不看“热闹”,既要做好文章,又要帮助各级党委政府做工作,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从西北、华北到西南,二十余年的历练,他在管理上的才能逐渐显现。1993年他离开四川到总社工作。

  情系新华社

  到总社工作后,何东君历任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秘书长,2000年8月,任新华社副社长,主管事业发展、财务、通信技术等事务。在传媒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华社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推动新华社事业加快发展,成了摆在新华社面前的一大课题。

  何东君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传媒业呈现出市场化、集团化、跨行业经营的发展趋势。新闻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方式的现代化,经营方式的市场化,服务方式和受众消费趋向的个性化,对新华社提出了挑战。同时,新华社的事业发展也面临良好机遇:社会不断增长的新闻信息需求,不断扩大的

国内新闻信息市场,凭借不可替代的国家通讯社地位及其遍布全球的网络优势,新华社的经营完全可以做大做强。

  何东君提出了“好、快、大、强”的事业发展思路。他说,新华社的优势之一在于拥有庞大的新闻信息采集和营销网络,但由于体制和机制的缺陷,尚未形成一个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高效灵活、反应快速的运转系统。因此,必须加快新华社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整合全社资源,尽快建立新华社多媒体新闻信息集团化经营模式,构建以总社为龙头、分社为基础、全社统一的采集和营销网络。新华社经营体制改革从2000年开始,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目前已初步达到了预期目标。

  何东君说,紧跟时代潮流,积极采用信息和网络技术,这是新华社不断增强影响力,建设更加强大的世界性通讯社的必由之路。新华社这两年集中建设的多媒体数据库就是利用高新技术的标志。何东君形象地把多媒体数据库比做新华社的镇社之宝、振社之宝。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工程获得了各方面一致高度评价,并准备申报国家级科技奖。

  何东君说起多媒体数据库和新兴媒体来,真是如数家珍,饱含着对新华社事业发展倾注的深情。他说,一定要抓住机遇,全方位加强新华社技术建设,建设“数字新华社”。面对前景,这位人大校友充满信心。

  眼前的何东君有着一种近乎透明的人生。这并不是说他没有遭遇过苦难,他坦然地接受苦难的洗礼,并把这种洗礼看成生活给予自己的特别馈赠,对人格的雕琢。

  (何东君,男,1944年生,浙江江山人。196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现任新华社副社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