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六大以来浙江发生的巨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7日11:40 观察与思考

  -观察记者 夏 燕

  从西子湖畔到北仑海港,从平原水乡到浙西山区,这是7000年传承,文明的故乡;这是万亿GDP跨越,神奇的土地。十六大以来,浙江生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辉煌画卷徐徐展开:“八八战略”推动跨越,平安浙江以人为本,文化大省走在前列,法治浙江健康有序—回眸过去的5年,浙江人有理由自豪;展望未来,浙江人更充满了期待。从“资源小省”到“万亿富省”,浙江正把自身拉入到一个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浙江新辉煌-经济篇

  这是一个不断突破的5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

宏观调控政策,全面实施“八八战略”,推动经济开始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15649亿元,5年年均增长13.6%;人均生产总值31684元,年均增长12.5%;地方财政收入1298亿元,年均增长2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 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35元,年均分别增长10.8%和7.9%。

  5年间,“成长的烦恼”与“转型的阵痛”交织,浙江经济列车行驶得更加稳健快速。

  模式转型:凤凰涅 ,腾笼换鸟

  位于慈溪经济开发区的一家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正面临搬迁。“主要是对周边的大气环境污染严重。”开发区管委会的负责人表示,医药、化工行业等污染较严重的企业现在已经被拒之门外。从引资到选资,开发区正在经历成立以来最深刻的转型。

  进入新世纪,要素制约成为浙江经济的“成长烦恼”,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企业产品附加值低、创新能力不足等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面对瓶颈,浙江作出了新的选择:把宏观调控和资源环境瓶颈当作“倒逼”机制,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腾出‘笼子’换上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让‘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好‘鸟’引领浙江经济。”于是,浙江提出用“高效生态”改造农业产业结构,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第三产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作出了建设创新型省份和“品牌大省”的战略部署。

  与此同时,农业初步实现向高效生态农业的跃升。全省涌现出10236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30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100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2006年,全省农业增加值为923亿元,比2001年增长17 .4%。

  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以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传统优势产业、临港产业为目标,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主要发展平台,全省逐步形成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

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

  5年来,越来越多的浙江民企把品牌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立足点,由此掀起了一股“创牌”、“护牌”热潮。如今,全省已涌现109件中国驰名

商标、195个中国名牌产品,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位。品牌经济成为浙江经济增长的重要依托。

  伴随着产品含金量的提升,产业的“价值”也更高。数据显示,2006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是2001年的3.2 倍,年均增长26.4%。2002年以来的5年间,全省共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万余项,企业技术改造资金投入达92 29亿元,平均每年以21.6%的速度持续增长。浙江,正在从“浙江制造”走向“浙江创造”。

  十六大以来,浙江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全省民营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5%以上,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以上,个私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等4项最能反映民营经济综合实力的指标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国有经济同样风光无限。到2006年底,省属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位居全国前列,资产总额达到2700亿元。

   空间拓展:跳出浙江,发展浙江

  2003年,吉奥集团将总部从上海搬回台州。往返之间,吉奥见证了浙江经济不断突破区域限制,外扩、整合、提升的进程。

  从一个落后的农业贫困小县到全国最大的综合性日用商品贸易市场,开放是“义乌现象”的最好注解。

  数据显示,目前有400多万浙商在全国各地投资累计约5320亿元,创办企业约9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浙江还在116个国家和地区投资了1974个项目,境外投资企业数位居全国第一。同时,71家全球500强公司在浙江投资兴办了188家外商投资企业。

  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开拓市场、配置资源,既是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浙江作出的重大战略。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几年来,区域规划、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技教育、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合作都已取得积极成效。通过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浙江的资金、人才和体制机制优势与当地的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了互利共赢。

  “外贸引擎”空前强劲,从2002年到2006年,全省进出口额分别年均增长33.5%和34.4%,出口规模居全国第四位。机电产品、高新产品出口近年来更是高速增长,并首次占据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

  均衡发展:统筹城乡,区域互动

  为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2003年,浙江制定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千万农民饮用水和农民健康”,“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等工程,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和辐射。

  蔬菜绿了、茶叶飘香了……“产业扶贫”使欠发达地区的一片片山地、丘陵变得五彩缤纷,新增的100多万亩特色产业基地成了当地农民的“聚宝盆”。在全省重点扶持的211个欠发达乡镇,来料加工业红红火火。将欠发达地区培育为经济的新增长点,支持其建设特色产品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劳动力输出基地和旅游休闲观光胜地,成了浙江的一条重要经验。

  “山海协作”渐入佳境,“百亿帮扶致富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如火如荼。近年来,衢州、舟山、丽水财政收入的增幅均居全省前列。

  浙江新辉煌-政治篇

  十六大以来,浙江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如同在经济领域备受关注的“浙江现象”,创新之多、影响之大,一样令人瞩目。

  民主立法:让距离缩小再缩小

  2003年8月18日,家住杭州望江门的退休职工严福根来到省政府大院西大门排队,成为浙江省首次允许公民旁听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后的第一位报名者,当天前往报名的群众多达70人。

  2004年,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开始在网上向全省公民公开征集立法建议,一个普通公民的建议也有可能列入立法计划。

  5年来,浙江通过多种形式的“开门立法”,不断扩大立法民主,完善立法工作机制,从提出立法项目、制定年度计划、起草法规草案、调研征求意见,到法规审议修改等各个环节,都坚持不懈地推进公开化、民主化。一套完备的法律制度,将使各方利益得到完整体现,各方意见得到充分尊重。十六大以来,浙江与国家法律体系相配套、适合浙江实际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不断完备,立法工作的科学性、民主化水平不断提高。

  阳光政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2006年1月26日下午,平阳县县长走进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大楼。他是《温州市行政机关首长出庭应诉工作暂行办法》自2005年11月实施以来,第一个到庭应诉的县长。

  有限政府,有效作为。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少了,公民有了更多自主权;条件公开,程序透明,办审批不用再“跑断腿”……近年来,尤其是2004年《行政许可法》施行后,浙江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了“阳光政务”所带来的温暖。

  2006年10月开始运行的“浙江政务通”,使公众与省级部门可以轻松地取得即时交流和沟通;11月开通的全省联动的政府便民信息平台—“阳光政务信息服务热线”,公众只要拨打114,即可查询各项政务信息、申请便民服务和进行投诉等。如今,“阳光政务”已在全省基本形成。

  司法民主:让过程更公正透明

  如今,在浙江各地的法院,人们已开始习惯越来越多人民陪审员的出现。浙江正把贯彻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司法民主化、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努力通过人民群众对审判工作更广泛、更深入的参与和监督,确保司法公正。

  与人民陪审员一样,人民监督员也成了浙江实践司法民主的一大特色。2003年10月,浙江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列为全国首批开展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的省份,包括省检察院在内的26个试点检察院共选任人民监督员308人。一年后,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扩大至全省97个检察院。

  基层民主:让百姓决定自己的事

  “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十六大以来,浙江切实维护和扩大群众的民主权益,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在基层民主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2005年3月,浙江明确要求各地依法保障广大选民的民主权利,充分尊重民意,让群众自己选择“当家人”,由此,广大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热情不断高涨。

  浙江理论界热议“两创”

  浙江干群为“两创”献计献策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