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法治之路越走越宽广—十七大代表话普法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7日13:06 人民网
谈起十七大开幕式的盛况,傅剑仁代表满面春风,心潮澎湃。这位河北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第一次当选党代表,便听到了一份高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旗帜的报告。他是个细致的人,报告读了一遍又一遍,在关于民主法制的内容下面,划上了许多杠杠。 胡锦涛同志的报告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傅剑仁代表说:“胡锦涛同志的报告是我们的行动指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弘扬,依法办事法治氛围的形成,可以促进全民法律素质的养成,可以塑造国家的良好形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个国家的形象是立体的,它是这个国家传统、创造、实力等的集中体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而其中一个重要元素———法治愈益成为一个可比指标。作为国家公民的表征之一,较高的法律素质正在成为一种无形的资产,对内为促进和谐社会铺路,对外彰显负责任大国的新形象。 邓小平同志曾说:“法律观念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 中国已经营建并将持久推进的一项宏大法制教育工程,把法律的种子植入全体公民的心田,迅捷提升了他们的法律素质,浇灌了一方方法治的热土,进行了法治赶超跨越的卓越实践。 领导人的率先垂范与党的高瞻远瞩 党的领导集体是全民法律素质工程的设计者、领导者,而且身体力行,成为工程的直接建设者、实践者。 十七大代表们不会忘记,5年前的12月4日,一个普通的冬日,胡锦涛同志作为十六届党的新任总书记,和首都各界人士一起在京纪念宪法颁布实施20周年,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那天在人民大会堂纪念的1982年宪法,曾经昭示着一个时代的到来,它是一部中国特色的、长期稳定的治国安邦总章程。值得注意的是,它非常重视公民权利和人权,在结构上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排在“国家机构”一章之前。已经去世的法学专家刘翰曾对本报记者解析说,这本身就是对法治精神的重新审视、准确定位和观念更新。 其后,围绕宪法展开的声势浩大的宣传,把一部国家根本大法镌刻人心,也催生了以宪法为核心、持之以恒进行普法的思路。 十七大代表们不会忘记,5年前,中南海怀仁堂,由胡锦涛总书记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的内容是———认真贯彻实施宪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这两场重要活动是意味深长的,昭示了对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高度重视,亦是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一个生动示范,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起到了强力推动作用。”傅剑仁代表说。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上世纪中国最重要的选择之一,为党的十五大所确定。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庄严写入宪法,使之成为宪法原则。 中央政治局其后的43次集体学习也多次涉及法律内容———2003年9月,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004年4月,法制建设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5年12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经济法律制度;今年3月,关于制定和实施 物权法的若干问题等。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厅,每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闭会后都成为了专题讲座的课堂。这些肩负法律审议责任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听得认真,记得仔细。记者曾在现场耳闻目睹,每当报告人讲到讲稿翻页处,偌大的会场都会发出齐刷刷的翻页声。 来自中央机关的一位代表说,中央最高层率先垂范学习法律,给各级做出示范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依法管理,司法、行政执法人员严格执法、依法行政,青少年养成法律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简言之,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提升全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 十七大代表们不会忘记,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14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七个概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思想。权威人士提示说,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指导全党提高治国理政能力的纲领性文件。 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这是我们党全面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执政经验,积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主动应对经济全球化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所作出的战略性论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1996年我们党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到十六大报告提出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再到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这既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治国执政思路一以贯之的理论探索,更反映了我们党对治国执政方式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 按照一个权威媒体的阐释:依法执政,从执政目的来讲,是要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从执政过程和手段来讲,是强调执政要符合法治精神、法治原则和法律规范,运用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和社会。不主张因要维护党的权威而让党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允许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而是要求自觉严格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使得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及其相应的程序和手续都符合法律的规定。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胡锦涛同志的报告指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一位权威人士评价说,报告提出“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前面加上“加快”二字。我党的这些新论断高屋建瓴、意义非凡,对中国航船高扬依法治国之帆,加大马力胜利抵达彼岸,有着宝贵的历史价值和深厚的现实意义。 人类社会历经各种文明、不同模式更替、叠加,抵达当今文明高度。充满信心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路,借鉴吸收包括法治文明在内的所有成果,中国共产党顺应中国社会发展要求,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不久前到访的泰国民主党主席阿披实说:“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根据世界形势变化来调整本国发展方向,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党。” 蔚为大观的普法建树与国家品位的提升 胡锦涛同志的报告谈到过去5年的工作时指出,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 在一片荒芜土地上,树木成林需要百年持久不懈,勤耕不辍。两岸猿声啼不住。中国用二十多年时间走过了别国百年之旅,尤其是举全国之力投资兴建普法这一全民法律素质工程,更是亘古未有。对此,出席十七大的代表们予以高度评价。 在“四五”普法结束的时候,人们欣喜地看到,中南海的集体学习、人民大会堂的专题讲座,已经延伸到各地方、各部委、机关、学校、企业,成为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司法部提供的“四五”普法数字里有这样几个引人关注的百分比:全国98%以上的公务员参加了法律法规学习培训;95%的党校、行政学院把法律作为培训干部的重要内容;95%以上的城镇中小学校、81%以上的农村中小学校配备了法制副校长;91%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成立了法律顾问机构或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能力明显提高…… 有这样几个说明问题的数字:全国举办了几百场次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各地依托少年法庭、监狱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建立近3.5万个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初步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格局;全国举办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班近6万期,240多万人次接受了培训,企业管理的法治化进程不断推进…… 有这样几个硬措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均制定了中心组学法、考试考核等制度,明确把掌用法律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地普建领导干部学法讲师团;各级人大常委会加大了对拟任干部法律知识考查力度;不少地方政府聘请了法学专家和律师担任政府法律顾问;各类大专院校普设法学基础课程;中小学校基本做到法制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绝大多数省(区、市)和部门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亲任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组长等。 一位代表认为,在现代社会里,宪法地位至高无上,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公民权利的根本法律保障,是依法治国的基本依据。依法治国被确定为重要的宪法原则,浓缩了立法、司法、执法、普法、法律监督、法律服务的精华。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这种宪法保证,使全民普法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历久弥坚,长盛不衰。 去年开始实施的“五五”普法继续推进,引人关注的是,首次将农民列为普法“重点对象”。短短的一年多时间,我国已有31%的行政村跨入县、市、省级和全国“民主法治村”行列,民主法治社区、诚信守法企业等创建活动逐步展开,建设法治省和创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试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各地各部门采取有力措施,丰富法制宣传教育平台,有效提高教育效果。去年以“落实‘五五’普法规划,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主题的“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有200多位省部级领导干部参加,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各部门开展法律咨询6.5万场次,举办各类法制讲座5万多场,举办法制文艺演出3.6万多场。各类媒体开辟法制宣传专栏260多个,普法网站、网页增至150多个。远程视频法制教育以及“百家网站法律知识竞赛”、“普法与和谐社会建设”、“普法与法治文化建设”网上论坛等活动,拓展了法制宣传的空间。 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主人。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演绎了一出上下联动、全民参与、八方呼应的普法“大戏”。这种中国独特的“法制文化现象”,从内容到形式、从内涵到外延,不啻世界仅有的“全新打造”。 代表们认为,更为重要的是,这蔚为大观的背后,普法改变了全民的理念、行为方式,使公民的素质提高、权利意识增值,并反作用于经济和改革的发展,提升了一个国家的品位,在世界上树立了一个大国的良好法治形象。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代表在纪念依法治国方略实施十周年时指出,十年法治建设至少取得了三个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一是法治理念日趋完善。这与十六届党中央孜孜学习法治,认识日渐深化密不可分。 二是法律体系更加完善。一个以宪法为统帅,部门齐全、数量适度、内在统一、外在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其间,法律因时而变。中国的法制建设走了一条由简单到成熟、循序渐进的发展之路,在原则性与灵活性中寻求有机平衡。可以说,“与时俱进”,是中国二十多年法治历程的经验总结。 三是执政方式进一步完善。依法执政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方式,开始从主要依政策执政向主要依法律执政转变,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转变。 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与对世界的更大奉献 从世界的视角俯瞰中国版图,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条东方巨龙正在经历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从礼俗社会向法治社会的深刻转型。 现代法治的要义在于建立一个自由而有序的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人类法治实践的历史表明,一方面,不同法治国家的法治文明可能各有其特色,如美国的“宪法主治”、英国的程序优先、法国的行政法治原则等等;另一方面,世界法治的发展又有着可资镜鉴的文明成果。作为一种社会状态,法治的生成不仅需有良好完备的法律,而且还需要相应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作基础。从形式法治到实质法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动态过程。中国的法治建设有着自己的土壤和条件,在价值追求和制度设计上,自然也必须有自己的特色。 正如罗干同志指出的,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把依法执政确立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不断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十七大代表们认为,中国真正走上法治康庄大道,一个有效载体就是已经开展了22年的普法工作。普法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基础工作”。积厚盈尺的法律法规的普及、全民良好法律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树立、公民依法有序的政治参与、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运行等等,都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并有赖于其打下坚实基础。 胡锦涛同志的报告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阶段性特征,其中一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湖南省省长周强代表曾说,“五五”普法把领导干部作为普法的重点对象,抓住了关键。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为什么会造成决策失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依法。作为领导干部,首先要增强依法办事的意识,这是依法行政的前提。其次要在法律规定的权限内依法行使权力,依照法律程序来行使职权。 代表们认为,这些“不完全适应”,应该用包括普法在内的各种教育手段,用扎扎实实的各项有针对性的工作来解决。普法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客观要求”。领导干部历来是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通过普法提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对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举足轻重。 普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这也是法制宣传教育努力追求的目标。法制宣传教育致力于培养公民崇尚法治、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我国当下正处于经济社会矛盾高发期,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普法可以教育引导公民依法表达利益诉求,可以提高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调处不同主体间的利益纠纷、妥善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可以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可以通过宣传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普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推进市场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推进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必须不断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经营、依法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给我国经济安全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增多,也要求在普法中着力宣传国际经济贸易法律知识,提高企业和部门依法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马克思说:在改造世界的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 时光跨入21世纪第8年,有一种巨大力量推动一个大国的脚步,有一种时代强音回响在一个古老的国度。作为一个载体,中国经过22年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历练了法治的品质,嬗变了法治的观念,用新的方式与世界交往,用新的语言与世界对话,彰显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新形象。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信心在未来的日子里,勃然奋励,为世界做出更大的奉献。(记者 李群)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