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专访首份国人南京大屠杀日记作者的后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7日15:4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0月17日电 今年是日军南京大屠杀七十周年。海内外炎黄子孙在铭记国耻、纪念殉难同胞之时,也更加缅怀矢志报国的民族英雄。有一位叫程瑞芳的女性,曾在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写下一本记录日军暴行的日记,成为第一个以日记形式真实记录南京大屠杀的中国人。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在湖北武汉采访程瑞芳后人、程瑞芳的曾孙——武汉市人大代表、武汉连锁经营协会会长、武汉中百仓储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军,听他讲述了程瑞芳的传奇故事。此时,距离程瑞芳逝世已经38年了。

  如下是该文摘要:

  南京档案馆珍藏《程瑞芳日记》

  程军说,曾祖母程瑞芳生于一八七五年,湖北孝感人。原姓乐,后从夫姓程,当时世人均称她为“程夫人”。早年,程瑞芳从武昌护士学校毕业,后来一直在南京工作。南京大屠杀前,程瑞芳受金陵女大校长吴贻芳的邀请,担任舍监,管理宿舍以及学校的财务、食堂等。

  “我太尊敬她了!”北京经贸大学研究金陵女子大学和程瑞芳的学者孙建秋教授曾动情说,她告诉程军,随着她对那段黑暗的日子里金陵女大的相关史料研究越多,她就越佩服程老夫人。“兵荒马乱的时候,人人逃难都来不及,当时她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却主持大局,帮助难民,她太不容易了。”孙建秋教授仔细研读过程瑞芳日记,她还说,在当时一片白色恐怖下,程瑞芳所在的金陵女大住满了难民,她一个小脚老太太,每天帮着接生小孩、打针,还负责食品的采购等。“工作强度多大啊,换了个身体不好、意志不坚强的人,累都累死了!”

  孙建秋特别提到,程老太太还一个人到当时的南京下关慰问数千名在抗日战场上受伤的士兵,“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一颗博爱的心,才能做到这些啊!”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日寇即将攻破南京城前夕,时年62岁的程瑞芳与陈斐然及美籍人士魏特琳女士组成了三人非常委员会,负责留守学校,建立金陵女大难民所。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她们救助了一万多名中国同胞。

  据史料载明,程瑞芳在一九四六年曾远赴日本,在远东军事法庭上作证。二○○五年,珍藏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第一份由中国人写作的记录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日记——《程瑞芳日记》(又称《首都沦陷金校留守日记》)全部公开,为这段历史添加了又一份铁证。

  珍贵日记险被岁月尘封

  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郭必强研究员,是程瑞芳日记的发现者之一,也是“程瑞芳金陵女大日记整理与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他连称:没想到“珍宝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

  当时,郭必强和同事们接手了金陵女子大学的零散档案整理任务,“对这些混杂在大口袋内,落满六十多年尘埃的档案,谁都没想到里面居然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当从大口袋中倒出几包捆扎着的档案时,谁也没有注意散落其间的日记,当时我们只顾躲避倒袋扬起的尘灰,因为这本泛黄的日记本的外表,实在普通得很。”

  经过严谨的考证,郭必强和同事们确定,该日记作者是程瑞芳女士,一位武汉人,时任南京国际安全区第四区(金陵女大难民所)卫生组组长、中方负责人之一。

  已经公布的程瑞芳日记,字字句句令人心痛,记载的那段屈辱岁月唤醒了多少炎黄子孙的爱国情怀!

  日记记录了日军暴行

  12月10日

  ……搬进安全区的人路上不断,进到学校的也是如此,洋车没有了,路上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是自己挑、抬,飞机声、大炮声他们也不管,真是凄惨……我们这里只住妇女、小孩,也不许烧锅弄饭,有的自己家里送饭,没有饭吃的不多,我们给他们吃,早上给他们水洗面,给他们三次水喝,有一千多人,忙极了,预备水、开水,一日送两次。现在预备在大门外对面开一粥厂,过两天就有粥吃了……

  12月11日

  今早死去两个小婴孩,一个只有一个多月,是闷死的,一个有三个多月,早有病的……今日大炮打得利(“厉”——编者注,下同)害……我军(指当时的国民党军队)要逃了,警察没有了。下关日军放火烧了,烧的地方很多……

  12月14日

  今日来的人更多,都是从安全区内逃来的,因日兵白日跑到他们家里抄钱、强奸。街上刺死的人不少,安全区里都是如此,外边更不少,没有人敢去,刺死的多半是青年男子……

  12月17日

  现有12点钟,坐此写日记不能睡,因今晚尝过亡国奴的味道……今晚拖去11个姑娘,不知托(拖)到何处(强奸),我要哭了,这些姑娘将来如何?……

  12月18日

  昨晚拖去的女子今早都放回来了,有一个未回来,不知是留在那里,或是她不好意思回来……真不得了,这些(日本兵)猖狂极了,无所不为,要杀人就杀人,要奸就奸,不管老少。有一家母女二人,母亲有六十多岁,一连三个兵用(强奸)过,女儿四十多岁,两个兵用(强奸)过,都是寡居,简直没有人道……

  日记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这本日记发现的意义在于,它填补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中的一个空白。”郭必强说,《程瑞芳日记》与《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和《东史郎日记》形成连环证据,受害者、加害者以及第三者的日记证言相互印证,同时也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铁证。

  程瑞芳的孙子程国祥,今年八十二岁,在南京大屠杀时,不过十一、二岁,跟着奶奶住在学校。他回忆说,他住在奶奶的卧室隔壁,是一间小小的储藏室,有时夜里起来,总能看到奶奶在昏黄的灯光下,认真地写着什么。“因为奶奶管着学校的伙食、卫生等物资,我以为她是在记账。”战乱时,一所金陵女大,进来避难的妇女儿童就达一万多名,程国祥说,学校里住满了人,自己还被奶奶安排着去给难民送水、给她们带路。

  “在日军的屠刀下,记录下日军的暴行,这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既有正义感又有不怕死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多位历史学家如是说。程瑞芳这位伟大的老人值得一再传颂,因为她代表了民族的气节。同时,她以比回忆录还真实的日记体例,记录了一段血与火的历史,为日军南京大屠杀留下了难以推脱的罪证,也时时警醒世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

  程瑞芳爱国情怀激励后人

  程瑞芳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一直激励着后代在各自岗位上克服困难、脚踏实地、倾心于民。

  曾孙程军说,我们不能有吃祖宗饭的思想,靠自己脚踏实地心里踏实。受曾祖母影响,程军把爱国情怀融入平时工作中,从一名普通的营业员成长为

武汉中百集团的副总经理、中百仓储总经理。他常说,爱国才能尽责,爱岗才能敬业。他勇于创新、勤于开拓,带领中百仓储职工边干边学,在学习中创新,走出了一条本土超市发展之路,使得中百仓储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面对外资超市的不断涌入,中百仓储不断转变发展战略,短短几年间,从武汉市区走向市郊,走向省内二三级城市。目前,中百仓储已排名全国连锁企业二十强。程军率领的中百仓储,为商业流通业这一江城传统优势产业,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荣膺“湖北经济十大风云人物”称号,二○○六年,还获得央视经济年度人物的提名奖,成为湖北地区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被经济界评价为中国连锁业领军人。(高丽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