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中他们出现在南方周末版面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8日10:24 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苏永通 整理 实习生 周玲

  5年来,南方周末采访了众多官员,他们不仅代表自己,也代表着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五年来,这些官员涉及的话题,体现了中国的方方面面

  ● 人物:吕日周(2002年10月17日刊发,时任山西省长治市委书记,2003年1月当选山西省政协副主席,2007年又成为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会长,这个新职务的名称似乎反映任职者的心境。)

  ○ 采访事由:以激进的手段推进改革,引发巨大争议。

  ○ 人物言论:“就因为你与他们一些人不同,你没有遵守某些实际规则,你就被称为‘异类’,被称为‘有争议’,而在现实中,有争议往往就是一种否定。‘太平官’什么事都不干,反而往往能够升迁,这岂非咄咄怪事?”

  ●人物:吴敏一(2003年4月30日刊发,原温州市副市长,现为职业经理人)

  ○ 采访事由:没选上市长,温州市副市长吴敏一弃政从商。

  ○ 人物言论:“世界上哪个正常国家把当官看作惟一甚至主要的价值取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辞官),打破那种认为当官是社会惟一价值取向的看法,‘上台为官,下台为民’,这应该是包括官场在内的中国社会的一个方向。”

  ●人物:仇和(2004年2月5日刊发,时任江苏宿迁市委书记,2006年1月开始担任江苏省副省长,此后很少听到他个性化的言论。)

  ○ 采访事由:从江苏省沭阳县委书记升任宿迁市委书记的9年期间,以激进手段推进改革,其身上有着两种极端相反的评价。

  ○ 人物言论:“在我国,任何层次的领导都不用怨天尤人,环境还是很好的,只要你想改能改敢改,空间很大,我觉得现在要商讨的是,稳是稳不住的,守业即败业,不要怕改革起争议,也不要怕犯错误,其实不改革才是犯罪。”

  ●人物:龙永图(2004年11月11日刊发,时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 采访事由:中国入世三年。

  ○ 人物言论:“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谈判代表都有着中国入世谈判前期的思维,就是认为在谈判当中为国内市场赢得的保护越多功劳越大,关税越高越好,开放越少越好。中国在开始谈判的时候也是这样,但到谈判后期我们认识到保护不是越多越好,开放市场、降低关税对于中国不是让步,而是进步,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

  ●人物:谢伏瞻(2005年3月31日刊发,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房地产税制改革”课题组负责人,2006年10月任国家统计局局长,接替邱晓华。)

  ○ 采访事由:房地产税制改革将逐步推进,面对争议话题,课题组负责人谨言支招。

  ○人物言论:“在批地、批规划的时候就应该对中低档房的比例有所规定,以满足不同层面的市场需求,特别是话语权较少的困难群体的需要。不能只考虑某一个群体,而是应当为全体民众服务。”

  ●人物:蔡力峰(2005年9月29日刊发,时任湖南省娄底市委书记。)

  ○ 采访事由:清理“官煤勾结”,娄底“治煤风暴”。

  ○ 人物言论:“那么多贪官,为什么明明知道贪污那么多钱要掉脑袋,明明在打击还要贪呢?都是一个道理:贪婪使人变成魔鬼。”

  ●人物:朱志刚(2005年12月15日刊发,时任财政部副部长。)采全民的矿就得交足全民的钱

  ○ 采访事由:就资源价格改革谈采全民的矿是否要交足全民的钱。

  ○ 人物言论:“之所以要实施有关资源价格的一整套改革,是因为中国现在的资源价格不反映它的真实价值和真实的社会需求,完全处于扭曲状态,没有充分体现资源的稀缺性。”

  ●人物:卫留成(2006年1月19日刊发,时任海南省省长,2006年11月任海南省委书记。)

  ○ 采访事由:从企业家向政府高官转型的为官之道,当省长后所推进的工作,如清理旧账,警惕速度,力主官员问责和奖惩……

  ○ 人物言论:“官场文化我搞不清楚,我也不去研究它,在这个问题上我宁可糊涂,但是我干事不糊涂。”

  ●人物:潘岳(2006年2月9日,2007年1月18日,两次刊发专访,现仍担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几年来,他的声音很多也很响。)

  ○ 采访事由:“环保风暴”。

  ○ 人物言论:“我个人的言行向来一以贯之,不会因追捧而‘高调’,也不会因挫折而‘低调’。至于树不树敌,我想起一句老话,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这永久的利益就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人物:于幼军(2006年7月20日和2007年7月5日两次接受专访,时任山西省省长,2007年8月任文化部副部长、文化部党组书记。)

  ○ 采访事由:第一次谈于幼军如何治理小煤窑,杜绝矿难。第二次则是因为“黑砖窑事件”。

  ○ 人物言论:“很多人劝我说,你刚刚来当省长,马上要面对几万人的反对、阻力,你要打烂他的饭碗,阻力之大可想而知啊。但我说,不行,我别无选择,因为几乎每周都在发生矿难、都在死人。后来说你要干也行,等明年省人大开会,把代字去掉了再干,否则人代会你一定丢选票,几万人总会有他的代言人。我说准备丢他一百几十张票,我也要干。”

  ●人物:刘忠德(2006年8月3日刊发,原任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兼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等职。)

  ○ 采访事由:炮轰“超女”惹众人非议,并回忆任职时的一些工作,也透露出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信息,“中国最难当的官怎么当”。

  ○ 人物言论:“中国的中宣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像人们说的,和美国的国防部部长,原苏联的农业部长一样,是各部门中最难当的官员。”

  ●人物:张大卫(2006年9月21日刊发,时任河南省副省长。)

  ○ 采访事由:2006年7月18日,河南分管环保的副省长张大卫,在汝州鑫源丰氧化铝项目工地和南阳市蒲山镇小水泥群暗访后严厉批评基层环保局长。

  ○ 人物言论:“我们刚刚结束了一场比较精彩的‘演出’,我也告诫自己,别高兴太早,老百姓更关注结果,可以通过你们告诉老百姓,有些人要丢‘乌纱帽’,比如这个氧化铝事件,肯定要处理人,我们不处理,中央也不答应。”

  ●人物:杨敏之(2006年10月26日刊发,原湖南省纪委书记,现已退休。)

  ○ 采访事由:郴州大案发生在湖南,而杨敏之曾任原省纪委书记,以此案为线索,考察省一级纪委如何办案,其中要遇到什么阻力等。

  ○ 人物言论:“现在,我的思想已经不是别人讲啥我就说啥,而是自己研究、自己思考,我说的东西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而且是经过几十年的思考,我认为是经得起推敲的。当然,有些话在任的时候就不能说,因为在任的时候顾虑就要多一些。”

  ●人物:胡德平(2006年11月23日刊发,时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

  ○ 采访事由:在“清算第一桶金”的民意汹涌下,工商联领导人如何回应。

  ○ 人物言论:“对于清算‘第一桶金’的说法,说得不好,这是在否定改革的巨大成绩。”

  ●人物:祝春林(2007年1月4日刊发,时任公安部纪委书记、督察长。)

  ○ 采访事由:袭警引发热烈讨论,公安制度如何改革以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媒体作用如何发挥等。○ 人物言论:“当我们接锦旗牌匾的时候,心里应该有一种愧疚,我们接过的是老百姓的一份宽容、一份期盼、一份嘱托。我们不是‘衙门’不是‘救世主’,要认识到这是我们的责任啊!”

  ●人物:王卫平(2007年2月1日刊发,时任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主管电视剧管理。)

  ○ 采访事由:广电总局加强文化意识形态管理。

  ○ 人物言论:“在中国做电视剧你智商不够,游戏规则没搞清楚,你还怎么玩电视剧?在资本主义国家电视台都是私人的,愿意播什么播什么,只要不违反国家法律。在中国,电视是党和人民的宣传喉舌,这是它的主要使命,其次才是娱乐性。”

  ●人物:张邦栋(2007年2月15日刊发,时任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

  ○ 采访事由:中国“军方新闻”高频亮相,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耐心解读国防政策,回应关于解放军的热点话题。

  ○ 人物言论:“不久前中国的确进行了一项试验,但这个试验不针对任何其他国家,对任何国家都不会构成威胁。……中国绝不会参加任何形式的外空军备竞赛。中国愿与具体国家在和平利用外空方面开展合作。”(回应中国击毁老化气象卫星一事)

  ●人物:李克强(2007年3月15日刊发,现仍担任辽宁省委书记。)

  ○ 采访事由:两会期间,本报记者旁听辽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 人物言论:“我认为,我们自己不要说辽宁已经全面实行了农村低保制度,应该说还在建立当中,中央刚讲,我们去年就建立了?其实就是翻了一个牌,把农村的特困救助、五保户救助和低保混到一块了,混到一块之后反而使应该救助的得不到救助了,这就更不应该了。”

  ●人物:张春贤(2007年3月15日刊发,现仍担任湖南省委书记。)

  ○ 采访事由:两会期间,本报记者和众多记者一起采访张春贤,这位省委书记一直力挺互联网。

  ○ 人物言论:“(网络)这种新型媒体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利用这种方式也能够广泛了解民意。因为执政者只有了解民意、集中民智,根据民意、民智制定自己的科学决策,最后达到对社会的管理,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这种方式应该受到重视。”

  ●人物:韩正(2007年3月15日刊发,时任上海市委代书记、市长,现任上海市长。)

  ○ 采访事由:两会期间的上海代表团,备受关注。

  ○ 人物言论:“按照制度办,而不是某一个人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只有这样,信息公开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人物:薄熙来(2007年3月15日刊发,现仍担任商务部部长。)

  ○ 采访事由:西方指责中国搞新殖民主义。

  ○ 人物言论:“他们的一个最重要依据是中国从非洲拿石油,但是从统计角度来看,去年非洲全部出口的石油,中国只占了8.7%,欧洲占36%,美国占33%。如果说进口8.7%都有掠夺资源之嫌,那36%和33%应该怎么来看呢?”

  ●人物:王珉(2007年3月15日刊发,现仍担任吉林省委书记。)

  ○ 采访事由:在发达地区工作的王珉,来到东北后,如何展开他的工作。

  ○ 人物言论:“人生的道路不要太过于注重设计,那太累了,碰到一些事想去试试,这也是对的,但不要过于追求要干成什么样。现在我觉得有些人,一定要怎么怎么样,一定要当官,一定要当大官,那太累了。”

  ●人物:高强(2007年3月14日刊发,时任卫生部部长,2007年4月改任副部长,继续担任卫生部党组书记。)

  ○ 采访事由:万众瞩目的中国医改究竟走向何方?卫生部部长直陈目标与艰难。

  ○ 人物言论:“我要明确地说,医疗卫生事业不能实行市场化改革。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全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幸福安康,必须坚持公益性质和社会福利政策。”

  ●人物:戴相龙(2007年3月15日刊发,现仍担任天津市市长。)

  ○ 采访事由:天津滨海新区和天津的崛起。

  ○ 人物言论:“天津一直是醒着的啊,不能说现在加快发展了就说以前是在沉睡,否定以前的发展,这怎么行啊?这是很不对的!”

  ●人物:赵启正(2007年6月28日刊发,原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2005年8月退休,现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副主任。)

  ○ 采访事由:昔日国新办主任回首往昔岁月,涉及上海社保案等敏感话题。

  ○ 人物言论:“我要为媒体说两句公道话,比如你这个地方失火了,但媒体对失火没责任,对救火也没责任。对媒体最大要求应该是两个字:真实。真实、公正的报道能促进社会和谐。”

  ●人物:吴仕民(2007年7月刊发,国家民委副主任。)

  ○ 采访事由:达赖喇嘛提出“大藏区”概念,而中国民族问题一直是一个敏感问题,作为主政者如何评论相关话题。

  ○ 人物言论:“不能把凡涉及少数民族公民的问题就看作民族问题。如果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是基于特定的民族身份而被歧视、被侮辱,这才会是民族问题。”

  ●人物:张锦明(2007年7月27日刊发,现仍担任中共四川雅安市委副书记。)

  ○采访事由:张锦明在十年内力推民主试验,走了一条不平凡的路。

  ○ 人物言论:“应该做一些比职务更有生命力的事情。”

  ●人物:王旭明(2007年8月2日刊发,现仍担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

  ○采访事由:王旭明再次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人物言论:“应该这样说,我的工作加强了教育部的透明和公开,加强了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中国不仅需要一个王旭明,还需要成千上万个这样的人,现在还远远不够。”

  ●人物:史济春(2007年8月9日刊发,河南省副省长,主管环保。)

  ○采访事由:69名矿工被困井下三天后成功获救。

  ○人物言论:“我始终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分管安全工作,就必须时刻警钟长鸣,如履薄冰。”

  ●人物:张建(2007年8月23日刊发,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教司司长。)

  ○采访事由:国家计生委推出新的计划生育标语。

  ○人物言论:“像‘该流不流,扒房牵牛’这些几乎都没有了,有的也是以前刷的,后来没被覆盖掉,新刷的肯定没这种了。”

  ●人物:李毅中(2005年12月15日,2007年9月13日,两次报道,现任国家安监总局局长。)

  ○ 采访事由:安监总局局长的匆匆行程,到处为安全事故“灭火”。第二次报道本报记者全程随同。

  ○ 人物言论:“要让全国人民都知道,煤是怎么挖出来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