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平亲历十七大:张开了心灵的翅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0日22:28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20日电(记者张严平)一个搞文学创作的人参加十七大,会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20日傍晚,我走进了铁凝代表的房间。铁凝一直是我喜欢的作家,她文字里所传达出的那种人性的光彩与厚重,让人对人生有一种敬意。这之前,我从没有见过她。

  眼前的铁凝穿一身黑色的套裙,戴一条很别致的项链,瘦瘦的,个头不高,眼睛很亮,笑起来,让人没有距离感。

  三句话不离本行,相互认识后,话题就落到了文化上。

  铁凝说,这次开十七大,感触最深的就是十七大报告中有关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阐述。在报告中,关于文化的内容有2000多字,分量很重。

  文化与人的关系在你的理解中是什么?我问。

  她想了一下,说道,文化对于人的生活,不是柴米油盐醋那种生计的必须,它是潜移默化的,对人更多的是渗透,是绵密,缓慢,长久。如果打一个比方,经济是酒,文化就是茶。茶应该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吧。她微笑了。

  她说,曾见过一个5岁的小孩子在异国他乡唱祖国的国歌,这就是文化的渗透。祖国的意识在一个孩子的心里根深蒂固。再者,优秀的文化也是连接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桥梁。英国的莎士比亚,中国的《红楼梦》……是人类共通的语言。还有,文化是人的灵魂的灯塔,常听说有即将离开人世的人身边放着某个作家的作品,但没听说哪个生命临终的人在感悟人生时,身边摆一个钱包。

  她十分欣喜,在中国经济飞猛发展的关键时刻,党的十七大报告非常及时适时地把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到了一个空前高的位置,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文化繁荣创造了最大的平台。

  那么,在以利润为动力的市场经济下,文化发展会不会走入一种快餐和肤浅?这是我的忧虑。

  铁凝显然思考过这个问题。她说,就说一个作家创作作品吧,市场永远要求出手快的,而精品一定是要出手慢的,真正的优秀作品没有办法抄近道。同样,文化建设是不能速成的,需要积累,不能急功近利。

  作为作家的铁凝,内心始终坚持要有一种精神的高度。她给自己的格言是:珍爱文学,亲近生活,叩问良知,诚实写作。

  铁凝非常庆幸自己创作的黄金时期,正赶上中国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年代。一个更加开放和发展的中国,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更丰厚的土壤、更广阔的疆场。她说,一个优秀的作家就应该传达一个时代最本质的情绪,表达一个民族最生动、最有活力的呼吸。文化应该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的铁凝,身上的担子比以前重多了,但她忙得很高兴,毕竟身在这样一个时代,处在这样一个位子上,那是一份责任和使命。她说,十七大报告将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鼓起强劲的东风……

  铁凝依然热爱写作,继今年的长篇小说《苯花》,她又出版了9本《铁凝作品集》系列。现在,她正在酝酿一个新的长篇,不过时间依然不会短。她笑着说,我很笨的,文学写作是一个很笨重的劳动,没有近道可走。她的《苯花》从准备到完成花了6年。

  我望着真诚而感性的铁凝,真的为她高兴,为千千万万的文化艺术工作者高兴。面对十七大所昭示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生产精神产品的人们,必将创造出灿烂的心灵之花。

  铁凝欢笑的眼睛,让我真切地感受到,那心灵已经张开了翅膀……

  严平亲历十七大:他们带来了泥土的芬芳和雪山的清风

  这次开十七大,特别高兴的是,我遇到了好几位曾经采访过的基层党员,他们从江南水乡、从雪域高原来到北京,来到了寄予着全国7300多万党员殷切期望的党的代表大会上。

  严平亲历十七大:千千万万党员的声音 党都能听到

  十七大代表的每一天都很新鲜。早餐之后,小组讨论会便开始了,这是十七大代表们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时间。我所在的小组,会场设在驻地会议楼的8号会议室,会场中央有一簇小型的花坛,雏菊、兰花、星星草……各种花儿开得自由自在。围着花坛的是一圈儿长条

  会议桌,代表们围桌而坐。参加十七大之前,我脑子里一直有一个很大的问号:一个党代会,2000多名代表,每位代表的意见都能够得到表达吗?置身于十七大之中,我的疑问得到了解答。

  严平亲历十七大:与历史相遇在这间会议室

  代表团开会,我随大家一起走进了驻地会议楼第一会议室。这间会议室很大,据说可容纳420人。正面的墙上挂着一幅描绘万里长城的巨型国画,画的两边各有一条字幅,一边是“自力更生”,一边是“艰苦奋斗”,天花板上是8座大型花瓣式乳白色吊灯,后方是4根高大的圆柱。整个空间有一种朴素、简约、大气之美。

  严平亲历十七大:我的思绪如风飞扬

  又到中午吃饭的时间了,自助餐,饭菜随意,落座自由,吃得轻松,聊天也方便。我端着一盘菜,看到一个小四方桌正好还有一个位子,便凑了过去。张志军代表看到我,笑着说:“看到你的专栏了,写得不错。”话题从这里扯开去,一桌子4个人谈得兴致勃勃。

  作者简介:

  张严平,新华社高级记者,她在穷山恶水中跋涉,百步九折。在记者同行受难而退,在“文字记者全部撤退”的硬命令前,她经再三恳求,坚持采访,所以她经常是唯一走到最后的文字记者和女记者。多年来她从没有享受过休假,经常晚上九点到十点才能吃饭,写稿到通宵是常有的事。所以她经常能够走入被访者的世界,她的笔墨常常能触及被访者最柔软的内心,她的文字总是道尽人世沧桑,《爱因信仰而璀璨》、《永远的向日葵》、《山沟沟里的共产党人》等通讯感动了无数人,《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更是感人至诚,荣获2006年第1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好的采访是好文章的一大半。”张严平深信这个道理,“用脚采访”,是她一直身体力行的理念。她说自己想一辈子都做记者。>>>>进入张严平博客

  最新播报授权发布本网特稿直播 图片

  视频手机论坛网报资料English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