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先做人还是先做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2日09:41 中国青年杂志
“不要对没做过的事情说没意义。”“好好活就是有意义。”“在‘想到’与‘得到’之间,还有一个‘做到’。”“人不是靠做出来的,是靠活出来的。”随着观众对电视剧《士兵突击》的热度上升,这些经典台词一遍遍被重复着。成才和许三多,两个“做人派”和“做事派”的典型代表,再一次把“先做人还是先做事”这个粗浅但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做人做事,本来就是藤绕树,树绕藤,但顶要紧的是“做”。 顶要紧的是“做” 文-杨杰 关于做人做事孰先孰后,还真让我费了一番思量。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些书和文章,虽各执一词,但都能自圆其说;又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试图寻一个确切的答案出来。一番冥思苦想,也没能分出伯仲。也许,做人做事,本来就是藤绕树,树绕藤,但顶要紧的是“做”。 这让我想起一个名为《教导别人很容易》的故事,大意是说:一个美女在人间经历了太多的爱情,上帝不允许她直接进入天堂,而是要经过这样一个测验:走过一条悬在空中的绳索,但不许想爱情,想的话就会坠落,上帝在后面亲自监督。结果是美女控制住了自己,回头看,却不见了上帝。 许多人都有上帝的嗜好——喜欢教导别人。不信的话,可以去书店翻翻那些教人做人做事的畅销书。每每看到,我总是想,道理很容易知晓,可是,无论是写书的人,还是看书的人,有没有扪心自问:我做了吗,坚持做了吗? 有一段时间,我对曾国藩、左宗棠等晚清重臣的经历很感兴趣,书看了一本又一本,尤其佩服曾国藩的坚持和自律。当年,曾国藩曾向他的老师唐鉴请教读书、修身的妙诀。唐鉴告诉他,读书应当以《朱子全集》为宗;修身的最好办法是记日记自我检讨。从此之后,曾国藩日读 《朱子全集》,按唐鉴等人的“日课”去做,重在反省自己。如今,只要去翻翻《曾国藩全集》,就可以看出,当年的曾国藩下的是何等苦功夫。 这些内容曾让当时的我激动不已,我自己也有记日记的习惯,只是常常敷衍了事。于是,下定决心要好好坚持。倒是认真了一阵子,说实话,的确有很多收获。每天写日记,检讨一天得失,缺点具体可以即时改进,进步细碎但令人干劲十足,总觉得每个日子都是新的。记不起从什么时候开始懈怠,总之,这宝贵的干劲在一段时间后消失了,我又回到了原来的自己,日记接着敷衍,甚至连敷衍的耐心都没有,干脆不记了。 佩服曾国藩的不止我一个,但大多数人都只是佩服了一段时间而已。 这件事情让我惭愧,也让我明白,为什么这世界上只有一个曾国藩——虽然他未必有过人的天赋。只是我们太聪明——聪明到不屑于作任何努力。 这大概就是知易行难吧。 也许,很多人会说,人家曾国藩是名人,比不得。其实,名人也好,伟人也罢,都是一点点做出来的。如果我们有他的“拙诚”,至少能成就一个伟大的自己吧。 这个话题让我的心安静了下来,认真地回顾这几年的所作所为。马虎、敷衍、随波逐流、眼高手低……找不出一件像样的收获——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第一次发现这状态如此可怕。这样活下去,就算到了80岁,还不是今天的重叠?不同的是,我会变得越来越老,越来越颓废。 用一辈子写一张漂亮的简历吧,该动笔了,不然,就永远来不及了——我这样提醒自己。 其实,以前的很多办法都是不错的,比如写日记。 还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每读完一本书,想把感受表达出来的时候,往往会卡壳,我就知道,这书还是没有读明白,于是,就在不会表达的地方下功夫。当我终于绞尽脑汁形成一篇令人满意的读书笔记时,内心充盈着淡淡的喜悦。 以前,还经常发呆。这个习惯是看了傅斯年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后才有的:一天只有21个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现在再读这句话,仍然觉得很震撼。可是,我每天用那3个小时做了什么呢? 我这个人惰性十足,为了不让自己偷懒,我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列在一张纸的右边,然后,强迫自己去执行,并在纸的左边记录时间,具体到分钟。这么有效的办法,也是偶尔才用,致使惰性见长。 在写日记的时候,曾给自己作了一个规定:把见过的每个人的优点、缺点和特点都记录下来。这不但考验自己的观察力,还避免重蹈别人的覆辙,并吸收他人的优点。 老师的一句话又回荡在耳边:读人物传记,就是在同历史握手!在这位老师的影响下,我曾列了一个阅读传记的计划,可惜也半途而废了。 …… 我想,我需要一种笨拙的力量,把这些曾经的好习惯继续下去,并不断充盈完善,无论是在做人方面,还是在做事方面,定会有个大的飞跃吧。 从今天开始,我对自己有了新的期待…… 先做人还是先做事无所谓对错,关键还看自己的本性是否能为和最终的结果是好是坏。 活在当下的“结构性难题” 文-扬州雅痞 前段时间关于股市是否存在泡沫的讨论中,有个词语叫“结构性泡沫”,刚开始以为是新名词,近来看了王朔的《美人赠我蒙汗药》,里面有个词叫“结构性谎言”,才知道之前已有,现在不过翻新而已。细想中国经济学界很多所谓中流砥柱原是武侠小说、地摊文学、八卦刊物爱好者,所以临时造出一个这样的词语也就不足为奇了。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屁股决定脑袋和嘴巴,只不过活在当下,我们尚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还不敢按照自己的真实个性做人,才有“做事”和“做人”这种“结构性难题”。 所谓做事,就是脚踏实地,做好事情;所谓做人,就是察言观色,做个好人。前者存真,后者近伪,在我看来,无所谓对错,关键还看自己的本性是否能为和最终的结果是好是坏。有些人天生认事不认人,他自然做不来好人;有些人处处想做好人,顺带说不定也做好了事,皆大欢喜。 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我认为会做人比会做事更为重要。 梁启超早就说了我们这个民族 “夫既竞天择之公例,唯适者乃能生存。吾民族数千年生息于专制空气之下,苟欲进取,必以诈伪;苟欲自全,必以卑屈。其最富于此两种性质之人,即其在社会上占最优胜之位置者也;而其稍缺乏者,则以劣败而澌灭,不复能传其种于来裔者也。”而据我观察,梁启超先生说的这种状况到目前也没有根本改变。因而一些有抱负的青年如果只会埋头于做事,不注意做人,就很容易给穿双“小鞋”、来个“下马威”,还没能为社会作更大的贡献就先把自己给“贡献”掉了。 君不见,多少有为青年,凭着自己能做事,不注意搞好与同事、领导以及领导的家属的关系,甚至私下里谈起领导和同事,满口不是“高中没毕业的”,就是“拉链没管好的”,全不把同事、领导放在眼内,这怎么了得?就这样,这帮能干事的大好青年半途自己把自己给糟蹋了,误己误家误国。而另外一些青年人,凭中国人的天性和机灵,以卑屈自全,诈伪进取,也能做事,更会做人,博得大家一致好评,慢慢给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去,这个时候他们如果能好好干一番事,却大大的利国利民。 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春秋战国时的越王勾践。这家伙能干事吗?至少之前非常一般,不然也不至于被吴王夫差把国破了,自己当了俘虏。但这家伙胜在会做人,当俘虏期间,一方面对越国臣民做出卧薪尝胆状以示不忘复国,另一方面主动尝吴王夫差的大便以示死心塌地。而待时机一成熟,就马上行动,灭吴复越;可惜的是,勾践后来又不会做人了,将范蠡逼走做商人,让文种自尽见阎王,没有了会做事的范蠡和文种之后的越国,一步一步走向衰落,公元前222年,秦国大将王翦把越国灭了,将越国都城变做秦朝的一个郡——会稽郡。 一个人,到底怎么样,是做事做出来的。一个人,做人做得怎样,不是标榜出来的,实在要靠时间风雨的磨砺来检验的。 经历了风雨之后 再和我称兄道弟 文-马德 1997年的时候,在我居住的小县城,买一套三居室,只要五六万块钱。 那时候,我刚毕业没两年,正赶上单位集资建房。单位领导问我要不要,我说要。其实,那时全家的积蓄也不过几千块钱。小地方,也没有按揭,凑齐这些钱,只有一条路:借。拿出一张纸来,我开列了一个单,从父母,到亲戚,到朋友,列出十几个人。我觉得,凑几万块钱,应该不是问题,结果,七拼八凑,到最后,只借到两万多块钱。而且,大都还是双方父母的钱。 先前跟我称兄道弟的朋友,多少年和我来往密切的亲戚,这时候,突然都变得窘迫起来。一番哭穷之后,各自道出家庭的种种不幸与艰辛,我只好空手而归。或许,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吧。真也好,假也罢,我都相信了。我和妻子商量,要不,把借的钱都退回去吧,房暂且不要了,再忍耐几年,住小房子,也憋屈不死人的。 最后,我给一个不是朋友的朋友打了一个电话。记得,以前他曾和我说过一句话,说需要帮忙的时候找他。实际上,我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他打去电话的。哪知道,他说,买房啊,人生大事,还需要多少,我包了。 一个人,就这样,横空出世,留在了我的生命当中。过年过节的时候,我不看领导,不看权贵,首先想到的,就是去看看他。 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只是说,一个人,到底怎么样,是做事做出来的。尤其是在关键时候,关键事情上,敢说,能为,才会真正彰显出一个人的眼界、襟怀、气度、魄力和修养。一个人,做人做得怎样,不是标榜出来的,实在要靠时间风雨的磨砺来检验的。 在俗世的烟火生活中,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围绕在我们的周围。每一个人的脸上没有标签,没有图记,君子,小人,在平常的日子里,似乎都怀瑾握瑜,环叮当,流转着美玉的光华,摇曳着香草的气息,扑朔迷离,让你难以辨别。于是,观其做事,就成了最好的验证方法。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发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感慨之后,随即把“听其言而信其行”的审视人的标准改为“听其言而观其行”了。可见,在孔子看来,“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好人”不是言辞雕饰出来的。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是做事做出来的。一个人的精神、魂魄,在做事中形成;一个人的道德体系,也是在做事中完善的。尘世为人类开启的第一扇门,是道德之门。道德于人,不是一种约束,而是一种规范。道德是阳光,是烛火,它驱散人心中的黑暗与阴霾,引领人走向灿烂和光明。道德,也是月光的清辉,弥散在心灵的原野,让心变得澄澈纯净,不染杂尘。所以,对一个人来说,做事本身,就是道德对自我心灵的救赎和完善。事做到了,人才会臻于完美,才能和谐地融入社会。 是的,首先要把事做好。就像一棵大树,你首先要站出来一种风姿,伟岸,挺拔,接受风的抚慰,接受雨的洗礼,然后,时间的风,呼啸着掠过树梢,才会为你吹出美妙的天籁。这天籁,其实就是别人对你的敬仰、赞美和肯定。 沙滩上的足迹,可以被海浪抚平;大地上的脚印,可以被狂风掩没。你在生活中做过的一件又一件事投射到岁月里,就是你人生的印痕。所有的一切,都在这印痕里,藏也藏不住,跑也跑不掉。所以,你以诚恳的态度去做事去做人,你最终会赢得朋友的肯定,赢得对手的赞赏,进而会赢得整个世界。 虚伪的东西是不能持久的,矫饰的东西也是不会长久的。一个人只有经历了岁月的磨砺,风雨的剥蚀之后,我们才会看到他本真的面目。 一次筵席上,一个和我交往了没多久的人搂着我的脖子与我喝酒,一番阔论之后,把头一埋,与我耳语,说,咱俩才是最相知的兄弟啊。且慢!才认识了几天啊,等经历了风雨之后再称兄道弟吧。 “遇事看人”,它看的是一个人是否认识自己并且诚实表达自己,而这的确需要一个检验的过程,是要一辈子认真琢磨的事儿。 “做事与做人” 是 要一辈子认真琢磨的事儿 文-翟进 “做事”与“做人”,本就是一回事儿,道理本来简单,似乎现在不怎么被人们认可了,“自我推销”成了一门艺术,饭桌前后,面试里外,待人接物,都是那些懂得推销自己的人们在大放光彩,很有意思是这种畅销的意识竟被几乎所有人认作必然,“做一,要说出十来”,这才是你的本事,谦虚成了自卑的代名词,吹嘘成了自信的替代品。例如求职,问问现在的年轻人,谁不知道在面试的时候要把自己罩上最亮的光环;不懂、不会绝不可能,反正还可以学嘛;简历是编的?反正以后就是真的。就连面试官其实也知道哪份简历里面没有水分呢!你说实话吗,好,你的实话再被打个折扣,工作的大门也许会永远对你关闭了,得不偿失。 俗话都说“遇事儿看人”,真正理解一个人是要靠“事情”的,也就是遇事的解决方法、态度、责任心等等,因此就“做人”来说,真正被人认可还是需要通过努力、认真、负责地去做事,而做事怎样,为人如何也是需要别人来说,而不是自我推销的。 话虽如此,世风之下,任何人也难免逃过推销自己的命运,时代不同,社会角色不同,而去承担这个角色的时候必然为自己划定如此“做人”。例如做技术,那你需要踏实、细心、讲求团队合作等等;而市场人员则要热情外向、善于沟通……其实过分苛求一份完全诚实的简历或者个人表白是不必要的,作出如此的个人表白,起码表明他自己是渴望成为那样的人,那能成为这样的人吗?或者说,你未来“做事”和你要“做人”能统一到一起吗? 还是老问题“如何认识自己”。 古人强调“知行合一”,孔子强调最高境界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说说容易,做起来就难了,现代社会角色越来越专业化,有些强迫性地把人压制到某一种个性或者行为特征之中,这从选择专业的时候便开始了这种些许压制,因此越早确定个人的特质就变得更加重要,“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我能做的是什么样的事情”,做事做不好,其实很大意义上都是自己对自己的定位并不清楚,也许你本来就不适合做这种事情,于是“做人”与“做事”便有了更深一层联结,这个联结就是“认识自己”,就像某某哲学家认真说过的那样。说来有些悲哀,现代社会的“异化”,总是有些无可奈何的事情。 “做事,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先做事还是先做人”,关键还是在认识自己,认识清楚了,那就会发现事情也没那么难了,只要去做就是,做事在先吗?做人在先吗?还应该说认识在先,认识自己不止是认识自己的内在世界,也应该懂得外在世界,懂得责任或者“和谐”等等,而做事和做人则是合一的,“遇事看人”,老话并没有错,它看的是一个人是否认识自己并且诚实表达自己,而这的确需要一个检验的过程了,检验在外在环境,也在个人内心,懂得调节自己,也懂得调节外在环境,“做事、做人”本来就不是一蹴而成的事儿,即便孔子也是到了70岁才做到随心所欲,可见“做事与做人”是要一辈子认真琢磨的事儿。 最后要提一提,传统一直以为踏实肯干、细心稳重等等多为被赞颂的做人做事的品格,其实当今社会拥有如此丰富的社会角色,搞技术、坐机关、玩儿艺术、当演员……虽然褒贬不一,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外面总会有适合自己的事情可做。即不必苛求自己,也不必苛求别人,多一些宽容与理解,认识自己,做好自己所做的事情,这就足够了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