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瞭望》文章:百姓乐闻国家亲和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2日15:15 人民网
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亲和力一般是百姓评价人的日常语汇。在十七大的报告中,胡总书记在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层面使用了这一语汇,指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亲和力”从百姓语汇成为一个崭新的政治语汇进入政治生活,老百姓一听就懂,透着亲切。原来,政治并不深奥,它与百姓是如此贴近。 亲和力大致等于平易近人。甲对乙说“你平易近人”,乙对甲说“因为平易,所以近人”,暗含的社会现象是很多人不平凡之后也就同时丧失了亲和力。这也同样适用于对国家形象的评价。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展示的国际形象是日益光彩的历程。但随着国力的增强,国际社会看中国的眼光也在变。不仅昔日穷朋友的眼光在变,就连当初不怎么瞧得起我们的西方大国也泛起了“中国威胁”的舆论。如何应对这些现象,埋怨当然是无济于事的,最好的应对当然还是保持一个态度:不因弱小而取媚,不因强大而骄横,也就是负责任而不失亲和力。 在国际关系中要求增加亲和力,首先的逻辑起点是考虑到要与在国内我们要建立和谐社会相一致,把和谐坚持到底——竖向到底,横向到边,不能对内对外双重标准。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是说我们的发展不仅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包括周边环境,也迫切需要国际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和过程中。在更高的层面上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是人类共同的命运,任何负责任的担当都应该与和平主义连在一起。和谐社会主义不能不是和谐世界主义。 亲和之所以是一种“力”——水平,需要培养和修炼。形式方面的共识有一些,比如温和的态度、得体的表达,但根本的获得在内心,比如善良,比如豁达宽容,也许还关乎宗旨,即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的世界使命。这种力可以在各种层面上被感知认可,比如在人与人之间,在干部和群众之间,在国家民族之间。原则是原则,但灵活是不可缺的,尊严是尊严,但尊严并不一定要通过声色俱厉去表达。亲和一点也许更好,与一个大国强国的地位,与一个领导干部的地位,与一个有修养的地球村公民的地位更相宜。从这个意义上看亲和力进入政治语汇,它反映的东西决不是一个方面,也不是小的方面。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