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籍航天人细数“嫦娥”秘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3日09:30 新安晚报

  1970年建成以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直都有安徽人默默奉献的身影。昨天,一位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了20年的皖籍航天人约见本报记者,为我省读者揭开不少关于嫦娥一号卫星奔月的秘密。

  晴天肉眼可见“嫦娥”

  昨天上午,“月亮城”西昌出现久违的阳光。之前一个多星期,西昌城一直笼罩在阴雨之中,这让许多人为“嫦娥”能否如期奔月担忧。这位皖籍航天人告诉记者,专家经过分析预测,天气不会影响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如果天气晴好,‘嫦娥’发射时,观众可以凭肉眼目睹卫星20多秒,甚至能看到长三甲火箭部分分离。”

  据了解,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的方向向东。点火前,

火箭绝对垂直于地面,点火后约2秒钟,
发动机
的推力将超过卫星与火箭组合体的重量,这时缓缓起飞。大约10秒后,火箭的导航系统将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调整发动机的喷嘴方向,使“嫦娥一号”呈一定弧度向东转向。此时,火箭距离地面约1000米,观众可以看到火箭的转向过程。

  直播将用特制摄像机

  经过努力,

中央电视台要求直播“嫦娥”奔月的申请最终获得通过。目前,央视的电视直播器材已经运抵西昌卫星发射基地,80多位负责现场直播的记者和技术人员将于卫星发射当天下午进驻基地。

  由于火箭发射时会产生灼热气浪和巨大响声,这位皖籍航天人告诉记者,央视记者将“藏”进发射塔附近山谷里的地下掩体里,进行直播。“直播的摄像机也不能用普通摄像机,在发射塔周围,有我们中心的特制摄像机。届时,这些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将出现在千家万户的荧屏上。”

  燃料要“喝”两次才饱

  昨天下午,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有关部门进行了最后的合练,以检测所有系统设备和相关措施的可靠性。

  今天上午起,工作人员开始为火箭加注燃料。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昨天向本报记者介绍,首先是给一、二级火箭加注常规燃料,火箭发射前7小时左右,开始加低温燃料,即液氢与液氧,供三级火箭使用。

  记者日前看到,储存燃料的大型存储罐已经放置在3号发射塔附近。常规燃料主要由氧化剂四氧化二氮和燃烧剂偏二甲肼构成,均属于易燃易爆的有毒物质,因此工作人员必须“全副武装”,穿上防静电服,戴上防毒面具。

  而液氢和液氧的加注更加危险。据了解,这两种燃料极易挥发,挥发的浓度达到一定量时,1粒米从1米高处掉下产生的能量都能引起爆炸。航天专家表示,一旦低温燃料加注进去,就基本预示着火箭必须发射。

  “这只是寻常的任务”

  这几天,小城西昌吸引了太多的关注,除了记者、游客纷纷到此希望一睹“嫦娥”芳容外,还有很多国内国外的航天技术专家到西昌考察、观摩。不过,说起这次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这位皖籍航天人认为只是“寻常任务”。

  这位安徽老乡告诉记者,虽然“嫦娥”奔月的意义非常重大,但是从技术上来说,并不是发射中心承接的最难的任务。因为,嫦娥一号卫星的重量不超过3吨,因此只需要用“长三甲”火箭即可将其送进轨道。而目前我国已经研制出比“长三甲”更高级的火箭“长三乙”,其运载能力几乎是长三甲的一倍,发射难度也更大。因此,这次发射任务对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来说,只是“寻常的任务”。

  探访卫星发射“大脑”

  在西昌市区的西北角,有一座4层楼的银色建筑,这是西昌卫星发射指挥控制中心,“嫦娥”奔月的最高级决策将从这里传出。昨天,记者探访了这座卫星发射的“大脑”。

  指挥控制中心位于西昌市航天北路上,刚走到附近,便看到大院内站着许多警卫,面街一侧的绿化带里甚至都站着警戒人员。与60公里外的发射基地一样,警卫禁止记者、游客在门外拍照。

  据了解,当卫星发射时,指挥控制中心将有一块50平方米的大屏幕同步直播发射过程,火箭在初始飞行阶段,所有测控到的数据都要在这里进行汇总分析,技术人员也会根据数据和图象进行实时监控。同时,发射基地的总工程师、指挥员等都将在这里指挥发射,做出决策。

  本报特派记者 宫礼 项磊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报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