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嫦娥一号23日6点开始加注主燃料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3日14:00 新闻晚报
本报特派记者现场报道 今天8:30,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召开新闻发布会。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负责人陶钟山介绍,我国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发射的最佳时间确定为明天18:05左右,今晨6点开始加注主燃料,发射前6小时加注补充燃料,如果错过窗口,清空和重填燃料需要7天时间,所以将错过今年最佳发射时段。 据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主任裴照宇说,“嫦娥”探月工程从2004年1月23日立项到明天发射,共走过了2270天。期间,我国航天专家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先后经过方案论证、出样和发射实施等过程,到2007年1月19日正式进入发射实施阶段,这个时间比原定计划提前了一年。 “实际上,早在今年2月,各项准备工作就已全部完成,这半年来,我们对各系统进行了深入分析,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到昨天完成实战合练,一切发射前准备工作均已完成。”裴照宇说。 在会上,裴照宇向记者透露了目前“嫦娥一号”存在的5大难点。 首先是我国时区的覆盖问题,“全世界分为24个时区,我国占5个时区,即使派出了‘远望号’探测船,仍有很多时区不能覆盖,卫星进入这些时区后的远程监测是一大难点。” 其次,月球早晚温差达到300℃,“嫦娥一号”能否适应是专家们研究的难点。 第三,在卫星绕行月球的1年里将会遇到两次日食,在日食时段内,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将因无法接触到阳光而停止工作,转由蓄电池供电,蓄电池能否在极端温差下顺利输出电能尚存未知数。 第四,此次数据传输长度达到38万公里,这么远的距离数据能否顺利传输也是难点。 第五,应用我国新研制的技术去探测未知领域,这对我国空间技术是一个挑战。 航天集团宇航部赵小津说,本次“嫦娥一号”的跟踪遥测工作将首次与国外合作开展,“将与欧洲航天发射中心进行合作,共同对‘嫦娥一号’进行跟踪遥测。” 另外,我国也在多个地区建立了观测站,赵小津透露,除了在北京、上海等地区建立了大的观测站外,还在新疆喀什和山东青岛建立了观测站。 赵小津向记者介绍,“嫦娥一号”卫星具备三种关键技术,一是本体和天线可以准确对准地面,二是太阳能电池板准确对准太阳。 “天线方向是最关键的技术,之前我国定位采用红外线敏感器,但月球大气稀薄,红外线不稳定,因此我们采用了紫外线敏感器技术,这在我国航天领域尚属首次。”赵小津说。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