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记者近距离感受发射塔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3日17:07 北京晚报
昨天下午,西昌城西65公里处,呈现在记者眼前的卫星发射基地笼罩在大战前特有的安宁与静寂中。站在距离发射塔架200米的山坡下抬头望去,塔架高耸,周围群峰苍翠,其中执行此次嫦娥1号卫星发射任务的新3号发射塔已完成发射前的一切检测工作,整装待发。 新3号发射塔于2006年12月底建成,是在被称做“功勋塔”的老3号发射塔原址上退后2.3米建成,塔高85.5米,自重1800吨。主体固定,从上到下分四部分,顶部橘红色为吊车,可以对火箭进行吊装、起竖和对接;银白色部分为13层固定平台;蓝色部分为五联回转平台,里面有13层升降平台和10根电缆摆杆。升降平台的主要作用是给工作人员为火箭、卫星进行垂直测试时提供工作空间;而电缆摆杆除了可以支撑火箭之外,还可以自动为火箭充电、充气、加注燃料。这项技术是我国专利,对国外航天专家来说,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五联回转平台就像五扇大门,可以沿与固定平台相连的红黑相间的轴向两边打开180度。回转平台打开时为发射状态,关闭时为测试状态。在回转平台下面绿色的是发射台,用于承载火箭、卫星和燃料的重量。发射台下面还有一个深23米、长98米、宽28米的导流槽。发射卫星时,里面根据火箭型号、卫星重量注入相应量的水。 据说,火箭发射时的震动相当于6至8级地震,水可以缓冲火箭发射时的巨大推力;同时,火箭的火焰温度高达3000摄氏度,水可以降温,而发射直播画面上看到的白色烟雾都是水蒸气;水还可以吸收燃料燃烧产生的气体。 本报西昌特派记者蔡文清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