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麟谈《有报天天读》:与国人同悲同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3日17:21 南方都市报
杨锦麟谈《有报天天读》:与国人同悲同惜
杨锦麟

杨锦麟谈《有报天天读》:与国人同悲同惜
杨锦麟做客岭南大讲坛

杨锦麟谈《有报天天读》:与国人同悲同惜
原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社长范以锦

   《有报天天读》:与国人同悲同惜,心灵相通

    杨锦麟

  杨锦麟经历坎坷,从15岁上山下乡到街道临时工、大学教师,继而转赴香港,先后担任报社编辑、主笔、杂志主编、专栏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2003年至今主持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评价说:“杨锦麟读报的‘魂魄’,在于一个饱经忧患、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这50多年来上山下乡、学工学农、求学教书、卖文为生,在底层苦过、上层混过、内地待过、在香港漂过的这种复杂的人生。”

  一、每年创造数千万广告收入的《有报天天读》

  感谢今天所有朋友们的热烈掌声,从这些掌声中,我切身感受到,这是对还在艰难前行的凤凰人的理解,支持和肯定。感谢老范(范以锦),感谢您主持今天的论坛,您是我最尊敬的新闻界前辈。

  我今天的题目是“《有报天天读》五周年”。不知不觉这个节目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还能够走多久、多远,我不知道。也许,今天顺便给这个节目开一个追悼会,什么时候它不见了,消失了,大家不要感觉到意外。

  很多朋友想了解我们做这个节目的酸甜苦辣,但今天我不想在这里忆苦思甜,主旋律还是和谐。先给大家简单汇报一下《有报天天读》创意的由来。这个节目是在2002年的10月间开始创意构思的,实际上就是五个字,节目的创意是刘长乐先生的。凤凰卫视很多节目,很多著名的电视栏目创意,都是刘先生自己想出来的,然后付诸实施。

  天天读,是“文革”期间我们都经历过的,这个词汇按照刘长乐先生的演绎,是一个很鲜明的符号,它既有文化资讯的含量也有一定的历史纵深感。

  应该说,《有报天天读》是刘长乐先生的创意,杨锦麟错误地演绎,然后一发不可收拾,走了1800多天,这叫歪打正着。刘长乐先生最近说,这个节目是我们专门为杨锦麟度身定造的,这是客气了,这是凤凰卫视管理层知人善任,不拘一格的具体体现。

  《有报天天读》栏目的设置,实际上就是给你五个字,内容应该如何安排,节目需要有什么样的环节设计,就是三个人进一步的具体落实,一个是我,一个是我们的导演,还有主编。三个人都是香港居民,两个人从来没有内地生活学习成长的经验,经过了接近三个月反复探索、不断否定的过程。节目的立意很简单,是摘要播报两岸三地、世界各地的华文报章、主流媒体的资讯内容,刚刚开始只有12分钟,稀里哗啦很快过去。在凤凰卫视所有的节目排名中,第一个月的收视率是24位,第二个月一下子前十名,第三个月前六名,第四个月前三名,第六个月前三名的同时这个节目得到了广告。在凤凰卫视的一般规律是,一个新节目如果三个月还没有稳定的收视率,也未能获得广告商的注意,基本上就是前途暗淡。这个节目半年之后获得了第一笔冠名广告,时至今日,我对这个广告以及当初为此付出很多心血的同事始终心存感激,这也是知遇之恩。

  在一般常态运作情况之下,节目每天播报和收集大概56条,或者60条,最多一次是70条的信息。由于这个节目的信息量比较大,视野相对于其它资讯节目也比较广,他们说个性化和风格化的突出也比较明显,一播出以后,人们对它的期待值开始变得很高,并视之为“电子版的参考消息”。节目在过去五年间所获得收视率,似乎是违反一般电视和新闻传统理论的。我要强调的是,一个长得非常恶劣的老头,主持一个喷口水的节目,收视率迄今为止依然在凤凰卫视日播节目的前几名,实在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这个节目播出之后,反应还比较热烈,播出的当年,就成为凤凰卫视观众最喜欢的节目之一。中国内地很多老同志、老前辈,听说都向刘长乐先生抱怨,你们这个节目改变了我们午睡的习惯,但是不看还不行。这样的一个节目设置,它镶嵌在所谓的垃圾时间段,却获得了社会普遍的好评。当然这个节目先后获得了一些荣誉,我比较满意的是2004年央视有一个调查公司的研究显示,这个节目的满意度排列凤凰卫视所有节目的首位,知名度前十名,人气排名第五位,期待第四,栏目综合排名第三,这个概念相当于跟中央一套相提并论。据不完全统计,这个节目推出以后,内地甚至包括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电视台,现在也纷纷推出读报节目,国内有接近200个,还有FOX现在也在仿效。用这种读报的方式来传达信息,似乎也成为一个相对固定和竞相仿效的电视栏目。

  新闻同行和海内外华人观众接受这个节目,实际上说明这个节目的创意,以及它努力的演绎是对的。2004年就这一年的广告收入―――抱歉我要谈广告,因为这是一个节目受到认同的一个最主要标志之一―――据说,刘长乐先生曾经很得意地说,比内地的一个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西部省份的电视台一年的广告收入还要多。这个节目每天的节目成本―――也是管理层透露的消息―――是一个很多人都不敢想象的数字。迄今为止,这个节目没有自己订阅的一份报纸,都是我们的新闻行业主动提供,比如说南方都市报,每天都会固定地把它的社论大样传到我的信箱。很多国际和华人社会著名的媒体,每天都会将报纸的大样,在付印之前同时传到我的指定信箱。这是主动提供的。还有借来的,也就是很多公司管理层订阅的,在他们还没有上班之前,我们就拿来他们的报纸用一下再还回去。虽然每年创造数千万的广告收入,但是我们没有一份自己订阅的报纸。既然没有订阅自己的报纸可以做得这么红火,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订阅呢?这就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必须记住的成本概念。

  二、《有报天天读》关键不在于读而在于评

  刚才老范把我的形象拔高了,说得和《红灯记》的李玉和一样高大,我还以为他会说我更像李铁梅呢。

  读报节目实际上是脱口秀,没有任何事先预备草拟的文字稿,就是脱口而出。当然要做到脱口而出,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因为这个节目也没有撰稿人,我自己都不知道下一句话要说些什么。这种脱口秀的方式,已经成为读报节目的基本形态和风格了。节目持续了四年,一直只有两个人的编制,一个是我,一个是我的助手。考虑到已经接近中老年人的年纪,所以管理层刚开始配了半个人,就是到凤凰来实习的实习生,因为工作量实在是太大,现在半个人变成一个人。这是凤凰卫视管理层在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凤凰卫视弱势族群的一个照顾。

  这个节目有几个特色,给大家归纳一下。这个节目用了一个很特殊的新闻出口转内销的方式。这个节目的特点是信息量很大,经常会收到很多老同志的抱怨,“你能不能说慢一点”。但是我真的是着急,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要插播广告,所以我经常要赶紧先说出去,请你们谅解和理解。

  这个节目的信息量真的是很大,大量、多元、敏感,资讯的管道也是很多元的。这种信息量多,敏感度也比较高,意味着必须承担风险,只能依靠自己个人的经验、触觉,以及对这个新闻事件的拿捏和判断,来做节目的编排、信息整理、整合,观点的传播。

  凤凰卫视向世界上120多个国家的华人传播凤凰的理念和信息,最大的市场是中国内地地区,这个市场有对新闻传播的一些必须和必要的管理,那么对我来说,只能根据我人生的阅历和经验作出这样的一个要求:信息的标准就是积极的,是向上、是善意、是及时的,是多数观众暂时没有办法了解、但是非常渴望知道的。那就是说,由于资讯的落差,造成了这种渴望,而这种渴望就需要由我们的资讯来传播,最大限度的满足和传播。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这个信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振兴,进步尤其是政治文明的进步,是有利的。当然要非常严格地遵守播放收视地区的法律法规,也就是说资讯的整理、节目的构想、资讯整合过程中,要有守法的意识。

  这个节目不属于杨锦麟个人,这个节目是属于凤凰卫视,是属于所有观众的,所以你不能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我曾经跟南方周末讲过,这个节目改变不了现状,一个人的力量改变不了现状,这个节目顶多就是拔火罐,就是告诉你哪里酸痛了,提醒一下,大不了扎一针,当然这也扎不死人。一个基本的尺度,就是《参考消息》能够说、能够登的,我就能够说,关键在于拿捏,关键在于度的把握。

  改革开放的大时代,中国和平发展,这样的一个背景,为凤凰卫视的生存,为《有报天天读》这个栏目增加了亮点。我一直以为这个节目何其有幸,它酝酿、诞生、成长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我认为这种改革开放的深化、解放思想的坚定不移,使这个节目能够获得包括中国内地的所有观众认同的成功,这个时代背景功不可没。

  这个节目除了信息量大、视野比较广之外,也以正在发生、刚刚发生的所有政治时事的新闻为主,特别是中国内地观众看不到的,很想看到的。同样的新闻事件,纽约时报是怎么处理的,他们有什么评价,他们的评价是对还是不对,这就是出现了一个亮点,一个新的角度。

  这个节目不单纯是一个读,而是解读,关键不在于读而在于评。很多不经意的几句话,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我们的观众都是水平比较高的。这个节目人们喜欢它,这个节目我跟人家分享的,其实就是一个境界。但是如果不挠到好处也不过瘾,所以我也是每天都要“费尽心思,绞尽脑汁”。

  这个节目的设置,书房、茶几,还有话语表达的方式,肢体辅助语言,其实都是假的,就是一张凳子一张茶几。一讲完,就好像练过一次气功,浑身通泰。由于节目收视率高了,需要对节目进行改版。今年荣登我们唯一比较大的摄影棚,前面有一个屏风等等,实际上那都是“假”的,是电脑的背景,所以我要装模作样地拐弯等等之类的。从一个读书人,变成一个电视媒体的从业人员,这个转变其实也是跨度很大的。

  个性张扬是凤凰卫视对主持人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凤凰卫视让我觉得了不起的地方。他觉得你行,就给你机会,让你瞎折腾,个性真的是获得了极致的张扬,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人格的尊重、专业的尊重。我有一个比较好的长处就是,我并不害怕镜头,无知者无畏,可能就是这个道理,把原来属于缺陷的个性,这么一张扬,坏了,人家说杨锦麟刚刚出来,那普通话很恶劣,广东话带有李嘉诚的口音,英文讲得跟法文一样,走到哪里人家听不懂你说什么,就是听久了,习惯了,看不到他,听不到他那蹩脚的普通话,还觉得不习惯,哈哈。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