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国奔月科研前后历经30载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4日02:37 京华时报
担负中国登月计划总工程师的欧阳自远院士登台演讲。CFP供图 从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到现实中的“嫦娥一号”卫星即将探月,中国人从来不乏对月球世界的好奇与神往,而真正意义上的奔月科研始于1978年。 那年,一块重量仅1克的月石在中国科学家心里埋下奔月火种,并为此30年研究不断,最终成就了“嫦娥一号”卫星的奔月之旅。 -1978年 一块月石埋下火种 1978年5月28日,中美建交前夕,时任美国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造访中国。他带来了一份珍贵的礼物———一块从月球上带来的岩石。 这块重近1克,只有半个指甲盖大小的岩石最后辗转交到了中科院地球化学所的欧阳自远手里。当时,欧阳自远是国内研究天外来客———陨石的顶尖专家之一。他将这块岩石一分为二,一半用于研究,另一半交付给北京天文馆供公众参观,馆藏至今。 靠着仅重半克的岩石,欧阳自远完成了岩石学、矿物学、主量与微量元素等10多项研究,发表14篇相关论文。这些论文让拥有充足月球陨石的美国专家信服。从上世纪80年代起,欧阳自远频频受邀到美国、西德、前苏联等国家开展天体化学领域的合作。 在初期研究的过程中,欧阳自远曾想过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制造和发射探月卫星或者探测器,但“想了又想,我们当时的国情,经济实力、制造水平没有到时机”。作为一个务实、理性的科学家,欧阳自远直到1992年才提出相关建议。 毋庸置疑,欧阳自远对月球岩石的研究为今天的探月工程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年那块重仅1克的月石则为今天的探月埋下了火种。 -1991年 首份探月报告现雏形 可考的最早提出我国应该适时启动探月工程的历史可追溯到1990年。 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朱毅麟回忆,日本发射一颗月球探测器后,时任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非常关注,并给当时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闵桂荣打电话,询问研究院能否搞一下我国探月的论证。 当年,朱毅麟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承担这个任务后立即安排相关人员进行论证研究。大约在1991年,他们起草了一份关于研发中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的报告。 这是今天能查到的最早的一份比较正式的关于探月的报告。 报告后来交到了当时的航空航天部,航空航天部随后举办了一系列的内部研讨会。 朱毅麟说,1992年,有科学家提出利用运载火箭,往月球上发送一个月球探测器进行硬着陆,在月球上烙下印记。“这个印记是一张中国的地图,当时的意思是,谁想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月亮都不答应”。 这个带有很强政治色彩的探测器原计划在香港回归时发射,但是这个设想当时在科学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还是得到了一批学者的支持,而且很快形成文字向中央打了申请报告。朱毅麟回忆说,由于这个计划的政治性太强,没有什么科学价值,花钱也很多,所以被中央给否决了。 -1994年 10年磨砺剑锋出鞘 虽然庆回归探月的建议被否决,但丝毫没有影响欧阳自远,他在1994年向863计划组提交一个名为《中国开展探测月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的报告。这个报告被视为“拉开了探月工程前期反复论证漫长历程的大幕”。 从报告提出到2004年正式立项,历时10年。欧阳自远在回忆这段历程时说,在提出这个报告时就已经做好了长时间的论证准备,“10年时间不算长,虽然有一些波折,但是我坚信国家肯定会立项”。 在欧阳自远的报告里,如果中国仍然不开展探月,“一直袖手旁观下去,就难以维护我们民族的权益,对于深太空将丧失发言权”。他的报告得到了863专家组和中科院的高度重视,中科院专门立项给予经费支持,让他完成如果开展探月工程应该如何布局和实施,“也就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尽管欧阳自远对此信心满满,但在庞大复杂的科学圈里面,探月工程从开始论证就伴随着各种反对的声音。 欧阳自远还记得,在一些公开的演讲场合中,他有时也会提及当年他所听到的各种反对意见,有的甚至写成信函被送到了国务院。 “最主流”的反对声音是,自从美国阿波罗计划实现登月后,美国人没有继续对月球进行科学探测,且阿波罗计划耗资巨大,实际收益却没有什么。况且十几年间已无任何国家探测月球,倒是各国对火星很是感兴趣。月球到底有多大的利用价值?为什么不选择热门的火星?这些观点都在质疑探月工程的合理性。 坚信方向正确的欧阳自远并未因此退缩,相反,他一边研究一边积极地在报告和研讨会上回应各种反对声音。在后来给公众做的报告中,欧阳自远每次都要提到阿波罗计划,“阿波罗计划虽然耗资巨大,但绝不是没有什么收益”。他说,阿波罗登月一共花了256亿美元,大约合现在2000多亿美元,虽然耗资巨大,但导致了一大批科技工业群体的诞生,带动了上世纪20年的全部高新技术的发展,“阿波罗产生了3000多项技术,人类现在仍然受益不浅,投入产出比是1∶4”。 他说,阿波罗计划之后,美国热衷于航天飞机和太空站,但在1994年以后,新的月球探测的思路又开始萌芽了,很多国家提出要重返月球,包括美、俄、日、德、英、巴西、乌克兰、印度。因为月球条约规定,月球不属于任何国家,谁先利用谁先获益。 中国探月办公室刘建忠研究员说,包括欧阳自远院士在内的很多专家,10年中除了搞研究就是四处游说和呼吁。 -1996年 探月总设想成型 1996年,欧阳自远带领的研究团队向中科院和国防科工委提交了第二份报告。 “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在这份报告中,欧阳自远首先提出了绕、落、回三期探月工程的总体设计,并提出一个具体的方案,这便是探月一期工程———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这注定是一份要载入探月史的报告,它将直接影响未来几十年中国的探月道路。 在之后的反复审查、论证中,中科院、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航天集团公司以及相关高校等的专家陆续加入。1997年4月,中科院的杨嘉墀、王大珩、陈芳允等3位院士以“863”计划的名义发表了《我国月球探测技术发展的建议》,探月工程认证得到了两院院士广泛支持。欧阳自远记得,论证会开得密集的时候,他一个星期内得在北京和贵阳(中科院地化所所在地)两地来回两三趟。 从1998年起,欧阳自远带领研究队伍,开始对我国月球探测卫星的科学目标与有效荷载配置。 2000年,他为中国首次绕月卫星规划了4个目标———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月壤厚度和特征探测、地月空间环境探测。 2000年8月,在国防科工委牵头下,由杨嘉墀、王大珩等9位院士和总装备部、航天科技集团、科技部、中科院以及高等院校组成的专家小组,开始对欧阳自远等专家编制的“月球资源探测卫星的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进行论证评审。结论是:意义重大、合理可行……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实现。 此次评审的通过标志着探月一期工程的科学目标正式确立。 -2004年 立项后起名“嫦娥” 此后,探月工程的论证立项一帆风顺。 2001年,国防科工委成立了专家研究小组,开始了一些关键技术(如有效载荷)的攻关和地面应用系统等的研究工作。东方红卫星系列的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参与到项目的具体工程研究中,他从火箭、卫星、轨道、仪器等各层面,逐项制定并落实技术标准,为探月工程提供切实可行的工程保障。 2003年,国防科工委将一份厚厚的报告送达中央。2004年1月,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上签字,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实施。 好消息是当天下午传到远在贵阳的欧阳自远耳里的。“当时很平静,因为我知道探月这件事情我们迟早要做,我始终坚信我们会成功。”忆起当年的心情,欧阳自远心态平和。 同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国防科工委成立了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该小组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防科工委、财政部、总装备部、中科院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组成,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任组长。 该小组下设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随后召开的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绕月探测工程研制总要求》。此次,绕月探测工程被正式命名为“嫦娥工程”。 -“嫦娥工程”历程 2000年 11月,《中国的航天》政府白皮书,将“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列入发展目标。 2003年 4月,月球探测工程进入工程立项前的攻关阶段。同时,月球探测工程的预先研究正式启动。 2004年 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2月,经国务院批准,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成立,随后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11月,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审议并通过工程转入初样研制阶段。 2005年 12月,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审议了《关于绕月探测工程整体转入正样研制阶段的报告》。 2007年 8月,绕月探测工程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和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产品研制等工作。经批准,工程转入发射实施阶段。 制表 杨立场 本报记者 柳志卿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