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个人撑起的山村学校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4日04:24 都市快报
在开化,现在还有一些学校,一个老师带着一群学生,演绎着《一个都不能少》的现代版。 在开化,现在还有一些老师,不得不为学生烧饭的柴火发愁。 在开化,现在还有一些学生,不知道电脑是什么东西。 源头和源尾,相距353公里,却又何止这353公里。 教育的落后跟当地的贫困紧密相连。我们有理由对这种贫困和落后投去关注的目光。 智利诗人加布里拉·米斯特有一句名言:“我们所需要的很多东西多可以等待,但孩子所需要的东西不能等待。” 是的,让我们去那片为我们做出过牺牲的土地上看一看,让那里的孩子不再等待。 记 者 金立鹏 通讯员 张国友 摄 影 李建刚 10月8日,国庆后的第一天。 天刚蒙蒙亮,童贵伦便起了床。他从自家的米缸里盛了三四斤大米,用绳子绑在自行车的后座上。 跨上车,童贵伦觉得忘了点东西,重新下车。他转身回家拿了一个盒子,和盛米的面粉袋子一起在后座固定。 半个小时后,童贵伦的自行车停在了麻坞村完小门口。他下车,从盒子里取出一面国旗,抖抖擞擞地挂在门口的晾衣绳上。 国旗很鲜艳,是去年国庆前夕花了20块钱在开化县城的新华书店买的。只挂过一次。 这里没有操场、没有旗杆,没有钢琴,学校的全部家当是一间墙体开裂,用塑料布遮风挡雨的平房。 这里没有校长、没有教导主任,多年来,童贵伦是19名学生唯一的老师,和炊事员。 1.从泥水匠到山村教师 1988年,童贵伦高中毕业,以代课教师的身份进入当时的麻坞完小。 他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工资是65元,而公办教师的工资则有200多元。不过根据当时的政策,当满三年代课教师后,便可以考师范学校,转为公办教师。 但命运跟这位年轻人开了个玩笑。 1991年,正当童贵伦满心欢喜地准备迎接考试的时候,教育部门的一纸政策断了由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路。 童贵伦心灰意冷,离开了麻坞完小,只身来到上海,在一家砖瓦厂当起了泥水工。 麻坞村地处开化霞山乡(现已并入马金镇),是当年方志敏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 麻坞完小原来有一位公办教师,最多的时候有五六十位学生。忙不过来的时候,村里曾经出面聘请过两位代课教师,但维持不了多长时间,就都因为工资太低很快就不干了。 2000年前后,学校唯一一位公办教师退休,麻坞完小的20多位学生面临失学。 “家境好一点的学生,都出去读了。”村主任郑祥月说,当时县里曾经考虑撤去麻坞完小,并入附近的学校,但村民们并不支持。 不支持的理由有两条,首先当然是费用。其次是孩子年龄太小,一旦撤并,最近的孩子离学校也有好几里路,家长放心不下。 “村里的男人都出去打工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父母一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两头要照顾,顾不过来。”村主任说。 村民们决定请童贵伦,他当过老师,媳妇又是本村人,信得过。 童贵伦和村里签了合同,每月600元。他买了两块三合板请村里的油漆匠做成小黑板,扛着进村了。 2.匪夷所思的课堂 这是一个让人难以想像的课堂。周边学校里有些老师,私下把童贵伦叫做“怪才”。 全校19名学生,年纪最小的汪竣刚满6岁,年纪最大的姚旭12岁。从幼儿园到五年级,除了三年级空缺以外其他五个年级一应俱全。其中人数最多的是二年级,有五位同学,最少的是四年级,只有两位同学。 他们同时在同一间教室里听同一位老师上课。 一般在每天上午8点半左右,童贵伦开始上第一节课。在上课之前,他必须确定这节课的重点是哪个年级,然后分别给其他四个年级布置作业。 童贵伦上一节课的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重点年级占20分钟,其他四个年级各占10分钟左右。 一节课是这样开头的: 六年级的同学请把语文课本翻到某某页,先把里面的生词抄一遍; 五年级的同学请把数学课本拿出来,翻到…… 四年级的同学…… 如此布置完后,童贵伦开始回过头来,挨个年段讲解他刚布置的内容。多年的习惯,让童贵伦对这一程序了然于胸,不管跳到哪个年级,绝不会搞混。 虽然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事可做,但互相干扰还是免不了的。 当四年级的学生在跟着童贵伦朗诵课文的时候,五年级的学生会时不时地插上一句。童贵伦也顾不得训斥。 6岁的汪竣经常会爬下凳子,在教室里闲逛,有时趁着童贵伦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会转到童贵伦身后拿走那根用来当教鞭的树枝。 要是童贵伦稍微大声一点,汪竣会被吓得“哇”地大哭起来,于是教室里一片混乱。 除了语文和数学,童贵伦还开设了体育、音乐课,一般都是一个星期上一次。没有体育器材,于是体育课的主要内容就是爬山。音乐课童贵伦是教不了的,就委托高年级的同学教,他们能唱什么就教什么。 童贵伦说,现在的孩子会唱的歌可多了,五年级姚旭能教同学们唱《双截棍》什么的。 3.兼职炊事员 童贵伦的家在霞山一村,到麻坞要30分钟左右。 他一般6点半起床,7点半之前赶到学校。如果遇到农忙季节,学生有时候7点多一点就到了学校,他得提前去开门。 第一节课一般要从9点开始上,8点到9点这段时间,是童贵伦为孩子们准备午饭的时间。 19个孩子的中饭都在学校里解决,学生或家长隔一段时间,会向学校送来大米。菜是每天带的。童贵伦特意去买了一只电饭锅,和新华书店赠送的一台小型录音机一起,构成了这所学校仅有的两件电器。 有些时候学校里会停电,童贵伦要跑到几里路外的丈母娘家去为孩子们蒸饭,“不过这样的情况不是很多。” 上午三节课,一般12点左右开饭。19个学生一窝蜂地挤在童贵伦的身边,敲打着手中的饭盒。童贵伦耐心地一个一个为他们盛饭,“学生的饭量我都很清楚,哪个多一点,哪个少一点,不会弄错的。” 下午也是三节课,天气好的话5点放学,天气差的话4点就让孩子们回家。 19位学生当中,麻坞村的占了11个,还有8个是附近村的。最远的孩子回家有好几里路,遇到天气不好的情况,童贵伦还要负责护送年纪小、家住得远、父母又不在身边的孩子回家。 4.一个人的坚持 童贵伦对自己的教学质量还是有信心的。 2000年,他教的五年级在乡里的达标率拿了第一,村里因此奖了他500块钱。他自称在镇里,麻坞村出去的学生成绩“最差不会的”。 已经在马金镇上读初二的郑康的母亲汪秀蛾也觉得,童老师教书还是可以的。自己的儿子在初中里“跟得上,就是英语差点”。 童贵伦在村里很受尊敬,凡是村里有人家来了客人,主人大都会请上童老师。对这一点,童贵伦很享受,“教书蛮好,跟打工不一样,哪怕收入少点,但受人尊重。”童贵伦说。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