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嫦娥一号 将在公众注视下升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4日04:2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秦宪安 摄 新华社记者 巩志宏 摄■千余游客现场观看 1000多名对中国航天满怀好奇与热情的普通观众,将在距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3号发射架2500米到4500米的地方,现场观看“嫦娥奔月”的壮观场景。 虽然现场看到的火箭升空的过程只有短短几十秒,但特地从北京赶来的张军却向往已久:“这种现场感,绝对是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无法想象的。” 张军和其他1000余名观众一样,都是经过当地一家旅行社的安排,以普通游客身份到现场观看发射的。他们为此付出的票价是800元人民币,再加上往返交通和食宿的费用,每名观众的平均花费在2000元以上。 “尽管有些贵,但还是很值!”35岁的张军是一家外资公司的业务经理,尽管工作与航天并没有关系,但他对航天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能到现场看发射,这是以前做梦都难以想象的。” 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一样,“嫦娥”绕月探测工程在中国普通民众中又一次掀起了“航天热”,航天旅游热也由此兴起。 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前几天,西昌好一点的酒店已被预订一空。当地旅行社开办的“嫦娥奔月”现场观看业务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预订电话。 “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接待大约1000名游客。”旅行社的一名工作人员说。 除了西昌,中国另外一个重要卫星发射基地——酒泉,由于是神舟飞船升起的地方,同样受到了境内外旅游者的青睐。每年6至10月,有多家旅行社开通酒泉“航天游”线路。而即将建造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在规划之初便已将旅游功能考虑在内,届时将成为旅游胜地的又一处景观。 ■众多媒体及时播报 对于更多无法到现场看发射的公众来说,日益成为常态的重大发射直播,无疑将可以满足他们的部分需求。 中央电视台的吴斌这几年先后参加过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和回收采访。这一次,他又提前几天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架设机位、选择角度,为即时播报做准备。 “中国的航天发射已逐渐进入‘直播时代’。”吴斌说,“为了让观众更全面直观地了解发射,我们这次架设了几十个机位。” 国防科工委新闻宣传中心负责人说:“虽然报名采访这次发射的记者有170多名,但没有报名自行前来采访的记者可能远不止这个数字。” “中国的航天发射越来越公开透明了。”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参与航天活动报道的新华社记者王建民说,过去发射卫星等航天活动一般只发几张照片和几条干巴巴的消息,但从神舟四号开始,报道变得越来越丰富了。 “这首先得益于中国航天的日益开放。”中新社记者孙自法说,而这种开放促进了报道内容的丰富多彩,丰富多彩的内容又普及了民众的航天知识。 不论是在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的报道中,还是在这次“嫦娥”绕月探测工程中,许多报纸都专门推出了专刊、专版进行大规模报道。报道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动态报道,也有科学知识的普及。 “一方面,是因为读者对这方面有着强烈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力宣传航天成就、激发民众爱国热情,也是媒体应尽的责任。”《京华时报》时事新闻部主任蒋晨明说。 ■首次邀请外宾观摩 前来观摩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的来宾中,有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的航天专家。这是中国航天发射首次邀请外国来宾现场观摩。 “航天事业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我国的航天专家,一个多月前应邀在日本的航天发射场观摩了‘辉夜姬’绕月卫星的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孙泽洲说。 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说,在月球探测领域,我国与国外开展国际合作是广泛的,包括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合作开展有效载荷的研制和测试、共享探测数据等。 “我们航天领域的对外开放,有时透明到了连外国人都吃惊的程度。”嫦娥一号卫星总指挥、总设计师叶培建说。有一次,他带着美国航天局的一名高级官员参观我国的卫星制造车间。参观结束,这名官员有点疑惑地问:“你们的卫星真的是这里制造的吗?” “我们的车间如此简陋,人家都不相信这里能制造卫星。但卫星的确是在这里制造的。”叶培建说,“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我们没有必要遮遮掩掩。” 无论是栾恩杰这样的航天系统高级官员,还是孙泽洲这样的年轻一代航天专家,他们在谈到中国航天的成就和不足时,全都是有一说一、实事求是。研制生产水平与质量有待提高、基础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航天产业化程度低、管理机制尚不能适应航天发展需要……对于中国航天存在的问题,他们毫不隐晦。 “航天是高投入的事业,应该让民众知道我们的真实情况。”栾恩杰说,“当然,以平静的心态看待中国的航天,因为这毕竟是充满风险的事业。与航天强国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多差距。” (据新华社西昌10月23日电) 飞控指挥部设在北京(链接一)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 (记者曹智、徐壮志)曾作为载人航天指挥控制中枢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在嫦娥一号卫星奔向月球过程中,成为飞行控制指挥部。 绕月探测工程在研制阶段划分为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五大系统,转为飞行实施阶段后,将由北京飞控中心主导。卫星实施发射时,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统一指挥,火箭将卫星送入太空后,北京飞控中心成为指挥部。 飞控中心主任朱民才被任命为测控系统指挥部指挥长。他介绍说,位于全国各地的各航天测控站、天文测量站,位于太平洋上的远望二号、三号测量船,以及欧洲和智利的航天测控站将在北京飞控中心的统一调度下,完成卫星的跟踪测量和控制任务。当卫星按照既定方案飞行时,北京飞控中心享有飞行控制的全部决策权;而当飞控方案不得不进行重大改变时,经专家讨论上级决策后,由北京飞控中心组织指挥实施。 发射前将疏散数千群众(链接二) 据新华社西昌10月23日电 (记者李宣良、孙彦新)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当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周围和火箭弹道下方的群众将按计划进行疏散。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火箭发射时进行附近群众疏散,是各国发射卫星时的惯常做法。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装有大量液体燃料,发射时一旦出现意外可能危及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此外,火箭如果在上升段出现意外,也可能对火箭弹道下方的群众造成影响。 “每次发射我们都进行当地居民疏散,现在已经形成一套有效的工作程序。”这位负责人说。 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前2个小时,开始对安全半径2.5公里范围内的村民进行疏散,发射前1个小时疏散至安全区。 疏散过程中,地方政府负责群众疏散动员教育和安全防护知识宣传,组织群众按时到达指定位置,维护疏散秩序;公安部门负责发射日交通管制,维护社会治安和疏散秩序,确保社会稳定;卫星发射中心负责下达疏散任务,检查疏散情况,发生意外时及时组织部队抢险救灾。 新华社记者 李宣良 孙彦新 白瑞雪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