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月亮之上停泊诺亚方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4日05:23 东方今报

  在新一轮的探月热潮中,人们不禁要问:月球到底有多重要?专家学者能列出一箩筐的理由,比如说月球是人类前往火星和深空探索的“中转站”,是新科学技术新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是人类未来希望的“第八大洲”。然而,在这些物化的理由背后,是否还有超物化的战略考虑呢?美国和欧洲的宇航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少新颖的观点,令人对探月登月努力有全新的认识。

  通向月宫之路

  ——人类探月历程纪实

  明朝万历年间,一个名叫万户的官员,将自己绑在椅子上,点燃了椅背上的47支火箭——在这位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有记录的航天事业实践者粉身碎骨600多年之后,月球上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仅仅是幻想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首先从举头望明月时的翩翩浮想开始。不但中国有许多关于月亮的美妙传说,西方人也同样对夜空中的这个银盘充满了想象。

  在英国中世纪小说《月中人》中,作者描述了这样一个月亮:那里没有绝望,没有动乱,也没有战争;月球上的居民们讲着音乐一般的语言……

  而在1865年法国出版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想象力丰富的作者正确地预言了火箭发射、失重、变轨飞行、海上回收等航天活动中的基本情况,同后来航天科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着惊人的相似。

  人类第一个系统观测月球的是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1609年,伽利略用一架直径不到3厘米的自制望远镜,瞄准了月球。伽利略仍然发现,月球“完全不是完美球面上那样的圆滑”,而是一个凹凸不平的球体。

  不仅仅是诱惑

  中国卫星专家、中科院院士叶培建介绍说,截至目前,全世界进行过月球探测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俄罗斯(前苏联)、欧洲和日本,已经开展的月球探测活动123次,其中美国56次、俄罗斯(前苏联)64次,日本两次,欧洲一次。

  在近50年的月球探测史上,人类为了这个执著的梦想付出了不菲的代价。“成功率不到50%。”嫦娥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介绍,美国进行的56次探月试验,失败43次,俄罗斯(前苏联)也有19次失败的记录。

  失败不会阻挡人类进军外太空的脚步,反而成为激励后人的号角。

  1959年,前苏联的无人登月器“月球2号”成为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

  5年以后,美国“徘徊者7号”月球探测器在月球上成功硬着陆。

  1969年7月20日,人类迎来了航天史上的重要一刻。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他的同伴奥尔德林,成功登上了月球,并留下了人类在外太空的第一个脚印。从1969年开始的3年中,共有12名美国宇航员登上了月球。

  在那个年代,美国和前苏联都在这场狂热的登月竞赛中。当狂热开始降温以后,随即而来的,是长达20多年的沉寂。

  直到1994年,美国宇航局再次发射了“克莱门汀”号环月探测器,重新启动探月计划。

  进入21世纪,日本、印度也加快了进军月球的步伐。

  中国人一路走来

  1978年,当一块1克重的月岩样品作为美方礼物送到北京后,一分为二,当时43岁的科学家欧阳自远拿到了0.5克。

  “我的研究,就是从那一块0.5克的月球岩石样品开始的。”如今,72岁的欧阳自远成为中国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

  早在1962年,中国人就开始了对月球的探索。1994年,中国科学家的探月构想正式提出。2000年10月,时任国家航天局局长的栾恩杰在“世界空间周”庆祝大会上宣布:“在空间探测方面,将实现月球探测……”这是中国高层首次向外界表露了探月的决心。

  一个月后,中国政府以航天白皮书的形式表示要“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

  2003年,“嫦娥工程”正式上马。

  4年以后,世界的目光汇聚到了中国西昌。在这个有着月亮城之称的川西小城,“嫦娥奔月”将从传说成为现实。据新华社

  “太空直布罗陀”

  美国《太空评论》、《华尔街日报》资深记者泰勒·德纳曼在其《月球到底有多重要?》的长篇报道中提出了全新的观点,那就是重新检视探月与登月的战略前瞻性。

  德纳曼表示,事实上,月球对于人类来说相当于“太空直布罗陀”。遥想当年,大英帝国的海军之所以能够控制整个西半球、地中海西部水域和大西洋的东半部分,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它控制了直布罗陀海峡。直布罗陀海峡的战略位置,让大英帝国的海军得以无需返回本国补给,并借着当地的顺风从地中海到大西洋进而再到太平洋。

  对于人类来说,月球在太空中所扮演角色与直布罗陀海峡非常相似:它的轻微引力相当于直布罗陀的季风;它的能源,比如说利用月球表面的氢、氧元素,可以合成水和航天飞机燃料,使得宇航员无需重返地球就能继续前进,它的战略位置相当于扼守峡谷的一座高峰。因此,谁能率先有效地控制月球,那么就能称雄未来的太空。

  “新军事制高点”

  五角大楼的军事战略家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在月球上建军事基地的战略构想。自从布什入主白宫,重新构筑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之后,将月球变身美军新基地的努力一直在悄然进行。

  据五角大楼智囊团透露,月球军事基地的用途多多:未来的武器无需返回地球补充给养,只需到月球基地添加燃料和其他给养;月球上已经探明的资源足以建成多种新型武器;建在月球地下的军事基地将是真正的“固若金汤”……

  白宫和美国宇航局的高官私下里也坦言,现行的《外层空间条约》确实严禁在月球上建立军事基地,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也不可能有哪个国家能在月球上建立军事基地,但条约和国际协议其实是“脆弱的”。

  “宇宙诺亚方舟”

  纽约大学化学系资深科学家、教授罗伯特·夏皮诺对探月寄予新的希望,那就是假如有一天地球遭遇“末日劫难”,月球将成为人类和人类文明延续的“宇宙诺亚方舟”。

  夏皮诺在今年3月19日刊发在美国宇航局太空网站的文章《为什么探月?人类未来的生存》中写道:“71000年前,当印尼图巴火山大爆发时,喷出的粉尘遮天蔽日长达数年,结果导致地球上绝大多数生命消亡……类似的巨大灾难不可避免地会在地球上重演。那么,怎么才能保证人类和人类文明的延续呢?”

  夏皮诺建议,应该在月球上建立一个生命与文化的储存库,类似于诺亚方舟。因为月球上建这样的储存库才可以真正避免它也遭全球性灾难的冲击。

  对此,美国宇航局的专家表示,挪威、俄罗斯和日本等国近年来都相继启动“诺亚方舟”计划,在北极、南极或者本国的“绝对安全”处修建避免重大灾难、延续生命与文明的“特别避难所”,因此,将这个特殊的“避难所”修到月球上也是理所当然的选择之一。本报特约记者 徐冰川

  嫦娥奔月的几个想法

  自从48年前苏联月球1号探测器掠月而过,全世界迄今进行了123次月球探测活动,但直到今天,这个离地球最近的星球上的任何资源都尚未在人类生活中得到直接应用。那么,中国为何要派出嫦娥一号卫星奔向月球进行探月工程?

  月球资源利用,期待这一天到来

  科学家们把目前可能开发利用的月球资源大致分成3类:

  ——高位置资源。目前的通信、气象、资源等应用卫星都是因为拥有高位置而发挥作用,月球比卫星更“高”,从那里回望地球必然有不同效果。

  ——微重力和高真空环境资源。重力只有地球六分之一而且没有磁场的月球,如果生产新型合成材料或生物药品,将会获得混合非常均匀的产品。

  ——矿产和能源资源。已经发现月岩中有100多种矿物,其中有很多是地球稀有矿物。如果利用核聚变发电,氦-3是最安全最清洁的能源,然而地球上的氦-3仅有15吨左右,尚不能支持美国半年的用电量。月球上的氦-3最保守,估计可供全世界开采500年。

  尽管这些资源的利用遥远到无法预期,但科学家从不怀疑这一天的到来。

  “新一轮探测热潮中,中国决不能落后”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两个超级大国在冷战背景下开展了大规模的探月活动。经过二三十年的沉淀和思考,人类重新从科学角度审视月球探测,21世纪的最初几年,美、俄、欧、日、印等不约而同地启动了月球探测计划,掀起了新一轮月球探测高潮。

  如同地球上的南极科学考察一样,谁先到达谁就掌握主动。“如果等到别人都已找到月球资源利用的方法,我们再启动探月计划,就太晚了。”我国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说,“第一轮探测我们没有赶上,新一轮探测热潮中,中国决不能落后。”

  将推动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新突破

  在今天,什么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航天技术无疑是重要的特征之一。

  叶培建,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的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他说,耗资256亿美元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使美国建立和完善了庞大的航天工业体系,支撑起整个美国十余年的经济和技术的高速发展。从阿波罗计划中派生出了大约3000种应用技术成果。

  我国探月工程立项后,数千人的研制大军投入其中,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层以上骨干的平均年龄仅35岁左右。通过探月,培养一支出色的队伍,这是中国航天事业未来的希望之所在。

  探月工程中需要突破远距离数据传输、人工智能、自动化加工、空间核电源等一系列新技术,涉及诸多新领域,这些新突破又将推动一大批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发展。 据新华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