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俄罗斯"河北文化周":"河北微笑"绽放莫斯科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4日07:35 河北日报
【俄罗斯“河北文化周”长镜头】 “河北微笑”绽放莫斯科 莫斯科,对于许多与之神交已久的河北人来说,曾经是唱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歌声里的曼妙,是演绎在《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影像里的刚毅。 10月11日至15日,为期5天的俄罗斯"河北文化周"活动,让这座闻名世界的艺术名城与中国河北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河北,在众多与之初次相识的俄罗斯人印象中,是令人炫目的杂技、武术中展现出的悠远文化,是在图片展览中打开的一幅幅秀美画卷,更是从文化周这扇开放窗口中透出的蓬勃活力—— 吴桥有桥通天下。 大幕徐徐拉开,彩灯骤然大亮。 来自沧州吴桥杂技大世界的20多位年轻的杂技、武术演员,在莫斯科的舞台上,用惊险、美妙的“燕赵功夫”给这座世界艺术名城一个激动人心的问候。 10月11日晚,俄罗斯“河北文化周”的开幕式演出在莫斯科市的依兹迈洛沃剧场举行。台下是上千名冒雨赶来的俄罗斯观众。 掌声雷动,照相机的闪光灯和年轻观众的尖叫声此起彼伏。河北的首次俄罗斯“文化之旅”开场精彩而热烈。 客串主持人的魔术演员柴红岭,特意穿上了喜气洋洋的中国旗袍,发髻上别了一枚火红的小灯笼。在莫斯科的4场演出中,她每次的开场都字正腔圆:我们来自中国河北,来自中国著名的武术之乡沧州、杂技之乡吴桥。 从文化周活动5天4场在正式剧场的演出里,数千名俄罗斯观众跟随充满燕赵风韵的杂技、武术表演,第一次走近了河北。 台上这些平均年龄不到22岁的演员们也许不知道,100多年前,第一代闯荡世界的吴桥杂技艺人第一个到达的欧洲大城市就是莫斯科。与这些年轻人如今乘坐着波音767飞了7个多小时到达这里不同,当年他们的祖辈是一路卖艺徒步“拉旱”,走了快一年才到莫斯科的。 更不同的是,辛酸的祖辈们在这里是闯荡江湖卖艺糊口,而微笑的他们是为传播中国文化而来的友好使者。 马拉基!马拉基! 叶拉马林市是距莫斯科200多公里的一个县级市。全市只有9500多人。说是市,其实更像一个充满田园气息的农耕小镇。 “河北文化周”的演出让小城像过节一样。市政府提前修缮了市里唯一的小剧场,还特意安排了两名警察在剧场周围维护秩序。下午3时才演出,可镇上的孩子们一大早就都聚到剧场门前等候了。 看管剧场的俄罗斯大婶不停地哄赶着溜进剧场里看演员走台的孩子们,可还是有孩子借着帮忙搬运道具的机会蹭进来看上一小会儿。 市长依萨耶夫·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维奇先生率当地要员招待全体演员共进俄式午餐。他很高兴地告诉大家,这将是这座城市第一次看到来自外国的演出,也是这座城市第一次迎来中国客人。 下午4时演出开始。在观众一阵阵“功夫!功夫!”的喊声中,四位来自沧南宏升文武学校的小演员格外认真,一招一式真功夫,看得观众眼花缭乱;小演员张宁表演的杂技“木砖倒立”充满童趣,引来许多要求合影的当地小朋友。 头一次出国演出的小张宁觉得这次来莫斯科最好玩的事有两件,一是坐飞机,一是演出很受欢迎。对于演出团的全体演员来说,在莫斯科的每场演出的确让他们终生难忘。 在为莫斯科市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的大学生们演出前,对于大学生们是否会认同中国的民间艺术,随行的吴桥杂技大世界总经理雷武心里没底。别说在国外,即便在国内,他们也没有为大学生表演过专场。 演出结束后的场景谁都没有想到———上百名大学生全体起立,长时间有节奏地鼓掌并且用俄语齐声高喊:马拉基(好样的)!马拉基(好样的)! “我们都以身为伟大民族的一员而自豪,一个具有古老文化的民族,是懂得尊重和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的。”答谢晚宴上,该校副校长、外语学院院长拉德钦科·奥列格教授的祝酒辞,如同浓烈的伏特加酒一样久久让人回味。 这是河北境内的长城! 作为俄罗斯中国年在俄举办的省级重要活动之一,“河北文化周”活动在莫斯科引起了新闻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10月11日下午的开幕式上,面对俄新社,新华社、中新社驻莫斯科分社等众多媒体记者的“长枪短炮”,在现场200多名俄各界人士的热烈掌声中,河北代表团团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相金科做了精彩的开幕式致辞。 “河北是中国东部的一个沿海省份,环绕中国首都北京和直辖市天津,它所处的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第三个经济增长极……”在他娓娓的介绍中,在现场展示的200多幅精美图片中,一个从容的河北,开放的河北,发展中的河北,款款走到俄罗斯观众的眼前。 俄中友协第一副主席、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嘉丽娜·库利科娃女士,曾经在俄罗斯驻中国大使馆从事两国民间文化交流工作,在北京生活了十多年。 她说自己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就是俄罗斯人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过去俄罗斯人大多喜欢中国的功夫和风景名胜,现在从中国菜到电影,从民间艺术到汉学,喜欢什么的都有。而且她还注意到,喜欢中国的俄罗斯人中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中俄友谊越来越‘年轻’,这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在莫斯科,无论在哪里演出总是能看到一些学汉语的大学生“粉丝”,他们来自莫斯科军事大学、林业大学、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莫斯科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系刚刚开办了半年,教授库尔久莫夫·弗拉季米尔这样解释俄罗斯年轻人“学汉语热”的原因:中国是“成长中的巨人”,发展快,找工作的机会就多啊。 1948中学是莫斯科市的一所俄、汉双语教学的学校,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都要学习汉语。教学楼走廊里有许多学生们制作的展示中国艺术和风光的“中国墙”。 校长谢苗诺娃女士身着中国特色的刺绣服装,递上自己的中文名片,用流利的汉语告诉我们:今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先生访俄时特意访问了这里,为学校带来了图书、服装等珍贵礼物,还为学生们上了一堂有趣的汉语课。 “河北文化周”的演出就在胡锦涛主席访问学校时与孩子们举行联欢活动的小礼堂举行。礼堂四周装饰着漂亮的中国龙壁画。 50分钟的精彩演出让孩子们惊叹、惊叫不已。演出结束,省政府新闻办公室调研员吕增良代表演出团要向学校赠送几幅精美的长城照片。 “孩子们,这是中国的长城。”老吕高高举起了他的作品。 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坐在后排的孩子全都站了起来,探着身子向前看。 “这是我拍摄的长城。”老吕提高了声音。 孩子们的掌声更加热烈。 “这是在我们河北境内的长城!请大家记住,长城的起点在河北!”最后这几句话,老吕是近乎喊出来的。 礼堂完全被孩子们的掌声、喊叫声淹没了…… 为什么喜欢演出?为什么喜欢河北?对于我的提问,不同的俄罗斯人给出不同的答案。 “你们的演出把民族艺术和时代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我们看得很高兴。”库利科娃女士举起她拍红的双手,手心向外给我看。 “河北有如此多的精彩,也一定有我们更广泛合作的空间。过去我只去过北戴河,今后我要去河北更多的好地方!”俄中经济贸易合作中心副理事长马尔金·弗拉基米尔·格奥尔基耶维奇竖起大拇指,说了句中国人常说的口头语:真不赖! 莫斯科是美丽的,深秋的莫斯科尤其美丽。在希施金和列维坦的画幅上,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里,在普希金的诗行里,都不止一次地描绘过莫斯科这个最美的季节。当燕赵文化与这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名城亲密相拥时,交流带来的融合与思索令人欣喜,更令人难忘。 可亲可敬的“彩虹” 就在河北文化周活动举办之前,中俄出版文化联谊会刚刚在莫斯科举办了“中国年”里的一项重要活动———为俄罗斯的6位汉学家颁奖。在颁奖仪式上,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说:在不同语言间架设不同桥梁的人,我们称他们为“人间的彩虹”。 在文化周活动期间,我们见了许多这样热心中俄文化交流的“彩虹”:在中国工作生活过、对中国有着深厚感情的外交官,醉心中国文化、普及汉语的大学教授、中学教师,在各类交流活动中担当志愿者的大学生,自学汉语的义务导游…… 还有另外一些让人肃然起敬的“彩虹”。 几乎在每一次活动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些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嘉宾,胸前挂满勋章。攀谈起来,好多人还会指着自己胸前的一枚金色大奖章给你看:胡锦涛!胡锦涛! 他们是参加过中国抗日战争的苏联红军老战士。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时,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莫斯科看望了这些老战士代表,并代表中国人民向他们颁发了奖章,赠送了礼物。 如今这些老战士中的许多人都成为各地俄中友协的骨干人士,为两国的交流与友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叶拉马林市的演出交流活动中,身为卡路加州俄中友协副主席的弗拉基米尔·鲍利斯成为市长的贵客。所有的活动中,这位80多岁的老战士都被尊为上座。 鲍利斯当年参加援华作战时,3岁的儿子在中国东北被日军的毒气弹毒死。他的战友中,许多亲人都永远地留在了中国。此次河北图片巡回展览中张家口、承德苏联红军烈士墓的照片,展现的正是这样一段令两国人民都铭记的历史。 文化周开幕式上,河北人民出版社与援华作战的红军老战士伊万诺夫签署了出版其个人传记中文版的合作意向。中方签约代表、省出版集团党委办公室主任孙天放说,对中俄友好做出贡献的人,中俄人民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 燕赵艺术期待国际大舞台 浸润在莫斯科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演出团的演员们收获颇丰。让他们很兴奋的是,有机会去观摩久负盛名的莫斯科大马戏团的演出。 莫斯科人十分喜欢马戏,前苏联教育人民委员卢那察尔斯基认为,马戏不仅是显示人体的力量和一种艺术,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一种人体美。 莫斯科市有三个固定马戏场,每周在固定时间上演马戏专场,其中最大的国立马戏场就在莫斯科大学对面,有近4000个座位。随行的《莫斯科华人报》记者陶娜告诉大家,这个马戏场因重新装修关闭了半年,最近刚刚开始重新演出,舞台、灯光都是世界一流的。 这的确是一场世界顶级水平的马戏表演,变幻莫测的激光灯、现场伴奏的交响乐队、华美至极的服装道具、特别是那个充满魔幻的圆形舞台,一会儿变成水中表演的游泳池,一会儿变成冰上舞蹈的滑冰场,让人目不暇接。 “咱吴桥要是也有这样的舞台就更好了!我们也可以演出更多的高空节目和观赏性更强的节目。”演员队长石进喜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这位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学过艺术编导的吴桥新一代演员渴望着一方更大的舞台。 “不虚此行!”吴桥杂技大世界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雷武说起吴桥杂技的发展好像又找到了新的切入点。“论真功夫和舞台编排,咱吴桥杂技一点都不差,咱们这回来的这些小演员个个敢上这样的舞台去演;可论节目包装和市场运作,这里头的琢磨头儿太多了。” 老雷说回去以后他会更忙,一是马上要率队参加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一是要加紧运筹与国旅集团合作的吴桥杂技大世界改扩建工程,工程包括一个新剧场和一个四星级以上的酒店。“只有市场化运作、国际化包装,咱吴桥杂技才能更多地走上世界的大舞台!” 土生土长在吴桥,与杂技大世界一同经历了从草创到初兴十多年风雨的雷武坚信,吴桥杂技会有一个更宽广的舞台,也一定会成为一座更加夺目的沟通河北与世界的桥梁! 文化是我们的“金色名片” 随“河北文化周”参加文化产业推介活动的河北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申晓义,此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中心正在筹备的一部反映吴桥杂技历史和艺人艰辛故事的电视剧《走江湖》做项目推广,二是借文化周的舞台加强与俄方同行的交流,争取更广泛的合作。 “文化交流是消除陌生最快速、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代表团副团长、张家口市委宣传部部长郑丽荣带来的几百套蔚县剪纸宣传品被一抢而空。谈起此行的感受,她说,燕赵文化中像吴桥杂技这样具有良好沟通潜质、能够打造成对外宣传河北的“文化名片”的资源还有许多,在这方面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做。 为了参加俄罗斯“河北文化周”,雷武特意赶印了折叠式新名片。名片上详细介绍了吴桥杂技大世界,甚至把从北京、石家庄出发到大世界的路线图都印上了。封面最醒目的位置还印着吴桥杂技获得国际比赛大奖节目《节日———女子造型》的剧照。 “吴桥杂技不仅是一张‘文化名片’,更是招商引资、广交朋友的‘金色名片’。”雷武告诉记者,在吴桥,杂技“联姻”的15平方公里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建设中。 “‘河北文化周’活动就是要以这些文化资源为依托,通过介绍河北文化,让世界更多地了解河北,最终的目的是让河北在更广的领域,在更深的层面走向世界!”谈到文化周的举办初衷,相金科深有感触。“中俄同是渴求发展的大国,以何种方式影响世界是两国都关心的事情。而影响世界的最好方式正是文化。因为它是国家真正的软实力。”交流中,《莫斯科华人报》社长温锦华对中俄文化交流的日渐繁盛有着自己的见地。 在莫斯科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演出结束时,库尔久莫夫·弗拉基米尔教授很有创意地在我们的留言册上用中文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愿俄罗斯与中国、与河北的友谊更上一层楼!” 以文化相见,以了解相知,以发展相交———河北正以自信的微笑向世界递出一张张金色的名片! 本报记者 赵兵[发自俄罗斯莫斯科]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