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要探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4日08:24 东方网-文汇报

  自从48年前苏联月球1号探测器掠月而过,全世界迄今进行了123次月球探测活动,但直到今天,这个离地球最近的星球上的任何资源都尚未在人类生活中得到直接应用。

  那么,中国为何要派出嫦娥一号卫星奔向月球进行探月工程?

  探索宇宙中国人不能缺席

  科学家们把目前可能开发利用的月球资源大致分成3类:高位置资源、微重力和高真空环境资源、矿产和能源资源。尽管这些资源的利用遥远到无法预期,但科学家从不怀疑这一天的到来。

  探索宇宙奥秘,这中间怎能没有中国人的身影?

  30年前,中国科学家曾用美国人赠送的月球岩石发表了12篇高水平的论文。参与研究的欧阳自远院士,把用我国自己的原始数据进行研究当成一种幻想。

  进入21世纪,当经济实力和航天技术都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我国终于决定开展深空探测活动,并以无人月球探测作为起步。古稀之年的欧阳自远,被任命为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首席科学家。他说:“包括港澳在内的全国122位专家学者组成了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大家期盼月球科学数据尽早传回,期盼我国科学家能在宇宙探索中做出更多贡献。”

  尖端领域中国人要有作为

  “别人探月搞了几十年,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去搞?”作为绕月探测工程的总指挥,栾恩杰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每当这时,栾恩杰都不禁微笑反问道:“别的国家生产汽车,我们是不是就不用生产了?别国科学家研究人类起源,我们的科学家还要不要研究?”

  1984年联合国通过的《月球协定》规定,月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孙家栋,曾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他说,“难以改变的客观事实是,如果我国的月球探测活动取得一些成果,在国际上讨论《月球协定》的修订和分享月球权益时,将有更大的发言权,就能更有效地维护我国在月球的合法权益,否则就没有发言权。”

  尽管国际上每年都要发表一些月球研究成果,但真正具有核心价值和意义的资料,从来都没有完全公布。欧阳自远说:“仅靠别人的二手资料,我国的科学水平就会永远落在别人的后面。”

  专家们朴素的话语,传递着一个共同的声音:在尖端领域,中国人必须要有自己的作为。

  航天技术将推动科技新突破

  在今天,什么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航天技术无疑是重要的特征之一。

  叶培建,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的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他说,耗资256亿美元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使美国建立和完善了庞大的航天工业体系,支撑起整个美国近十余年的经济和技术的高速发展。从阿波罗计划中派生出了大约3000种应用技术成果。

  我国探月工程立项后,数千人的研制大军投入其中,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层以上骨干的平均年龄仅35岁左右。“通过探月,培养一支出色的队伍,这是中国航天事业未来的希望之所在。”孙家栋为此特别欣慰。

  探月工程中需要突破远距离数据传输、人工智能、空间核电源等一系列关键新技术,涉及到诸多新领域,这些新突破又将推动一大批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发展。

  (据新华社西昌10月23日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