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附近村民对嫦娥一号发射熟视无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4日10:27 兰州晨报

  嫦娥一号”发射在即,世界的目光聚焦西昌,很多人都盼望能在最近的地方感受“嫦娥”飞天的激动时刻。然而,有一群人却似乎对此“兴趣不高”,他们便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附近居住的村民。对这些村民而言,卫星发射已是他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没有什么新鲜的感觉。

  嫦娥一号与“二牛抬杠”

  10月22日,阴雨多日的西昌终于阳光灿烂。早饭后,地皮稍干,西昌市冕宁县泽远乡公路边的田地里,到处是辛勤忙碌的村民。

  雨霁天晴,正是耙地的好时候。上午10时许,秋家村的吴建红背着耙,赶着牛来到自家的田里。在父亲的帮助下,他套好了牛,站在耙上,长鞭一甩,肥壮的水牛便迈出了慢悠悠的步伐。朝阳中,吴建红和他的那头牛成为一道美丽的剪影,而他身后1公里开外,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一号”的发射塔巍然耸立。

  同一蓝天下,代表世界最尖端科技的“嫦娥一号”即将发射,而发射场墙外,是中国最原始的农耕方式———“二牛抬杠”,连日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附近的这种特殊的反差,无不让游客及媒体记者感慨。

  吴建红告诉记者,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建立前,那里都是村庄和田地,发射中心建设时,村庄被整体搬迁。

  22日中午,记者在发射中心附近见到吴建红时,他和妻子刚从发射场后面的山上捡柴回来。“明天,发射场附近的村民就要撤离了,所以我们抓紧时间来这里捡柴。”村民王思红告诉记者,发射中心附近有10多个村庄,多是彝族和汉族同胞杂居,经济来源少,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

  卫星发射时村民看电影

  21日下午,吴建红所在的秋家村接到了乡里的通知,为保障“嫦娥一号”的顺利发射,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乡政府要求村民提前做好撤离的准备工作,24日下午必须全部撤离到距离发射中心核心区2.5公里之外的安全地带。

  “我们又要去看电影了!”吴建红笑着说,20多年来,每次发射卫星前几个小时,距离核心区2.5公里以内的群众必须撤离到安全地带。为了不让群众乱跑乱动,乡政府便组织给群众放电影。这些年来,虽然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但卫星发射时“放电影”的习惯却一直保留了下来。如今,只要乡上通知大家某一天要去看电影,村民们就会知道这一天肯定又要发射卫星了。

  “看发射已经没感觉了”

  “以前可真是稀罕,看着那么大的一个铁疙瘩被人给发射上天,大家都感觉很新鲜,如今,卫星发射的多了,看发射已经没什么感觉了。”八一村五组的彝族老人河志清这样说。今年75岁的河志清几乎目睹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这20多年来的每一次发射。他回忆说,1984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第一颗卫星的时候,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跑来看,“远处的山头上、山坡上,黑压压的都是人”。

  “第一次发射时,我站在屋顶上。那天天气好,整个过程看得十分清楚,

火箭发射升空后过了一会,巨大的声音才传了过来,从火箭发射升空到消失在天空,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了半分钟时间。”老人说,卫星发射对他们而言,如今已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没啥新鲜的感觉”。

  20年前坐在炕头看发射

  八一村一组原来的所在地距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只有几百米的距离,几年前,经发射中心与当地政府协调,几百名村民被整体搬迁到了安全地带。如今,原来的村庄所在地全部被种上了庄稼。

  22日中午时分,记者见到八一村一组村民谢树祥时,他正在自家的桑地里忙活。“我家原来的房子就在这里。”谢树祥说,最早发射卫星时,管理也不严,有一次晚上发射卫星时,他没有撤离,坐在自家的炕上近距离看了一次卫星发射。

  “轰地一声后,火箭一下子冲上了天,发射场的火光照亮了整个天空,跟白天一样,房顶上的土簌簌地往下掉,感觉像

地震一样。”谢树祥这样形容当时的情景。

  23日,记者走访了发射中心周围的多个村子,采访中发现,虽然“嫦娥一号”发射在即,但所有的村民都没有表现出慌乱或好奇,在很多人看来,这次发射只不过是“又看一次电影”。

  “没啥可准备的,大家都要撤离,几个小时就又回来了,只要把门窗锁好就行了。”发射中心附近,八一村的郑明霞开了个小商店,记者采访时,她正悠闲地给孩子纳鞋底。让郑明霞感到困惑的是,这次发射咋来了这么多的记者?“每天我这里都有记者来买东西,都跟我打听有关卫星发射的事。”郑明霞说。

  本报特派记者 阎世德 齐兴福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