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用20年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基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4日22:50 人大新闻网站

  “所谓世界一流大学,也就是在整体水平较高的基础上有几个学科在世界上属最好或最具国际影响力,全部学科都是最好的是不太可能的。”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先阐释了自己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看法。他认为,中国人民大学“十一五”期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即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工作,完成“固本强基”,这样,在下一个阶段,才有可能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因此做好“十一五”期间的工作,对于人民大学来说意义重大。

  基本思路:“18字发展真经”和“四点方法”

  纪宝成认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任务和社会功能可以概括为:一个根本任务、两个中心、四项职能。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两个中心是指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四项职能,就是履行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等四项职能。“十一五”规划是从阶段性地顺利完成这几项任务出发来制订与实施的,也是按照我们国家提出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建设小康社会、树立和落实

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要求,围绕我们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来制订与实施的。

  “十一五”期间,学校工作要贯彻“优化、完善、增强、提升”和“内涵提高,特色强校”的双八字方针,围绕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校总体奋斗目标,敢于创新、真抓实干,全面增强包括人力、物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在内的学校综合实力,实现学校各项事业的内涵式、跨越式发展。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18字发展真经”和“四点方法”,即以“人民、人本、人文”为办学理念,以“大师、大楼、大气”为办学思路,以“真情、真想、真干”为行动纲领的“18字发展真经”,以及“抓重点,攻难点,创亮点,关注热点”的工作方法。

  对这“18字发展真经”,纪宝成向记者解释:“人民、人本、人文”的办学理念,是指学校作为“人民的大学”,要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办学宗旨,教学科研都要体现人民性,关注民心、民意、民生,一切为了社会进步,一切为了人民福祉;要弘扬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营造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文环境,全心全意依靠教师治教、治学,“以学生为本”开展教学活动;要坚持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办学特色,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努力培育科学精神。

  “大师、大楼、大气”的办学思路,是指一流的大学要有众多的学术大师,要营造拔尖、创新人才不断脱颖而出的环境;一流的大学要有优良的教学科研设施,要进一步加强“硬件”建设,不断改善办学基本条件;一流的大学要有优良的校风学风,要有博大的胸怀、开阔的眼界、宽广的气度和浩然正气,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真情、真想、真干”的行动纲领,是指广大教职员工要胸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学校的真挚情感,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优秀人才的崇高理想,做到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为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点方法”是指要把握“抓重点,攻难点,创亮点,关注热点”的工作方法,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治学育人环境,继续优化结构,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大力增强筹集资金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科学研究水平、国际性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加快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进程。

  学科建设:全面提升、重点突破、强化优势

  纪宝成认为,“十一五”期间,学校要特别重视能力建设,能力建设的基础是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的基础是队伍建设,队伍建设的关键是拔尖创新人才和团队的建设。

  首先,在学科建设方面。加强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此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三个意识”和“一个体系”。“三个意识”是指基地意识、特色意识和一流意识,“一个体系”是指要建立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体系。我们的学科建设就是围绕“三个意识”和“一个体系”来进行的,为此,学校要注意“全面提升、重点突破、强化优势”,不贪大,不求全,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大为、有小为,走内涵提高为主之路,走特色办学强校之路,同时还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

  对于学科建设,纪宝成讲到,人民大学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有着积极和审慎的思考,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分阶段建设目标的同时,还提出了学科分类建设的概念,对不同类型的学科在学科建设目标、学术评价标准、教师聘用和考核、学生培养等方面提出不同要求。对于国际通用性较强,或与国际研究领域、研究方法较为接近的学科,要求教师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良好的国际交流水平和先进的前沿研究方法,如工商管理、经济、法律、国际政治等;而对于受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限制或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学科,要求能够稳定地处于国内的领先水平,并有足够的信心将这些特色学科建设成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如马哲、国学、社会学、农经等一些应用经济学学科等;对于其他学科,亦在各学院的学科发展规划中提出适当的奋斗目标和考核内容。

  其次是队伍建设。“用制度来吸引和留住人才”,纪宝成强调。他认为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师资数量的增加;二是要把重点放在建立拔尖人才和创新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放在拔尖人才和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引进上;三是要“请进来、走出去、沉下去”,为教师的培养和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请进来”是指邀请国外知名学者和国内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学科前沿的讲学或聘请为兼职教授、名誉教授;“走出去”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将一批批教师派往国外一流大学访学研修;“沉下去”是指鼓励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沉”到社会经济建设的第一线去考察学习,“沉” 到书斋里去潜心治学,不为世俗诱惑所动;四是要加强国际性。

  总体目标:分步实施、整体推进、跻身一流

  纪宝成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国家和社会对科技、文化发展的要求日益迫切,必然要求有一批一流大学作为科技支撑、智力支持和文化推动力量,这就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时代性要求,也为中国若干所大学跨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提供了机遇和可能。

  2002年4月28日,江泽民同志亲临中国人民大学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希望人大“在新世纪创造新的成就,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4·28讲话”不仅为人大的事业发展确定了战略方向与长远目标,也标志着人大的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人大的“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中国人民大学要利用本世纪前20年的战略机遇期,初步建成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一流大学,这与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同步,顺应国家、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纪宝成认为,“十一五”规划对中国人民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五”期间,中国人民大学的面貌,包括校园面貌、教学科研面貌、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国内国际声誉得到明显提高。而“十一五”时期是人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历史进程中非常关键的时期。中国人民大学要用20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这20年里,前10年的发展是用来打基础的,后10年是发展尤其是内在品质的腾飞时期,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要每5年上一个台阶。

  下一个5年,要在“全面提升、重点突破、强化优势”方面上台阶,第三个5年期间,实现多个世界知名学科,冲击和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到2020年或2025年,中国人民大学力争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最后,纪宝成也谈到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从外部环境看,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从学校自身发展条件看,学校办学条件仍然滞后于教学、科研的发展需要,尤其是办学空间的紧张,严重影响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生师比偏高,教师队伍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亟须增强,高层次人才和学术大师数量不足等等。未来五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实际处于“黄金发展”和“矛盾凸显”并存交织的历史阶段。纪宝成表示,从整体上看,机遇来自于挑战,机遇大于挑战。因此要脚踏实地,居安思危,迎接挑战,再创佳绩。(《科学时报》 崔雪芹 毛燕)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