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延安岁月(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4日23:36 人大新闻网站
难忘的延安岁月(图)
陕北公学学员行军的情景

  与陕公结缘

  延安是抗战时期党中央所在地,在我这个穷孩子的心里,延安是当时我最景仰的地方;去延安,是我最大的心愿。

  1939年11月初,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意欲消灭新军决死二纵队,向吕梁根据地大举进攻,日军也开始扫荡,形势一下紧张了。我向所在的吕梁剧社领导提出,想去抗大学习军事,准备打仗。我约了也想去延安的剧社战友薛映库一同找到了延川县县长,向他说明了来意。这位县长二话不说,马上答应了我们的请求,并随即给陕甘宁边区政府高主席写了一封信。我们拿到了信,兴高采烈地回到驻地,向战友们告别。

  这样,第二天早上我便与薛映库捆扎好行李出发,路上走了三天,傍晚时分到了延安。翌日清晨我们便找到边区政府,把信递上去,边区政府的一位办公厅主任接待了我们,但他说道:“你们想去抗大,想法是对的,抗大最有名气嘛,不过抗大开学已经几个月了,中间招生不好办,你们还是去陕北公学吧,那里刚要开学,正在招生。”

  我一心想去抗大,听他这样说,实在不甘心,便提出能否写上两封信,让我们自己去抗大碰一碰,确实不行再去陕北公学。这位主任犹豫了一下便答应下来,他拈起毛笔写出两封亲笔信,装入两个信封,一封给抗大,一封给陕公,然后热情地握手祝我们成功。现在想一想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一个办公厅主任这样理解两个素不相识的少年的要求,这样不厌其烦地为我们办事,可惜的是我一直没有弄清这位主任的姓名,他应当是我党一位知名的领导人,一面之缘,竟这样错过了。

  我们满怀信心地赶到了抗大,一位领导接待了我们,说明学校已开学很长时间了,明年春天这一期就要毕业了,中间确实没法插学生了。战争时期,学制都很短,教材也很简短,但学生的质量都很高。看来抗大是真的进不成了,军事也学不成了,只好到陕公去报到。我后来被分配到陕公56队。

  单纯的陕公生活

  我的延安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延安生活的一大特点就是简单明了,这反映在人事关系、工作作风、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什么是延安作风呢?先来的同志们给我讲了一件不久前发生的事情。

  当时的延安马列学院被誉为“最高学府”,设在延安北郊兰家坪一带。有一次毛主席要去那里作报告,院长范文澜派四个人去接毛主席。谁知刚走到半路,毛主席正从对面走来,他听说这四人是来接他的,便说:“接我?是怕我忘了有报告吧?你们放心好了,学院给我的任务,那是忘不了的。”

  这四人急忙解释,是来接主席的,接晚了,很不像话。毛主席却打断了他们的话说:“这样做不好吧!一个人作报告要四个人接,要不得!要不得!”毛主席又说:“哦,四个人,轿子呢?下回呀,要你们领导再加四个人,来个八抬大轿,又体面、又威风。要是你们还有人,再来几个鸣锣开道的,摇旗呐喊的,你们说好不好?”大家都笑了,毛主席也笑了,他继续说:“那才不像话嘛,对不对?皇帝出朝,要乘龙凤辇,官僚出阁要坐八抬大轿,前簇后拥,浩浩荡荡,摆威风。我们是共产党人,是讲革命的,要革皇帝官僚的命,把旧世界打他个落花流水,我们既然要革命,就要和旧的制度决裂。就万万不能沾染官僚习气。二万五千里长征都走过来了,这几步路算得了什么?我又不是不知道路,不要接接送送的嘛!我们要养成一种新的风气,延安作风,我们要用延安作风来打倒西安作风。”

  这是毛泽东随感而发的一段议论,也是最早流传的有关延安作风的故事。

  56队当时有学生百十人,我们列队出操集合的地方在山下边,天气暖和时我们就在窑洞门前台席地而坐上大课。

  我与路迈编在一个小组里,他任组长,一组十几个人,男女都有,年龄不齐,我那年16岁,而一位云南来的同学已30多岁。那时还没有推广普通话,同学却各地的都有,甚至还有海外华侨。早上列队点名报数时,各操方言,非常有趣。但同学们在一起却无比亲密,相互间都非常易于交流,共同的信念,共同的生活,把大家凝聚成一个整体。

  陕公当时给我们安排的课程有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联共党史、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统一战线、游击战争、党的建设等,由各科老师定时授课,隔段时间有一次考试。但考试与答题相似,允许看参考书,允许讨论,题出得很活,主要看理解程度,还没有看到哪个同学抄袭别人的。弄虚作假在那个年代是很可耻的,由于同学们都很自觉,这种考试方法对我们的学习促进很大,对知识的掌握也大大加快。学生学到这些理论之后也较有创新能力,这是那种死记硬背固定答案的教条方法所不能比的。记得我当时国际时事学得很好,也没有死记硬背,但各国概况及首脑外交部长也都记得牢,对党章、党史也能述其大概,一方面是我学习刻苦,一方面是陕公的学习方法好。

  文娱活动丰富

  陕公的文娱活动是十分丰富的,集体唱歌每天都有,每周末还安排文艺演出,各队各组都要出节目,自由活动时间里大家也常聚在一起唱歌,你教我,我教你,没几天大家都会唱了。我们常唱的歌有《陕公校歌》、《抗大校歌》、《延安颂》等,这些歌曲造就了延安人身上特有的气质,几十年过去,凭这种气质就可以彼此相认。

  1940年5月1日,冼星海在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组织起一场500人参加的“黄河大合唱”,由他亲自担任指挥,我作为男童高音站在前排,后排的同学站在用砖头支起来的木板上,刚唱了一半,木板一晃动,砖头塌了,后几排的同志摔了下去,但歌声并没有停止,摔倒的同志一边往起来爬,一边唱,台下的同志也跟着一同唱起来,台上台下的激烈情绪化成沸腾的海洋,此景此情令人永生难忘。(本文选自李文辉著《回首沧桑》一书,有删节。)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