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空探测的历史方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5日05:43 人民网-人民日报

  从“东方红1号”到“嫦娥一号”

  中国航天技术发生质的飞跃

  中华民族是这个星球上最早仰望星空的民族之一。“嫦娥奔月”、“唐明皇游月宫”等脍炙人口的传说,代表了人类最早的登月遐想。

  进入21世纪,当世界航天技术的触角伸向深空的时候,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正逐步变为现实。

  “嫦娥工程”是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增添了新的活力。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尤其是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向世界证明中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航天实力。

  探索太空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和追求。美、俄等国家已经先后开展了100多次探月活动,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航天大国,同时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理所当然地应该为人类的月球探测和空间探测做出自己的贡献。具备载人航天能力的中国,有实力开展深空探测,中国的航天活动应该融入到国际航天体系里,直接参与人类探索宇宙的活动。

  “嫦娥工程”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三个里程碑,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大推力

火箭等研制成功,为“嫦娥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嫦娥工程”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大协作就能出大成果。我国有许多从事空间、天文、月球以及其他星系研究的科学家,大都分散在各个高等院校或研究单位以及天文台站,探月工程把这些专家凝聚在一起,不仅能有效推动探月的进程,而且能迅速提高我国的空间科学水平。

  机遇与挑战并存。从“东方红1号”到“嫦娥一号”,我国的航天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嫦娥卫星在太空要变轨10次左右,而且每次都要准确。这是一个挑战,是中国人进入太空所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起步晚,起点高

  嫦娥环月,在继承中创新

  中国探月既要继承前人的经验,又要有创新。

  人类开展的100多次探月活动,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无论经验还是教训,对中国的探月工程来说,都是一笔财富。

  国外探月一般有如下几种途径。一种是掠过月球,就是接近月球,但不减速制动,直接飞走了。另一种就是撞击月球,到后期才是真正的环月探测,到后来逐步发展着陆、返回等技术。

  “嫦娥一号”的设计是围绕工程科学目标,以及我国已有最新的技术水平和运载条件来确定的。虽然起步晚,但起点并不低,第一步就是环月。第二,有明确的科学任务,有些是外国没有做过的,或者做过,但并没有那么深。第三,我们要在短时间内实现环月起点的目标。从2004年工程立项,到进入发射实施,只有3年多的时间。在这短短的3年多时间里,我们即充分利用了已有的成熟技术,像卫星技术、火箭技术等,所以能尽快完成任务。

  中国的探月计划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所提出的目标与其他国家是不一样的,我们采用的是极轨。据报道,在此之前,别的国家还在低纬度轨道上运行,看极区是很有限的。我们从极轨过去就看得很全,测量密度也比较大。对极区探测获得的数据是对月球探测的一个有益补充。这也是创新的一个方面。

  探索太空具有很大的风险。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开展月球探测时,首发基本上不很顺利。我国的专家仔细收集了国外探测活动的相关资料,深入分析,从中得到很多科学的认识,获得一些启发和借鉴。

  有这样一个科学的比喻:“如果把地球的历史比作一天,那么,人类是在最后20秒才诞生的。”也就是说,同地球相比,人类还处于幼年期。可就是在这短短的20秒内,人类已经成功地挣脱地球的束缚,开始飞向太空。我们有理由相信:再过1小时、10小时,最终搞清楚宇宙的所有奥秘等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本报记者 蒋建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