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幕后研制团队亮相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5日10:40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亲临现场 成功发射25颗卫星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

  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

  马兴瑞

  当嫦娥一号卫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飞向月球时,参与组织过数十次宇航发射、成功地将数十颗卫星送入太空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马兴瑞,内心充满欣慰。

  1999年,实践五号卫星的研制者们遇到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实践五号卫星因等待风云一号卫星的研制完成,以进行一箭双星发射,而在储存间里储存了半年多。储存后的卫星力学振动试验令人吃惊:卫星的第三阶固有频率有一定下降!卫星结构专家认为,这是卫星结构松动或破损造成的。

  实践五号卫星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马兴瑞却提出了独到见解,认为这是“频移”现象,并不影响卫星的质量与发射。这一结论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同。

  1999年5月10日,长征四号乙

火箭一箭送双星,成功将风云一号卫星和实践五号卫星一同送入太空。

  在集团公司领导的岗位上,马兴瑞亲临现场组织21次宇航发射,成功发射25颗卫星。

  探月总设计师造“星”37年

  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

  孙家栋

  1970年4月24日晚,当东方红一号卫星从北京上空飞过时,正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值班的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百感交集。

  早在1958年,中国科学院的许多专家和研究所就开始了中国第一星的研究设计工作。1968年,年仅37岁的孙家栋在全面了解和分析卫星研制情况的基础上,跑了两个多月,挑选出后来被称为“航天十八勇士”的干将。

  孙家栋和同事根据对卫星目视亮度的计算,卫星很暗,地面上根本看不见。为了让卫星升空后能让地面“看得见”,于是他们和搞火箭的同事商量,想出了一个“借光”的办法。让末级火箭和卫星一起运行,并且在末级火箭上安上一圈增加亮度的观测裙。

  如今,孙家栋作为国际宇航学院院士、中科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等工程和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各种技术决策、指挥和协调工作仍然压在他的肩上。

  他让“嫦娥”起死回生

  嫦娥一号卫星

  总指挥、总设计师

  叶培建

  昨日,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中国航天继东方红卫星、神舟飞船后,开启了深空探测领域的全新篇章。探月工程由探月卫星、运载火箭等五大系统组成,具体领导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研制工作的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

  “嫦娥”研制团队 平均不到30岁

  2003年3月1日,国防科工委宣布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这是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日本、欧洲之后第五个月球探测计划。

  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没有充分的数据去参考,没有试验星,要实现“精确变轨,绕月飞行,首飞成功,一年寿命”的目标,叶培建带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团队,先后攻克了月食问题、轨道设计、卫星热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等技术难题,短短3年就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

  为了确保测控的安全和可靠,2006年,60多岁的叶培建带着设计师四处奔波,万里跋涉,对所有要求测控的地方都进行了对接试验。他们奔赴了全国各地的站点以及德国等地进行测控工作。

  拯救“嫦娥” 一夜未眠

  一天下午,用地面电给卫星作加电测试。突然间,电源控制器指针晃动了一下,从正常的5伏电压变成了十几伏———过高的电压会一瞬间烧毁组装完毕的卫星!马上停止供电!

  拔掉卫星与地面设备的接口后,总体室的研制人员开始单独检查地面设备。一次,没问题;两次,还没问题……

  难道,会是星上设备出了问题?

  研制人员在心里默默希望这个最坏的估测不要是真的,因为原定第二天星上设备要转移到别处进行力学实验,万一此时星上设备出了问题,试验肯定要被推迟,生产周期将被大大拖长。

  联系电源模块生产厂家,通知计算机控制部门,修改相应的备样产品和软件……

  疑点开始瞄向星上设备。

  此时给卫星加电很可能会损坏星上设备,无数人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时间和心血将付之东流。怎么办?

  叶培建决定没有查清问题绝不给卫星加电,继续查找原因。凌晨两点,地面设备还是显示没有问题。

  正当大家觉得有可能出现最坏结果的时候,一个年轻同志恰好从仪器边走过,无意中触动了电缆,电脑显示屏上的曲线竟然奇迹般上扬了!这说明设备接触有疑点!

  一节节的电路查过去,一根根的电线排除掉,问题的根源终于浮出水面———一个地面设备上有接触不良的插座。他们一遍遍模拟接触不良的情况和恢复正常的状态,充分证明问题只是由这个插座接触不良引起的。

  终于能够停下来松口气了,几个同志在试验台边的地上随便铺块海绵就睡着了,一晚没合眼的叶培建也就地和大家躺在了一起。

  练“箭”3年 只为24分钟飞天

  岑拯

  长三甲火箭总指挥

  贺祖明

  长三甲火箭总设计师

  10月24日,在全世界注视的目光中,长征三号甲火箭用一个精美的挺举,成功地发射了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发射前,望着竖立在发射塔架上的“老伙计”,长三甲火箭的“两总”———总指挥岑拯、总设计师贺祖明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情。

  “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来形容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一点也不为过。”“两总”坦诚地说。为了完成好发射任务,发射试验队提出了“准时发射,准确入轨”的工作目标。“两总”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确实在这次发射任务中做了很多‘附加动作’。”

  在长三甲火箭出厂前,他们先后进行了两次全箭测试。和以往相比,增加了一倍的工作量。还为长三甲火箭挑选了产品质量最稳定的零部件和单机产品。控制、动力、测量等分系统做了四大本的故障预案。

  长三甲火箭起飞后,火箭将完成级间分离、二级点火、三级点火、星箭分离、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一系列“规定动作”。按设计要求,这一环节需要24分钟。

  为了能让24分钟的“规定动作”得到完美展示,发射试验队辛勤耕耘了3年多。长三甲火箭在一次卫星发射前,惯性测量平台突然出现问题,经分析,发现是由地面设备老化所导致。虽然问题不是出在装箭产品本身,但是大家以后测试,不只盯在箭体本身上,同时还要警惕多方面的质量问题。

  发射试验队中实施的质量“奖惩”标准十分惹人注目。一是无质量事故,可得到本岗100%全额度质量成功奖;二是主动“双想”,避免重大质量和

安全事故的,给予 500至1000元一次性奖励。前不久在一次安装过程中,管路连接后有轻微漏气,按规定在检测中一分钟内不能有泡,结果检测时发现一分钟有两个泡。随后,经过两个高级技师处理后,达到了检测要求,奖励了他们每人300元。其实,300元钱是个小数目,但目的是鼓励大家一次就把工作做对。

  本版文图由中国航天报独家提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