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人大的文化广场(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5日23:23 人大新闻网站
回忆人大的文化广场(图)
现位于人大文化广场的“吴玉章和学生们在一起”塑像

  人民大学灰楼(教学一楼)北侧,是一块广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是人民大学的活动中心。每年的开学、毕业典礼,节庆盛会,报告会,文艺、体育表演,放映电影等等,一般都在这里举行,为此,广场名为文化广场。广场西头有舞台,左右两厢是具有服务、准备、化妆、休息、扩音等多功能的后台。如今,舞台际毁,依然矗立的右厢就是那残台一角。

  那时,许多新同学都是在开学典礼上第一次见到吴玉章老校长的。金秋九月,晚饭后,师生员工拎着马扎陆续聚集广场,按系分班就座。人海歌潮,此起彼伏。忽然,掌声四起,歌声戛然而止。一位身穿平贴的灰布中山服,慈眉善目、举止轻健的老人缓步走向台前,向大家招手。

  “吴老来了!”就是他,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同盟会会员,到共产主义坚强战士和革命家,“一辈子做好事”的“当代中国革命文化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我们的老校长吴玉章。关于对他奋斗历程、品格风范和光辉业绩的传颂,人们对他的敬仰和爱戴,为一睹他的风采的兴奋和自豪,对于每个新同学,无疑就是一次社会主义文化的洗礼。

  在文化广场,举行过庆祝苏联社会主义革命40周年大会,为声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斗争,为表示对古巴、越南反对美帝国主义斗争的支持,也曾在这里集会。党中央和国家的重要决策、形势报告等,多是在这里传达的。

  侯宝林大师曾在这里说

相声,中央乐团在这里举办过音乐会。令人怀念的还有每个周末在这里看电影。银幕和音箱挂在灰楼二层的窗口,所以,观众不是面向舞台,而是坐北朝南。夏天,天黑较晚,早点来,可以找外系同学说说话,因为平时也难有这样的时间和机会。冬天,泥土地冻得梆梆硬,大家裹着棉大衣,等待放映时,跺脚取暖。有时,可从放映机射出的光束里发现雪花飞舞,呵气成雾。一阵西北风刮来,银幕上人脸、体型被扭曲变了样,又引发出阵阵笑声。

  1961年,正是经济困难时期。国家

乒乓球队来校作表演赛。那天晚上,广场上汇集有万余人。舞台中央横放一张球台。先是男女球星们练球作作准备活动,再是女队表演,已经让大家目瞪口呆。接着,李富荣、张燮林上场了。一个猛扣十三大板,一个慢悠悠地弧圈回敬。一个回合,两次喝彩。观者尽皆如醉如痴,捶腿叫绝。究竟是第25声还是第26声的欢呼使表演达到巅峰,已记不清了。好在哪个胜负并不重要,是他们那种乐观、自信、拼搏、创新的气概,感染激励着每个在场的人,至今难忘。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建起了八百人大教室,有些集会转到那里举行,但广场放映电影的功能基本依旧。

  “文革”爆发,广场曾是大字报、大辩论的中心,后来又从批判演变成武斗,文化广场成了“武化广场”,发生了许多摧残文化的闹剧、悲剧。停办人民大学的决定,也是在这里宣布的,复校以后,广场回归,但被缩小了,舞台成了仓库,北边扩大增加了一些建筑物。又过了几年,校长办公室搬进这里的平房。这里成了全校的行政中心。人们对文化广场逐渐淡忘,或者根本不知其事。

  数以万计的青年人,曾从这里走进人民大学,汲取文化、享受文化,又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传播文化、创造文化。文化广场是人民大学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前期的历史见证。现在,它要去迎接新的历史,这里建起了一座科研楼,伴随中国人民大学跨入新的世纪。

  (吴微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本文首次发表于1996年10月15日的《中国人民大学校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