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松一楼(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5日23:29 人大新闻网站
双松一楼(图)
兴建于1950年的灰楼,现在叫做“求是楼”

  20世纪50年代,《人民日报》头版图片专栏《伟大的祖国》,曾刊登一幅中国人民大学的照片:两株高大挺拔的古松,巍立在庄重朴实的三层大楼左侧。这幅照片记载的是人大西郊校园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主要标志性景观。

  那座楼,兴建于1950年,一年后落成,被称为灰楼,校部办公和教室共用,现在叫做“求是楼”。尽管当时它只有三层,但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北京市区、郊外尚属罕见。老同志回忆说,从西直门到颐和园的大路两侧,除了农科院有一座黄砖旧楼,唯有那灰楼是新建的高大建筑。它是人大当年的行政中枢。是整个校园建筑群的主体。在那楼里,作出过人大的许多重要决策,接待过许多党政领导和国内外专家学者,出入过许多后来建设新中国的栋梁之才。

  两株古松,高约20余米,一人抱不拢。据估计,树龄至少在300年以上。它们并列于现在的春华路和林园路的交汇点,也就是如今东区食堂的门前。一株略有倾曲,另一株则昂然矗立,俱皆老干虬枝,貌丰骨劲,如伞如盖,郁郁葱葱。它们有如两条苍龙,在好似浓云涌动的枝叶中劈地摩天,冉冉升腾。以其气冠群伦的英姿,激励着全校师生要永葆生机,奋力向上。它们又像一对历尽沧桑的亲密伙伴,相依相偎,以其坚毅刚强、不屈不阿的秉性,昭示着过往的年轻学人,要准备在艰难曲折中继往开来。

  春晓,老树新芽,嫩黄初绿的松针,在朝阳下漫溢出盎然生意。炎夏,无论是荫蔽烈日,还是雨后清新,都让你拥有一片沁凉世界。秋夜,籽实挂枝,衬映着蓝空皓月,引发过多少诗情灵感。严冬,雪压风摧,不折不挠,层层叠叠,白黛相间。然后,消融的是积雪,而叶干苍翠依然。这又启迪过多少胸怀报国之志的莘莘学子,赋予一身凛然正气!

  作为标志性景观,如果只有灰楼或只是两株古松,则未免浅露、单调,正是那双松一楼才构成了中国人民大学独特的标志性景观。它亲历了人大1950~1970年20年间的发展进程。当时,师生小叙,挚友谈心,情侣牵手,毕业留念,往往首选于此。可以说,凡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工作、学习过的每位成员,都珍藏有以这里为背景的照片。

  “文革”中的1970年,中国人民大学被宣布停办。在此前后,一株老松病了。起初针叶焦黄,后来枝杈枯萎,终于结束了它漫长的人间之旅。接着,另一株也同样随之而去。1978年复校以后,许多老校友回来,总要寻访两株老松,为之不胜唏嘘,并怀有深情的眷恋。

  老松之死,好比凤凰涅槃,昭示着中国人民大学在烈火中新生。现在学校一批新的建筑、景观正在形成。如何把崇高的人文精神和鲜活的形象寓意统一起来,构建出新的能反映中国人民大学的过去、现在、未来,并成为深植于人们心中的主要标志性景观,也正在探索,需要创造。

  (吴微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