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的使命——记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肖扬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5日23:48 人大新闻网站

  检察官——法律的卫士,正义的使者,从事着神圣的事业。然而,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肖扬却意味深长地对记者说:“检察事业的神圣,在于检察官身负神圣的使命。其实,在祖国的热土上,只要具有强烈而神圣的使命感,任何工作都是神圣的事业。”这番话表明肖扬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也是他三十年来工作态度的写照。

  一

  肖扬是典型的广东人,个子不高,五官端正,线条柔和的脸上常常泛着微笑,从他的外表难以想象这是一个历经风雨,嫉恶如仇的检察官。是啊!他是人民的检察官,为了使无罪的人不蒙冤,为了平反冤假错案,为了保护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他呕心沥血,一心扑在工作上,敢于排除干扰,执法如山!从他那洋溢着豪爽之气的眉宇间,从他那炯炯有神的双眼里,透出的是火一样灼人的目光!这是一个典型的当代检察官。他对记者侃侃而谈,言语中流露出对人民、对工作、对母校的一往情深。

  肖扬生长在一个农民家庭。在小学时便聪明好学,已显露出聪颖的天赋,得到老师肖建邦的喜爱。1953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困难,无钱读书,便到一所小学代课。肖建邦老师不愿意看到一个聪明少年的前途夭折,积极鼓励并资助肖扬读高中。此后,肖建邦老师每月给肖扬寄钱,一直坚持到肖扬上大学。这一经历在他的心灵中一直铭刻至深,难以忘怀。

  1957年夏季,肖扬同时报考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山大学。阴错阳差,当他接到几经周转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的录取通知书时,已经坐在中山大学的教室里上了半个月的历史课。肖扬考虑再三,决定从中山大学退学,到祖国的首都攻读法律。然而,家境的贫寒,竟使肖扬没有路费进京。是广州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师慷慨解囊,给肖扬30元钱资助他成行。在北上的列车上,肖扬眼望着窗外无限美好的艳阳秋色,他的心情异常激动,像一只雏燕,飞向广阔的蓝天;像一艘新船,开始人生的远航。思绪如同脱缰的野马,在他的脑海里奔腾。他想到父母,想到老师,想到周济过自己的热心人,……。他暗暗地立志:一定要学有所成,干出事业,报效人民的养育之恩。

  北京的十月已是深秋,秋寒料峭,但肖扬穿着短衣短裤走进了人民大学校园。对迟到的肖扬,校领导、老师、同学纷纷伸出温暖的手,给他送来了棉衣裤、棉被褥等生活必需品。四年的大学生活,肖扬是靠人民助学金完成的学业,这在他的心灵上刻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上大学是肖扬久有的夙愿,一进校园,肖扬便踌躇满志地投入到知识的海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虽然他法学专业知识学得不很系统,但系统的马列主义教育,频繁的社会实践活动,敢想敢干、鼓励创新的口号,使肖扬受益非浅,不仅开阔了视野,还磨练了意志,初步了解了中国的国情。肖扬深有体会地说;“人民大学的教育很有特色,马列主义理论的学习,革命传统的教育,使我一直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形成求实与创新的风格。没有母校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

  肖扬自1961年大学毕业,已经过去了三十个春秋。三十年,在历史上仅仅是短暂的一瞬。人生漫长的时光,肖扬已由一个年轻的大学生成长为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副检察长。这是一条坎坷且坚实的奋斗者之路,这是一曲求实与创新的开拓者之歌。

  二

  肖扬的政治工作生涯始于县公安局。那是粤北山区,条件非常艰苦。肖扬不仅参加正常的巡逻、警卫、破案等工作,还以“秀才”的身份撰写各种汇报材料,常常忙到深夜。他的文采和实干精神受到县委的重视,被列为重点培养的接班人。未曾料到,“文化大革命”中这竟成为肖扬追随“走资派”的罪证,受到造反派的多次批判,甚至被取消了预备党员的资格,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

  面对严酷的现实,刚过而立之年的肖扬并未消沉,理想之火不熄,他坚信自己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逆境不仅未扑灭肖扬的热情,反而使他更加勤奋。人的思想愈发深沉的时候,正蕴蓄着一股内在的力量。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肖扬开始了迎接未来、一展宏图的准备。历史的误会终于被历史所纠正。“九·一三”事件后,肖扬获得重新工作的权利,县委批准其为中共正式党员。从此,他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虽然他未想到他的工作岗位变动得那么频繁,但他早已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志愿。

  1975年,在全国学大寨的热潮中,肖扬担任了曲江县龙归公社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肖扬生长在农民家庭,但对农业生产却一窍不通,让一介书生当一方土地的“父母官”,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面对陌生的工作,肖扬没有退却。党的培养,生活的磨练,造就了他脚踏实地,不怕困难,勇于献身的特殊品格。肖扬实地考察了全公社的现状,亲自拜访了数以百计的农民。农民仍然如此的贫困,使肖扬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强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他想:人民用乳汁把我养大,我一定尽全力帮助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艰苦的生活磨练着“秀气”的肖书记。为了摸索农业生产的规律,肖扬拜师求艺,建立了农业顾问小组,还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用整整一年的时间熟悉了农、林、牧、副、渔的生产过程和规律,取得了领导农业生产的主动权,也赢得了农民的敬重,被誉为“勇于开拓的带路人”。

  肖扬坚信科学能创造财富,大力提倡科学种田,冲破各级阻力,推广杂优品种,插种单株,使一个贫瘠的山区平均亩产上“纲要”、超千斤,甚至出现了吨粮田,轰动全县乃至整个地区。肖扬主张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提出“能人坐第一把交椅”的口号,在“地富”尚未摘帽的情况下,他冒着风险,果断启用一批表现好、有文化、有生产特长的“地富子弟”担任生产队长,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活跃了全公社的物质生产和文化生活。肖扬带领大家兴修水利,绿化造林,先后办起水泥厂、煤矿、电站、养鱼场、畜牧场,迅速发展乡镇企业。冬去春来,经过三年的努力,肖扬领导的龙归公社旧貌变新颜,被评为全国的农业先进单位,受到国务院的表彰,肖扬亲自到京受奖。《南方日报》一位记者捉刀代笔,以肖扬的名义写了一篇题为《我是怎样努力争取从外行变内行的》文章,介绍肖扬的工作经验。

  谈到工作经验,肖扬坦率地对记者说:“我没什么秘诀,工作的核心一是求实,二是创新。求实是工作之本,创新是工作之路。”正是担任公社党委书记的六年间,为肖扬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机会和舞台。

  生活像空中的云朵,不断变动新图案,也经常向人提出新的课题。当肖扬对农村工作已得心应手之际,1981年组织调肖扬就任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区委书记,来到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于是,肖扬又脚踏实地进行调查,以一个街道为试点,摸索、总结城市管理的经验,从工业生产到居民生活,从社会治安到环境卫生,从市政建设到计划生育,肖扬都组织区委一班人提出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使武江区的工作走在全市的前列。不久,肖扬就任清远地委副书记。

  生活毕竟有自己的逻辑。历史终于给肖扬送来一个难逢的机遇。1983年7月,肖扬由清远地委调到广东省人民检察院任副检察长,重返政法战线。想到自己能用大学所学的法律知识为祖国的法制建设增添一份力量,神圣的使命感在肖扬心中升腾。

  三

  带着强烈的事业心,肖扬重操旧业,领导广东省检察院的工作。

  肖扬上任之际,正是我国改革之初,面对“开放”、“搞活”的大潮,凭借特殊的地理环境,广东省首当其冲,开始了深层结构的苏醒和躁动。在人们的心目中,广东是一个大特区,商品经济发达,思想活跃,经常提出新问题。肖扬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沉重,他想:“广东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如果广东的检察机关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能闯出一条新的道路,那我就有愧于广东人民,有愧于当一个检察长!”他决心努力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检察体制。肖扬以自己的敏感和胆识,紧紧抓住检察工作与经济建设关系的联结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1986年担任广东省检察院检察长以后,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肖扬在广东率先采取了一些颇有见地、很有影响的措施,受到中央的重视,在全国引起反响。

  改革之初,检察工作的开展与开放搞活的关系不尽协调。有的人认为,打击经济犯罪,就是保护改革开放,就是促进生产力发展。肖扬和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全面,除此之外,可以寻找一条更直接、更具体的为促进和保护生产力发展服务的道路。

  要探索,就要接触实际,了解实际,从实际中探索,从探索中求新。

  肖扬同志为了更好地、更全面地了解改革开放第一线中企业家、厂长、经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情况,倾听他们的呼声,他从繁杂的事务中抽出大量时间,到广州、佛山等地,走访了白云山制药厂、华厦科技信息中心等企业,和企业家交朋友。肖扬真诚地对企业家说:“过去,检察官到企业主要是挖蛀虫,现在不同了,既要挖蛀虫,又要保护和促进企业的发展,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企业保驾护航!你们对执法机关,包括对检察机关有什么意见,尽管提,我们一定要改善执法活动”。听了肖扬这一席话,企业家激动地说:“真没想到,检察长这么理解我们的苦衷,这么体贴民情,这么平易近人!”为了倾听科技人员的呼声,他的足迹踏遍了广东各地,深入科研第一线。了解到执法部门侵犯科技人员合法权益的事时有发生,广大科技工作者呼吁检察机关切实保障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1986年12月,在一次省内的检察工作会议上,肖扬根据党的十二大精神,明确提出:“法律不仅有打击犯罪的职能,也有保护经济发展的职能。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工作,要为促进经济、保护生产服务。”他强调指出:“检察机关要为科技体制改革保驾护航!”为保护科技人员业余兼职的合法权益,肖扬倡导制定了《保护科技人员合法权益的意见》,深受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赞誉。省内外报刊誉之为“科技人员的保护神”。科技工作者激动地说:“检察官既是打鬼的钟魁,又是阿罗汉保护神。”为了端正检察工作的指导思想,1990年广东省检察院又做出《检察工作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决定》,得到中央的肯定,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转发全国。

  勿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贪污、受贿、投机倒把、走私贩毒等经济犯罪案逐年上升,数额越来越大,加强廉政建设是检察工作的重心。但是通过什么途径发动群众同腐败现象作斗争,肖扬和他的同事调查研究、反复思考,终于开辟了一条“民告官”的途径。1988年3月,在肖扬等人的支持下,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检察院设立“经济犯罪案举报中心”,于是,一个举世瞩目的机构诞生了。这是我国创建的第一个举报中心,给检察工作乃至反腐败斗争以深远的影响。举报中心不仅挖出一大批蛀虫,也挽救、教育了一大批失足者。当一批批的经济犯罪分子走进举报中心大门时,心情是多么沉重;但是,当他们坦白自首后,都有如释重负的感觉。他们称“举报中心不但是经济犯罪的克星,也是我们的救星”。

  人们欣喜地看到,检察机关经济犯罪案举报中心的建立,为广大群众开辟了一条“民告官”的通路。此后,全国各级检察机关相相继设立举报中心,为人民群众揭发犯罪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成为反腐败的有效途径。

  坚决、准确、慎重地打击贪污贿赂犯罪是检察工作的重要任务。几年前,肖扬检察长的脑海里常常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案件为什么逐年上升,重大案件越来越多。检察机关查处了一批又一批经济案犯,惩罚了一大批犯罪分子。但是贪污贿赂却得不到有效抑制,到底为什么?为此,肖扬认真研究了我国反贪倡廉的历史经验,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阶层群众意见。同时,借出访之机,认真研究和借鉴有关国家或地区的反贪经验,并派人到香港等地考察廉政公署的机构,大胆提出在检察院设立一个集举报、侦查、情报资料、预防犯罪为一体的反贪污贿赂专门机构的设想。1989年,我国第一个反贪污贿赂工作风在广东省检察院建立。一些海外报纸称该局的建立是国内反腐败的创举!这个局的建立犹如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树起了一面惩治腐败的大旗,各地纷纷响应,如今,全国大多数检察机关建立了反贪污贿赂工作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东省的经济犯罪活动越来越猖獗,不少经济犯罪分子利用与海外经济交往的便利,把大笔外汇存入港澳或国外银行,一旦东窗事发,便携款外逃。为了不使潜逃的犯罪分子逍遥法外,多年来,广东的检察官们绞尽脑汁,努力寻求一条跨越国境办案的通道。1987年,肖扬和他的同事们倡导广东省检察院与香港廉政公署加强联系。双方经过多次协商,在充分尊重双方司法制度、主权原则对等的前提下,达成了个案协查制度。大陆与香港之间,终于开辟了一条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侦查取证道路,为全国的检察工作提供了便利。

  肖扬在广东省检察院工作期间,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检察工作的规律,进行了一次次开拓性、创新性的工作。有人说,“肖扬的思想空间非常博大,站得很高,想得很远,看得很准。”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复之说:“在反贪污受贿方面,有好几件新鲜事都出在广东……”。是啊!近几年,广东检察机关确是在接二连三地爆出新闻,不仅使全国瞩目,也为世界舆论所关注。

  由于肖扬的突出政绩,1990年12月,肖扬离开广东,到北京就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一个泱泱大国的检察工作何其难!这是一个更艰巨的任务。

  四

  接触过肖扬的人,特别是肖扬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佩服肖扬的工作效率、管理才能和用人之道,都称赞他视野开阔,熟悉国情,政策性强,有一种驾驭全局在大家风范。人们这样评价肖扬:“他平易近人,尊重同志,关于建立和谐而默契的人际关系”;“他精明干练,办事周到,具有一股凝聚力”;“他勤政廉洁,不计名利,是一位实干家”;“他是法律专家,却非常谦虚,注意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是一位好领导。”

  肖扬走上新的工作岗位,职位高了,舞台大了,困难也多了,他的事业心更台,使命感更重了。肖扬在最高人民检察院不仅管检察业务工作,还身负重任,受刘复之检察长委托主持研究起草人们呼吁已久的《反贪污贿赂法》。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负责编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贿赂罪研究》,用肖扬的话说:“事业——方兴未艾;使命——任重道远。”

  肖扬的事业或许可以说是成功了,但他对此十分淡然。他说:“一个把人民给予的知识又奉献给人民的人,是可以做出成绩的。在中国的检察战线上,默默奉献的人很多很多,我不过是他们当中的一个。”(周荣)

  [简历] 肖扬,男,1938年生,广东河源县人。1961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先后担任过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政法管理干部学校教员,广东省曲江县公安局干部,中共曲江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兼常委,中共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区委书记,中共广东省清远地区地委副书记等职。1983年6月任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1986年5月任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1990年12月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