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7时55分“嫦娥”首次变轨成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6日02:39 燕赵都市报

  据新华社电(记者田兆运)25日17时5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按照预定计划,向在太空飞行的嫦娥一号卫星发出变轨指令,对其实施远地点变轨。

  指令发出130秒后,卫星近地点高度由约200公里抬高到约600公里,变轨圆满成功。这次变轨表明,嫦娥一号卫星推进系统工作正常,也为随后进行的3次近地点变轨奠定了基础。

  这次变轨是嫦娥一号卫星在约16小时周期的大椭圆轨道上运行1圈半后,在第二个远地点时实施的。

  探月·背景

  首次变轨为何在远地点进行

  所谓变轨,顾名思义就是改变飞行器在太空中的运行轨道。受运载

火箭发射能力的局限,卫星往往不能直接由火箭送入最终运行的空间轨道,而是要在一个椭圆轨道上先行过渡。在地面跟踪测控网的跟踪测控下,选择合适时机向卫星上的发动机发出点火指令,通过一定的推力改变卫星的运行速度,达到改变卫星运行轨道的目的。

  嫦娥一号卫星的首次变轨是在远地点进行的。而此后将要进行的3次变轨均在近地点实施。为什么首次变轨选择在远地点进行?

  北京跟踪通信与技术研究所的张波是探月工程测控系统的主任设计师,他说,在对卫星的运行轨道实施变轨控制时,一般选择在近地点和远地点完成,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卫星上所携带的燃料。嫦娥一号卫星的首次变轨之所以选择在远地点实施,是为了抬高卫星近地点的轨道高度。

  “只有在远地点变轨才能抬高近地点的轨道高度。同样的道理,要改变远地点的高度就需要在近地点实施变轨。”张波说。

  张波介绍说,按照测控方案安排,10月26日将对嫦娥一号卫星实施第一次近地点变轨。变轨后,卫星将进入远地点为71400千米、周期为24小时的运行轨道。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后,卫星将进入远地点为121700千米、周期为48小时的绕地运行轨道。第三次近地点变轨时,卫星将进入地月转移轨道,踏上长达5天的奔月征途。(新华社记者田兆运)

  探月·进展

  嫦娥一号开始科学探测工作

  据新华社电(记者吴晶)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部分有效载荷(科学探测仪器)已于25日晚7时许投入工作状态。

  记者在设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地面应用系统看到,工作人员发出指令,调动嫦娥一号携带的高能粒子探测器和有效载荷数据管理系统开始工作。高能粒子探测器将可以探测地球到月球之间4万公里到40万公里的空间环境状况。分析这些数据对于在空间飞行的卫星和飞船具有重要价值。

  探月·深度

  中国尚无载人登月计划和时间表

  据新华社电(记者黄全权、郝亚琳)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24日成功发射。在标志中国航天开始走向深空的同时,也激起国内外更多的关注和遐想。针对中国对月探测下一步战略的种种猜想,国防科工委有关人士明确表示:中国尚无载人登月的计划和时间表。

  国防科工委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载人登月工程必须考虑我国的国情和国力。只有在基本完成“绕”“落”“回”三个阶段的无人月球探测任务,并且掌握航天员出舱活动、航天器交会对接这些关键技术之后,才会结合未来国际、国内月球探测的发展情况,择机实施载人登月。

  探月·燕赵

  50米口径射电望远天线跟踪“嫦娥”

  五十四所专家解密绕月探测工程科研工作

  本报讯(记者王丽)昨日,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五十四所召开新闻发布会,数名在绕月探测工程中承担重要任务的专家讲述了该所承担的具体科研任务,以及研制过程。

  此次绕月探测飞行任务中,五十四所承担了测控系统以及地面应用系统中大口径天线等项目的研制。大口径天线的总设计师是该所首席专家、副总工程师杨可忠,该所30多名科研人员参与了研制工作,他们研制的50米口径射电望远天线是目前亚洲口径最大、我国应用频段最多的天线。

  专家们介绍,目前,嫦娥一号的运行轨道距离地球很近,其他天线就能完成测控任务,5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天线还没有启用。该所数名科技人员仍在青岛、喀什等地坚守岗位,密切注视着嫦娥一号飞天轨迹。“11月底,等嫦娥一号传回第一张清晰的月球照片,我们的整个科研工作才算通过了最后的考验。”五十四所航天测控网技术顾问刘明春表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