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嫦娥一号卫星第3次变轨成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9日18:47 新华网
新华网远望三号10月29日电(记者王玉山) 29日午夜,南太平洋,风雨骤至。 无边黑暗中,灯火通明的远望三号测量船,犹如一团萤火,在大洋的涌动中起伏闪烁。 这是远望三号船在海上度过的第23个夜晚。23天来,300多名船员在远离祖国的茫茫大洋上,昼夜奋战,一次又一次追寻着嫦娥一号卫星划过天幕的踪迹。 再过5分钟,已绕地飞行了近120个小时的嫦娥一号卫星,将迎来第三次变轨。甲板上,“雷达锅”早已昂首挺胸,瞄准着“嫦娥”即将出现的方位。 USB雷达机房,是全船测控的核心地带。 年仅26岁的主操作手张志宝右手紧握胸前的操纵杆,左臂向前伸开,五指压在桌面上随时准备切换按钮。任务中,他将通过摇动手中那根长约10厘米、粗不到1厘米的不锈钢操纵杆,操控甲板上那个重约60吨、直径13米的庞然大物——“雷达锅”,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捕获目标。 生活中,来自东北的张志宝爱说爱笑,高高大大的他还是船上舞蹈队的队长。可一旦手握操纵杆,他却沉静如一尊雕塑。 主操作手是一个对人的心理素质有着很高要求的特殊岗位,要做到敏捷、冷静、大胆而心细。张志宝的前任,一个原本很优秀的小伙子,因母亲患重病,心理压力很大,要求调离岗位。2006年8月,张志宝主动请战,当上了主操作手。 但就是这样一个“重要人物”,一年来却几乎被USB雷达组的每个人都“踹”过。“张志宝的能睡是出了名的,他对我们说‘别咬我,咬也咬不醒,一定要用脚踹。’”USB雷达组组长曾山平笑着说。 高度紧张的工作,必须有充分的睡眠来保障。能睡的张志宝工作起来比谁都精神。 “1分钟准备!”调度员刘肖纯从船指挥所向每个机房发出命令,声音坚定而响亮。 所有的人都屏声静气,等待“嫦娥”再次抵临。 刘峻,远望三号船最年轻的副船长,这几天突然拉肚子,腹泻不止。但作为全船测控任务的指挥员,他仍坚守在指挥舱前排中间的位置上——一个意味着沉甸甸的压力与责任的位置。 “长江三号发现目标!” 突然,一个倏地划入屏幕的红点,杂乱地跳跃着。但,仅仅几秒钟之后,它便被顺服地锁定在十字中心。 “长江三号双捕完成!” 张志宝头也不扭地大喊一声。旋即,这个报告声冲破船舱,穿过太平洋上空的沉沉黑夜,通过电波飞向遥远的祖国,在北京飞控中心响起。 “长江三号跟踪正常,遥、外测信号正常!” 一遍遍重复的报告声记录着嫦娥一号卫星第三次变轨成功、成功进入48小时周期轨道的消息。 20多分钟的时间转瞬即逝,“5、4、3、2、1……”卫星与地平线的夹角度数在逐渐缩小。 “长江三号脱离跟踪!” 调度员的声音刚刚响起,张志宝的左手食指即轻按按钮:如同来时那么突然一样,雷达显示屏上,再也看不见那个让人揪心的红点。 此时,舷窗上,映出一张张兴奋的脸庞,而打在玻璃上“叭叭”作响的雨滴,似乎在为嫦娥一号卫星又一次成功变轨而击节庆贺。 此时,万里之外的首都北京,天刚刚擦黑。5个小时的时差,使得此时的南太平洋时钟的时针与北京时钟的时针,二者交叉形成一个“V”形。 而“V”,是胜利的标志!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