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嫦娥一号第3次变轨成功跃上12万公里轨道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0日02:58 北京晨报
嫦娥一号卫星第3次变轨,成功跃上12万公里轨道 昨日18时01分39秒,远望三号测量船传来消息,嫦娥一号卫星第3次变轨成功,这是它的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变轨完成后,“嫦娥”离我们的视野更加遥远,它运转的轨道由远地点的7万多公里一跃上升为12万多公里,运转的周期也由24小时增加到48小时。 将绕地球转最后一圈 按照嫦娥一号的预定轨道,昨天的这次变轨完成后,已经绕地球转了6圈的嫦娥一号,将开始围绕地球转最后一圈,这最后一圈的椭圆轨道周期为48小时,近地点仍保持600公里不变,而远地点则由7万多公里一跃上升为12万多公里。 创我国卫星飞行纪录 12万公里这一数字将开创我国航天器到达的最远距离纪录,此前在“双星计划”中发射的探测器曾到达约8万公里的最远距离。卫星在这一轨道上,星上搭载的紫外敏感器将择机开始对地球和月球成像,等进入绕月轨道后再将数据传回地面。 明天开始真正奔月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下一次变轨(也就是10月31日执行的第4次变轨)非常重要,直接关乎嫦娥一号探测任务的成败。因为10月31日,嫦娥一号将实施第4次变轨(第三次近地点加速),理论上是把远地点绕到了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这将是‘嫦娥’真正开始奔向月球,由于这次加速变轨具有‘唯一性’特点,能否成功实施至关重要,甚至可以理解成‘过了这村没这店’。” 市民肉眼恐难觅芳踪 “嫦娥”越行越远,普通市民在地球上能够看到它的机会也越来越少。由于还有最后一圈绕地旋转,能否用肉眼或望远镜看到嫦娥的倩影,天文专家们心里也没有底。 昨天凌晨,北京天文馆的几名专家奔赴昌平区禾子涧村开始了“夜寻嫦娥”之旅。但遗憾的是,守候了一晚上,也没有亲眼目睹“嫦娥”飞临视线,北京天文馆高级工程师寇文告诉记者,“虽然我们有‘嫦娥’飞行的明确轨迹,知道它几点几分会经过什么地方,但卫星已经距离我们很远了,而且越来越远,估计以后能看到它的机会很少了。” 晨报记者 王大鹏 新闻链接 13台发动机提供奔月动力 嫦娥一号卫星于昨日进行第二次近地点变轨,进入48小时地球轨道,为开始奔月作准备。嫦娥一号卫星是凭借什么力量进行轨道变换、奔向月球的呢? 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推进分系统主任设计师魏延明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卫星上安装的13台发动机将随时为卫星奔月提供不竭动力。 “人们往往为火箭发射时的壮观场面所震撼,而这只是整个航天任务的第一步。”魏延明说,“运载火箭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后就完成了其全部使命,卫星随后的轨道机动、位置保持、姿态控制及返回地面将全部依靠其自身的推进系统来完成。” 在嫦娥一号卫星上,推进分系统配置了1台大推力的变轨发动机和12台小推力的推力器。12台推力器分成A、B两分支,每分支6台互为备份。 在嫦娥一号奔月的过程中,运载火箭将卫星送入绕地球飞行的大椭圆轨道后,卫星的推进分系统就开始工作,经过1次远地点和3次近地点变轨,使卫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再经过2至3次中途修正和3次近月制动,将探测器送入绕月轨道。在随后卫星的1年寿命期内,还需要定期进行位置保持控制和姿态控制。 “一旦大推力的变轨发动机发生意外,12台小推力的推力器可以替代它工作。”魏延明说。为了保持“嫦娥”奔月有足够的动力,在总重为2350公斤的卫星中,有约1200公斤是携带的燃料。 魏延明说,我国卫星推进系统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经过4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研制成功了能够适应各种轨道任务需求的推进系统平台,其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新华社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