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直辖给重庆留下三座地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1日02:26 华龙网-重庆晚报
第二次直辖给重庆留下三座地标
庆第一次直辖时的街景(图为小什字,是当时最繁华的商业街)

第二次直辖给重庆留下三座地标
抗战时期书写于墙上的标语“愈炸愈强”,这代表重庆人的精神

第二次直辖给重庆留下三座地标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重庆市民欢迎解放。

第二次直辖给重庆留下三座地标
2007年6月18日晚,直辖十周年焰火晚会在朝天门两江交汇处举行。记者 陆纲 摄

  1950年,朝气蓬勃第二次直辖

  重庆的第二次直辖,充满朝气和活力,人民沐浴在新中国温暖的阳光下。这次直辖给老百姓最深的印象是物价真便宜:那时,上等白米0.14元/公斤,鸡蛋一分钱1个,新鲜猪肉四五角钱1公斤……而无论是成渝铁路的修建还是地标性建筑的耸立,都成了一代重庆人心中永远的纪念。

  直辖初期困难如山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时年18岁的上海姑娘陈虹(后任市顾委办公室主任)、小伙子徐雄(后任市委副秘书长)到重庆后,第一印象并不佳,“我们是随西南服务团进驻的。老实说,当时重庆虽然也叫中央直辖市,但和上海没法比,可以说是电话不灵、电灯不明、到处泥泞……”

  建国初期,中央政府为巩固政权,将全国划为六个大区,每个大区都有隶属中央的直辖市,如东北4个,即沈阳、旅大、长春和哈尔滨;华北是北京和天津;西北是西安;华东是上海、南京、青岛;中南是武汉、广州;整个西南,只有重庆。

  但这时的重庆百业凋敝、敌特猖獗、物价飞涨,“困难如山啊!”市建委离休干部冯三义回忆说,“譬如,当时全市公交车只有14辆,要么烧

柴油,要么烧煤炭,熄火后还要人推。这叫直辖市吗?”对重庆的困难,中央是有预见的。早在进军大西南之前,重庆的组织机构就在南京搭建了;1949年7月17日,中央决定成立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中共西南局;同年12月3日,重庆市军管会成立。

  刚解放的重庆市情复杂。在百万人口中,散兵游勇有9000多人,潜伏敌特6000多人,流氓、扒手1万多,妓女1万多,加上亟待改造的人员,“这是接近10万人的庞大数字,新政权受到严重威胁。”为保卫新生政权,在西南局统一指挥下,解放军和公安部队开展了大规模行动,逮捕各种反革命分子和其他犯罪分子6000余名,从严审判、枪毙320名,“重庆的社会秩序迅速好转。”

  生产总值占西南三分之一

  在巩固政权的同时,当务之急是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中央直辖市,如果不把生产搞上去,就没有发言权。邓小平主政西南不到三年,重庆经济就超过抗战最鼎盛时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市党史办文史专家艾新全说。

  当时重庆人口虽然只有110万,但创造的生产总值占西南区7000万人口的三分之一强,占四川省的70%以上。生产恢复后,重庆的工业品源源供给西南五省区,并为抗美援朝生产了大量军工产品。

  雄厚的经济实力,让重庆为和平解放西藏、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最初,党中央和毛泽东把解放西藏的任务交给中共西北局负责,“1950年1月初,毛泽东在前往莫斯科途中,经再三考虑,任命在重庆的邓小平为解放西藏的总指挥,重庆也成为解放西藏的大本营。”文史专家杨耀健对这段历史作过认真研究。

  为坚决执行中央指示,邓小平亲自修订了与西藏上层谈判的《十项条件》,经中央批准后,邓指示将《十项条件》全文译成藏文,要求进藏部队认真执行,“还有,我18军进藏的全部物资,包括我军发起昌都战役的武器弹药,爬雪山的大衣鞋袜、进藏的物资装备等,几乎全是重庆提供的。”

  让艾新全等专家略感遗憾的是,“重庆五十年代生产总值占西南区三分之一,这个数据我们至今还没达到,所以重庆还有努力的空间!”

  见证重庆的光荣时代

  1949年的最后一天,在邓小平主持的西南局常委会上,搁置半个世纪的成渝铁路被提上议程。清政府和国民政府修不好的成渝铁路,共产党能不能修好?

  时值建国初,百废待举。全国至少有两条铁路亟待开工,一是刚成立的海军提出修从山东蓝村到烟台和浙江萧山的铁路,以备海防;二是宝兰、兰新铁路,以巩固西北边防,这都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当邓小平赴京向毛泽东请示时,毛泽东答:你能说服我,我就鼎力相助;若说不服,那就暂时搁置。

  面对雄才大略的毛泽东,睿智的邓小平用了三招,“第一招,邓小平说,四川交通闭塞,政令不畅,古人云: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四川作为西南首省,不修铁路不利于政令畅通。此其一。”

  “其二,重庆、成都是西南中心城市,如修铁路,不仅可以带动四川乃至西南百业兴旺,还可向全国提供优质大米、猪肉、禽蛋和副食品,互通有无。此其二。第三,中国人还从未自行设计施工建铁路,如成渝铁路修成,既可提高我国际声望,也可使大大小小的工厂订货充足,加快工业发展,有百益而无一害焉。”

  杨耀健说,这三招让毛泽东下定决心:“修成渝铁路!”1950年6月15日,铁路开工;1952年7月1日,全长505公里的“新中国第一路”建成通车了,成渝两地欢声雷动。

  除铁路外,第二次直辖还至少给重庆留下三座地标。

  第一座:市人民大礼堂。工程于1951年9月动土,由西南军政委员会组织修建,造价600万元,1954年3月竣工,至今仍是我市最重要的大型集会场所,并成为全国著名人文景观。

  第二座:大田湾体育场。1951年4月底宣告落成,成为我市大型集会和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重庆建国后第一个城标性建筑,“后来的体育馆等设施是在贺龙主持下于1956年全面建成的。几十年来,它给多少重庆人留下多少欢乐的记忆啊!”

  第三座: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家住七星岗的工程师李清华说,“这不但因为文化宫大门那几个字是邓小平提的,更在于,它在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期里,给我们传播了文化的种子,譬如它的露天电影,几十年来,有多少万青少年接受过它的教益啊!”文化宫于1952年8月建成,至今已55年。

  1997年,振翅腾飞第三次直辖

  1994年10月,江泽民同志视察重庆,并作“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的题词。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当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从此,重庆迎来巨大发展机会,迈开大步向前走。

  这10年,重庆的巨变,世人瞩目。市长王鸿举曾说得很形象:“重庆每三个月就需更新一次地图。”美国《纽约时报》曾用“巨人般的建筑”来描述重庆,并认为它将是中国未来都市的范本:10年前,位于渝中半岛中心的标志性建筑解放碑,在周围一片低矮的平房中还显得鹤立鸡群,但今天,大批高楼拔地而起,随便进一家商店,坐电梯上楼,都能轻易俯瞰解放碑的碑尖——10年前,解放碑还只能仰望。

  10年直辖,除城建、交通、工业、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内生产总值年近3500亿、财政收入500亿、一小时经济圈等数据名词外,让普通市民感受最深的,是钱袋子变得充实起来。据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发布的数据,重庆直辖初的199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323元,通过10年的改革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11570元,是直辖当年的2.2倍。截至去年末,我市居民人均拥有存款1.99万元,贷款1.58万元,两项指标均居西南地区第一位,是1997年的5倍;2007年,城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预计可达3440亿元。

  经济的发展给重庆人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好处,也改变了重庆人的消费方式。1997年,人们还在为请客吃饭在家里还是上馆子而精打细算,今天,更多的重庆人正在考虑投资

股票、购买商品房或汽车。

  今年两会期间,总书记胡锦涛为新重庆定向导航: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重庆的明天会更好!”这几乎是每个重庆人的共识。

  □记者 张卫 富治平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