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湖北丹江口文物保护困局:抢救工作曾被迫停止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1日03:33 中国青年报
照片:辽瓦店子遗址第一期发掘现场 本报记者 郭建光 王诗礼“没有理由不着急”。 这位湖北省十堰市郧县文物局的副局长,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上日程后,就和同事们忙了起来,调动一切力量抢救当地的文物。 时间一天天逼近2010年——按照规划,丹江口水库的正常蓄水位将在这一年提高到170米——届时,郧县治内172米线以下,将有105处文物受到影响。 可眼下,最后的一支考古发掘队伍不日将撤离郧县。这意味着,郧县的文物抢救工作将暂告停止。而此前的两年内,郧县只有1/5的文物点开始发掘。 “我们必须抢救出更多的东西。”眼前的工作进度,让这位长年与文物打交道的人感到焦虑。坐在有些昏暗的办公室内,他一口气讲了3个小时,“不能让郧县人将来指着我们的脊梁骨,骂我们把家败了。” 必须抢在工程前发掘文物,不然哭都来不及了 南水北调工程,通俗地讲就是“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旨在解决北方日益严重的水危机。中线工程通过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从162米加高到176.6米),提高正常蓄水位(从156米提高到170米),增加库容,从而实现向华北地区调水。2005年,水源地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加高工程开工,预计将在2010年实现通水目标。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之一,郧县的土地不可避免地将被淹没。 这个地处汉江上游、秦岭巴山东延,素有“鄂之屏障、豫之门户、陕之咽喉、蜀之外局”之称的县治,自古便是鄂豫陕蜀等地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集散地,地上地下存有数不清的文物。辖区内有:距今115~110万年前的“郧县人”学堂梁子遗址;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夏、商、周、汉、唐、宋、明不间断的通史遗址——辽瓦店子遗址;唐代京畿之外唯一的皇室家族墓地—唐王李世民三太子李泰的墓地;全国除曲阜孔庙外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儒家学堂——郧阳府学宫大成殿…… 此外,郧县还出土了举世稀有的恐龙蛋化石。 “这里几乎囊括了从人类起源到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王诗礼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郧县的历史,时而面露笑容,时而表情凝重。 他提供的数据显示,郧县境内现初步查明的古遗址、古建筑、古石刻有27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区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受南水北调工程影响或将被淹没的105处文物点中,包括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的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部分区域;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学堂梁子遗址,以及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郧阳府学宫大成殿。 在这位文物工作者眼中,这些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其学术价值无法估量。尽管他十分不屑人们总喜欢用金钱来衡量这些宝贝,但由此却可窥见这些文物的市值一斑。 据称,一件在荆州古墓出土的战国“铜敦”于1988年被盗,半年后出现在纽约索斯比拍卖行时,底价为8万美元;一个最普通的楚墓挖出的文物,几经转折到达国外第一个收藏者的手中时,其价格已超过2万美元……据专家估计,整个丹江口库区湖北段出土的文物预计在10万件以上。 “除去汛期,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这么一点点了。”王诗礼不断压缩右手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空间,最后只留下了一条缝隙,“所以,必须抢在工程前发掘文物,不然哭都来不及了。” “绝不能让历史的悲剧在今天重演。”王诗礼紧紧攥着拳头说。 1967年,丹江口水库第一次蓄水后,湖北省的老均县城(丹江口市前身)、郧阳府,河南省的淅川老县城、龙城,这4座历史古城均因地势低洼相继沉没水中,数不清的地上地下文物,从此永久休眠水下。 有研究者猜测,龙城可能就是学术界一直在寻找的楚国始都“丹阳”。而老均县城是仿明朝北京城修建的,武当山八宫之首、有“小故宫”之称的静乐宫就在城内,面积占均州城的1/3。据传,此城是用糯米汁浇砖石建成,有“铁打的均州”之称,比山西平遥古城更具文物价值。而始建于1464年的郧阳府,更有“楚中之雄图”之谓,城中钟鼓楼、魁星楼名声远播,春雪楼更是因“嘉靖七子”之一王世贞“忽传楼台银海上,尽收天地玉壶中”的诗句而闻名遐迩。 然而眼下让王诗礼心急如焚的是,9月29日,湖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三峡·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王风竹表示,截至日前,丹江口库区整个湖北段内(包括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十堰市张湾区和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的文物抢救工作已基本停止。 据王风竹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到2006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考古发掘工作累计发掘面积8.693万平方米,相对于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长江委设计院”)规划的37.1435万平方米发掘面积,仅完成了工作量的1/4弱。 如果大家都垫不了钱的话,那工作就停止吧 “我们都很着急。”王诗礼时不时会冒出这句话。在他看来,文物抢救工作停止,虽非所愿,实乃不得已而为之:捉襟见肘的财务状况,让时间本来就短促的文物抢救工作雪上加霜。 郧县文物局和博物馆两块牌子,一班人马。13人中,只有7个编制,因此6个人的工资必须由自己想办法解决。依靠财政支持、做项目、展览和经营当地特产,日子虽过得紧紧巴巴,但尚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上日程后,“一心想多抢救一点文物”的郧县文物局,在文物保护前期工作经费尚未到位的情况下,组织了一支勘测队伍,对辖区内的文物进行了详细普查。前期调查、资料编撰、规划制定、接待媒体、专家学者调查勘探等工作,共花销60余万元。 这些钱,大都是郧县文物局借来的。 根据丹江口库区文物保护规划,郧县和丹江口市各自建立了文物修复整理中心。2004年,郧县文物局租了近3000平方米的建筑,其中2000平方米用于文物修复整理。60万元的改造费和每年8万元的房租,让郧县文物局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尽管此后政府解决了20万元的财政拨款,湖北省文物事业局又支援了8万元,但仍是杯水车薪,没能彻底解决问题。 设施增加了,人手自然也要增加。郧县文物局又额外雇了3个人看管文物修复整理中心,每年的开支又要多出4万余元。 本来,文物修复整理中心是要出租给考古队用来修复整理文物的,但2007年,几乎没有考古队进驻,“房租自然收不上来”。此外,考古队本身也由于经费吃紧,即便交付租金,多半也是“记在账上,日后再还”。 “一年下来,文物局的债务高达10多万元。”王诗礼摊开双手,无奈地叹了口气,“我们已经垫不起钱了,还谈何保护?” 文物局每次向县政府开口要钱,县政府便应急拨过来一些,可过不了几天,又开始告急。他们也曾向湖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南水北调办公室申请过经费,可主任王风竹除了让等,也是爱莫能助。 “我又何尝不着急呢?”王风竹说,自打坐在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上,他就每天为钱的事情发愁。 2005年11月,南水北调工程控制性文物保护方案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确定了东、中线一期工程首批控制性文物保护项目45处,共投入专项资金5000万元。其中湖北省4处,只有520万元的专项资金。 这是王风竹从国家南水北调办公室拿到的第一笔钱,“还不够塞牙缝”。根据长江委设计院的规划,湖北省需要抢救的文物点达175处之多,文物保护直接费用及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基地费用需2.2亿多元。 2006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24家考古研究单位,与湖北省文物事业局签订了考古发掘协议,并于当年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我和他们都说了,要开工,只能自己垫钱,省文物局没有钱。”王风竹说,这些单位都能理解,虽然前期没有钱,但大都自己垫钱投入了工作。 520万元的控制性文物保护资金,加上湖北省文物局垫付的700余万元,以及各地文物局垫付的百余万元,再加上各发掘单位垫付的600余万元,湖北省的考古发掘工作累计发掘了8万多平方米,取得各期珍贵文物14000余件。其中楚国第一玉剑、80万年前手斧等震惊考古界。 “这些成果对于研究从古人类的起源到明清丧葬习俗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对于解决楚文化的来源及其与中原同时期文化的关系,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王风竹提供的一份材料上如此写道。 今年5月29日至30日,湖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在十堰市召开了湖北省2006年南水北调工程考古发掘现场会议。 “我在会上说,如果大家都垫不了钱的话,那工作就停止吧。”王风竹回忆说,“一是大家都没钱了,想垫也垫不出来;二是垫钱必然是挪用别的钱过来,这至少是一种不规范的财务行为。我不能让大家都为难。” 而在此前不久,他曾“向国家南水北调办公室借钱,可一分钱也没有借到”。 直到此次会议过去了近4个月,具体时间是9月24日,王风竹才收到了国家南水北调办公室提供的第二笔钱,即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第二批控制性文物保护项目专项资金,4485万元的资金,用于25个项目的发掘工作。 “抢救工作终于又能开展了。”他说。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