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网上民意争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1日11:50 湖南在线
最新版北京高中语文课本及教学参考书今秋面世,金庸武侠小说《雪山飞狐》替换《阿Q正传》,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取代《陈焕生进城》,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赶跑《孔雀东南飞》 ……作为民族文化基脚的语文的悄然“变脸”,引发的震荡已远远超过语言本身。 一时间,网络江湖闹开了花。网民们直抒己见,语文教材改革孰是孰非,各方论述针锋相对,莫衷一是。 新与旧的取舍 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有媒体如此欢呼。 北京此轮教改,以“前卫”姿态,纳新吐故。非但当代作品有如雨后春笋,而且连加缪、卡夫卡等先前不敢碰的“烫手山芋”,大大咧咧登上“大雅之堂”。 而《药》、《纪念刘和珍君》、《雷雨》、《廉颇蔺相如列传》等长驻篇目,均被剔除,取而代之的是铁凝的《哦,香雪》,贾平凹的《秦腔》,阿城的《棋王》等当代作品。 网络语言悄然跻身语文课本。“:-)”、“:(”等网络符号也被逐一“招安”,顺利入主北京新版语文教科书。 “语文”的革命,其实早就悄悄兴起。早在2003年,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成功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消息甫一落定,文中“出人意料”的性描写引起舆论一片哗然,但其试水式的突破,已为教科书大刀阔斧式改革打下注脚。 随后,向来以改革桥头堡著称的广东,拾起接力棒。 2004年,深圳中学生系列人文读本《青春读书课》再向深水域推进,一举收录大量“民间作品”。崔健歌曲《一无所有》、王小波笔下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入选篇目,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常挂于嘴边的谈资。 改革之手继续强力推进,教科书首次引入经济单元,并单独开设“新闻”单元,犹如“一缕清风拂面”。在广州新教材中,新课文占据半壁江山。其中“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茅于轼的札记。关于航天飞船“神五”的两则通讯;讲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事迹等一批时代气息浓郁的新闻报道,正式为语文范本供学生诵读。 如果说之前的试水只是“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么,以刘翔一脚“跨进”小学课本为拐点,各色新面孔纷纷亮相,语文课本走入一个“红杏枝头闹”的春天。 “红色的刘翔,黄色的面孔,高喊着撞向胜利之线……”,这是2005年上海市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文中的一段描述,这篇名为《跨越新纪录》的新闻特写,以饱含感情的文字,讲述刘翔创造世界纪录的故事,并且还附上刘翔“精彩一跨”的大幅照片。而曾激励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狼牙山五壮士》,开始淡出视野。 转观湖南的语文课改之路,同样感受到了时代的风向。 引入对民俗、情感教育有启迪与帮助的《边城》节选,删除涉及动物保护的《猎户》。2006年,湖南语文教材以人文为基调,打破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一统天下”,发展为以人教版教材为主,湘教版等试验教材“群雄并举”的格局。 今年9月,湖南语文教材再次变脸。在课堂上,高中学生不仅可以在“名著导读”中品《论语》,也可选修《大卫•科波菲尔》等小说名著及一系列戏剧、新闻与传记。课堂上组织“模拟招聘会”招聘中学生主持人,口语交际也登上了学生课本…… 是与非的博弈 作为一个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图腾”,语文读本秉承的意义和作用超越了其它任何教材。当明星搔首,武侠激荡,流行歌曲喧哗,网络语言发声,改革的每一步,都宛如一场暴风骤雨,直击经年累月沉淀的民众心理。 北京最新一轮教改消息一经传出,在互联网上,争议便如火如荼。 “教材改革争论,其实就是一场有关如何对待母语的大辩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直言:“社会应同心协力打好‘母语保卫战’”。 “金庸能否取代鲁迅进入中学课本?”华声在线火爆PK台,迅即燃起战火。网友形成两大对立阵营,展开唇枪舌剑。反对方祭出“课改是一种堕落,迷信,害大于益”大旗,支持一方则摆出“金庸文字有情有义,大众文化走进了精英文化”观点予以回击。 争辩急剧升温,论战双方把阵地深层拓展,火力集中于“高中语文课本能否换血?”支持方认为这“适应了时代的需要”,网友“十年磨刀”用充满赞许的帖子回应:“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改革是时代所需!民心所向!”反对方则喟然长叹:“传统文化正在流失”。“对母语的肆意动刀是一种文化不自信和自我否定,此举将加剧文化断层。”“网络游客”愤懑之情,溢于言表。 新浪网也适时推出相关网上调查,近6万名网友参与其中。其中反对《雪山飞狐》替换《阿Q正传》的网友超出赞成方的一倍。同时,记者在各大网站观察数日,发现反对者阵容更为强盛。 “大惊小怪!隔靴搔痒!金庸与鲁迅作品的取舍,绝非地位互换,而仅是教材多元化、时代性的体现。”面对争论,著名作家、中南大学教授阎真坦言:“教材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字、词、句,不能等同于教育,而只是教育中很基础的一环。” 教材变动后的“风暴”,裹挟着舆情,呼啸而来。随着《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被部分省市从新教材中删除,国内一些媒体开辟专栏讨论,各大网站也不断推出民意测验和调查统计。红色经典的更迭成为争论焦点。网民“持经达变”疾呼:“删除将会导致现在孩子对历史的遗忘!”上海市教材编写组主编徐根荣认为,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壮士”曾激励过几代人,但对现在学生而言,刘翔、杨利伟等新时代英雄,更能激发中小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样的更迭,并非简单的删减,而是对爱国主义更符合时代性的继承。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特定的教材,教材的变化,往往折射着时代的变化。”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北京版语文编写组成员薛川东直言不讳,语文教材要有新的“活路”。 传统与现代的对接 语言,从来不是一条静止的河流。改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文化,是趋势,是必然。当下,我们需要厘清的是如何改? “我读书时所用语文课本,更多的是时代符号,而少有汉语的根本特质,让人提不起啥兴趣。”网友“不惑之年”,直指狭隘教育语境下语文教材所留弊端。同样的责难,在华声论坛里也是此起彼伏,屡见不鲜。 这样的责难,以一种感性而隐约的方式,触及到语文的内核。流经千年的汉语,它的优美、典雅、大气、神秘,一直都是全球文化的典型母本。阎真告诉记者:“随着中国经济腾飞,汉语的强势愈发明显,全世界不断刮起的汉语热便是印证。” 网上关于守旧还是图新的争论,停留在教材内容枝蔓的增删上,并未深入问题根部。“眼光仅停留于具体篇目的变动,是肤浅的,课改是多元的改革,现在的讨论很不够。”国家教育部中学语文实验课本主编孙绍振建言,我们更需关注的是语文教材将如何打通传统与现代间的“任督二脉”,找寻到一种符合民众心理与汉语发展的中国模式。 如何追寻汉语未来,怎样延续传统经典?一个现实突兀出来:我们的母语教育在嬗变过程中,正经受着新老脱节的阵痛。 “具备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在母语教育中又把文化及文学遗产置于何种位置?”借着北京新教材删除《促织》、《六国论》、《过秦论》、《病梅馆记》等古代名篇的风势,网友“玄铁令”的诘问在论坛里,一石惊起千层浪。 “语文教改,应光大发扬传统精华,保有激励和警醒国民的文化血脉,延续和壮大国民的文化自豪,并增添新时代的积极元素,而不是一成不变或干脆将脐带剪断。否则,将是粗暴的,不负责任的。”相关专家网上进言。 “学术明星”于丹教授,用现代眼光解读孔子、庄子,火爆了电视荧屏,相关书籍也卖得红火。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相继复兴私塾教育,一群群孩子在身着汉服的老师监督下,咿咿呀呀地诵读着《论语》、《老子》等古代经典。取所需,尽其用,现代语境下的传统经典,在不同层面,焕发出了崭新的生命力。 不断兴起的传统文化热潮,难道不可以成为语文教改的风向标?在台湾高中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里,《论语》、《孟子》等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教材不回避古今冲突,而是启发学生如何以现代眼光审视古典,汲取精华。传统,有机地契入了现代的土壤。 追求时代特质无可厚非,但盲目抛弃经典,无疑与母语教育初衷背道而驰,这好比饮鸩止渴。教育专家李人凡在网文中这样写道:“尊重经典,优选时尚,不薄今贤重古贤,才是我们态度。” 一本教材的容积有限,如何在留住经典身影与跟住时代步伐之间,找到一个符合国情的对接点,不仅是语文教材改革所求、争论所向,也是拷问文明古国根基到底有多深的试金石、文明古国能驶多远的指南针! 记者博客 语文教材改革映衬时代特质 语文教材在我们身边的每一次变动,都会引发一场“蝴蝶效应”。 在我国,语文不仅是一门工具,而且被打上金科玉律式的烙印,承载着文学、文化和文明。民间是非曲直的对局,只需语文教材这只引人注目的蝴蝶,轻轻扇动一下翅膀。 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浩瀚无边的文章海洋中,甄选出符合全部大众口味的篇章来,无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时候,任凭你“众里寻他千百度”,还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也难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过多把目光集结在教改本身,哗然于内容细枝末节的变动,沸沸扬扬的争论,其实并无多少现实意义。 转换视角,窥探语文教材“换血”背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不正映衬着文化在走向包容与个性么?语文是生活的外延,语文应该映衬时代前进的影子。细数改革意图,那种尊重时代气质、接纳流行文化符号、重新审视过往历史经验、从学生视角找寻改革的方向等等现实立足点,让人充满感动的理由。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声音,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不管是唱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峡两岸中国青年面临社会转型时所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的罗大佑;还是打破“黄种人不能跑进田径前十名”魔咒的奥运冠军刘翔;不管是金庸武侠,还是网络语言,它们都以鲜活的形式,记录着中国社会行进的某段轨迹。 在语文教材里,适当地注入这样耳目一新的“血液”,是时代所趋,历史必然。语文教材和读本的篇幅有限,“通俗新兵”相继入列,也就意味着部分“老兵”退役。在艺术世界客观存在的真理面前,我们应该只信奉艺术的评价和检验标准。 变通,变通,“变”是为了达其“通”。我们不难理解,语文教材改革并非一蹴而就,面对着行进中的开放与创新,我们应该乐观对待。 -网言络语 网友“李亚广”: 武侠小说能进入中学课本,其背后恰恰是新时代的国人对中国现代文化吸纳、价值取向更新的体现。对优秀武侠小说能选择一两篇富于鉴赏意义、教育意义的精华编进中学教材,让学生们了解武侠小说的文学特质,对于学生们全面了解文学、文化的发展,岂不是大有裨益吗?网友“波塞东”:鲁迅的作品是不朽的,我们不能遗忘!中国最迫切需要而又最缺乏的,不是侠义情怀,而是现代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我的一切想法、意见、喜怒哀乐的情感,都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都是这个基本观点的派生、延伸、泛化和升华。 网友“十年磨刀”:语文教材和读本更新换代,是时代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这说明教育领域的传统审美观已然悄悄转变,虽然这一转变姿态还称不上多么开放,步子迈得也并不算大,甚至与教材输血同时到来的还有种种疑虑和非议,但它折射的较积极的宽容、务实心态,终让人眼前一亮。 网友“爱思考的猪”:相比琐碎、徒劳地争辩内容变动,更有意义的是反思当前我们权力色彩过浓而缺乏应有权利内涵的教材制度,并进而着手去推动这一制度的改革、完善,最终让无论是鲁迅还是金庸、当代还是古典作品的爱好者,都能从教材中得到充分的教育满足、实现其自由自主的教育权利。 撰稿 璩毅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