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经理与少年“称姐道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1日12:09 南方都市报

  

IT经理与少年“称姐道弟”
IT经理与少年“称姐道弟”
引路人和结对少年一起参加活动。

  引言

  去年,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团市委启动为羊城18岁青年招募“成长引路人”行动,并在报名者中挑出100名表现优秀者,颁发了引路人证书。今年,主办方在这100名引路人中,挑选出10名作为“试点”,与另外10名18岁青年结对。本期人物即是这10名“引路人”中的两位代表。

  一个是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一个是中专文化的退伍兵;一个是个性开朗的公司高层,一个是有些不自信的普通职员;迥异的表象背后,关心年轻人、乐于善于与之沟通是他们共同的标签。“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父母,似乎没人‘引路’”,或因此,他们牺牲休息时间,为一些素昧平生的少年煲起了心灵鸡汤。

  平时工作千头万绪,还有个小学四年级的女儿需要照料,时不时需要进修充电甚至出国工作,她就是“忙人”罗姐,天河某IT公司商务经理。就是这样一个“忙人”,去年在报上看到团市委为18岁青年招募“成长引路人”的消息后,自认个性开朗、爱和年轻人在一起的她第一时间报了名。“并没有想太多,只当成个挺普通的事,觉得自己有这个阅历可以去跟年轻人做些沟通”,罗姐如是回忆道。

  “潮人”听劝剪去爆炸头

  说起在活动中结识并跟自己长期保持沟通的三个少年,阿杰、阿叶和阿芳,罗姐如数家珍。手机短信是罗姐常用的沟通工具,三个少年都乐于和其分享生活中的点滴。罗每次都会像个大姐姐般地耐心回复,有时出国工作前也会发信息告诉三个“弟妹”。

  热心的罗姐爱帮人,觉得“与其别人帮自己,不如自己帮别人”。但她说自己“没那么伟大”,她的“帮”有原则和底线,那就是“做身边用手就能够到的事,不要超出能力范围”,不然给自己的生活也会带来麻烦,反而什么都做不好。

  黄埔区的阿杰是罗姐沟通最紧密的一个对象,顶着个夸张的爆炸头,带着些古灵精怪的耳环,是个乐追潮流的男孩。在一次见面中,阿杰曾问罗姐,“你不觉得我这么打扮像个坏孩子吗?”出乎意料地,罗姐答他,“这有什么,我读书时头发剃得比男生的板寸更短呢。”

  她告诉阿杰,这些都是每个人成长经历中的必然,可以理解。但她并不一味“包容”,她建议阿杰,“如果把头发稍微改改,不要让别人用异样眼光看你是否会更好?别人在不了解你的情况下,第一印象很重要,这是社会的现实。”几番这样的循循善诱,阿杰已把头上的“刺猬”修剪了不少。“他其实很能干的,唱歌、写字、画画,什么都好。”用欣赏的眼光看其他人是罗姐的习惯。

  罗姐告诉记者,其实孩子问“难道不觉得我这么打扮像个坏孩子吗”时,说明他心里也没自信,如果你回答“是”,孩子的心马上就凉了一大截。“他从反面问的目的是希望获得正面的肯定,”罗说,“如果你顺着他的意思答,他肯定会失望,但这个‘顺’也有尺度,不能把错的也说成对的,必须让他了解真实的情况。”

  “让他们感到有人重视”

  作为一个早已远离校园的职场人,又与沟通对象差了十多岁的年纪,罗姐在这帮十七八岁的少年中却十分“受欢迎”,几乎人人都亲切地直呼其英文名Amy,有时她的个人魅力甚至让其他引路人“眼红”。

  与引路人蒋伟军结对的男孩阿叶在团市委安排完10位引路人与少年第一次集体见面后告诉蒋伟军,“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罗姐,因为她见到我时站起来跟我握了手”。

  听完小蒋的转述,罗姐颇为意外,“这个是很自然的反应”,她说自己甚至没有意识到做了这个动作。由此她也感慨,“其实很多所谓的‘问题少年’不过是因为长期乏人关注,渐渐变得敏感,让他们感到有人重视他们很重要。”

  十多岁的年龄差距,本应隔了好几条代沟,为何能与少年们“称兄道弟”?罗姐笑答,“别把自己当大人。”她“揭秘”道,可能是因为自己更多地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问题,不要说“你不应该怎样怎样”,而要说“你觉得这样好不好”“那样会不会更好”。

  长期负责“引路人”活动的团市委工作人员说。“一直觉得罗姐是一个非常有耐心,又非常有爱心的人,而且也很有文化,对小朋友很有方法,感觉她就是一个专业的香港‘社工’。”

  “引路”同时也反观自身

  义务做“成长引路人”,罗姐却不觉得自己是在付出,相反,她觉得收获了一个很好的检视自己的机会。“给他们‘引路’的同时,我也在反观自己,告诉他们要怎么做时,我自己做到了吗?”在她看来,教育孩子应该行动多过语言,这也正是部分家长所缺失的。

  对于“引路人”这个团体,罗姐也已将之当成一个好友圈子,她遗憾自己因为工作忙,不能常出来参加团体的聚会。但聚会若是讨论到“引路”工作了,她一定电话了解情况。“引路人的角色我会继续扮演下去,”罗说,“工作是我的职业,但引导年轻人更好地生活是我的事业。”

  “80后”为“80后”引路

  当过兵的蒋伟军引网瘾少年走出迷茫

  律师、公司经理、心理咨询师……10位“成长引路人”,个个来头不小。其中有一位湖南衡阳小伙儿蒋伟军,是广州市某快递公司的普通员工,还是个1983年出生的标准“80后”。虽然年纪与那些十八九岁的少年差不了多少,他当“引路人”的热情却一点不比别人少,每月三四百元的电话费,一半用在了和青少年沟通上。

  因为从事网络生意,每晚上网浏览新闻是小蒋一大习惯,去年,他在网上看到羊城招募百名“成长引路人”的消息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没想到在面试时过五关斩六将闯到了最后。继去年获得“引路人”证书后,今年又被作为10名“试点”之一与另一位“引路人”梁先生一起与网瘾少年阿叶结对。

  小蒋告诉记者,阿叶是湖北人,与父母举家南迁到广州。由于听不懂粤语,阿叶难以融入周围的学习环境,变得沉默寡言,渐渐沉溺网络、无心向学。在结对后的几星期,小蒋让朋友通过QQ匿名和阿叶聊天,了解其真实的内心。几次深入交谈后,阿叶开始向“引路人”敞开心扉了。

  去年上半年,为了改变阿叶不爱与人交流的个性,小蒋组织了一次白云山户外拓展活动,10名引路人和结对少年都有参加,阿叶还当了队伍的旗手。在爬山过程中,小蒋设计了一个“跟陌生人做朋友”的游戏,要求每人与10名山上的游客“搭讪”,问他们的年龄、职业、爱好等。

  刚开始,孤僻的阿叶不知所措,迟迟开不了口。但受到集体气氛的影响和同组一名心理咨询师“引路人”的鼓励,他也迈出了第一步。“虽然过程不太顺利,但对他来说已经是个突破了”,蒋伟军说,“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学会如何主动与人沟通。”

  后来,阿叶在网络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尽管月薪只有500元,但“很愉快”。“‘引路人’给我的印象是都很坦诚,用他们的经验给我鼓励,帮我分析不同的选择可能带来的结果”,说起小蒋和梁先生,阿叶很是感激。

  (文中少年均为化名)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郭楚淳实习生蒋煜明通讯员郭军勉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