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刚:为什么奋斗就不能是快乐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1日15:21 新世纪周刊

  -特约记者/孙冉

  外界认为他的《奋斗》是转型之作,它自己则认为是回归

  赵宝刚1972年初中毕业,和同班17个同学一起被大卡车送到了首钢,一待就是十几年。

  在那个年代,中学毕业能留在北京,还能进大厂,已经是被命运眷顾的人。

  而在首钢最艰苦的铸造车间里,赵宝刚的同学陆续因为工伤残疾甚至死去。这时的赵宝钢,心中迷茫,难道这辈子就 这样了吗?

  虽然内心苦楚,但他表现积极,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和“新长征突击手”。

  “当一件事不想做但又必须做的时候,你不如选择去把它做好,只要你做了就会发现还是有乐趣在其中。”赵宝刚说 。

  所以当他看到石康的剧本,吸引他的并不是紧扣了当下热议的“80后问题”,而是电视剧公映后能获得文化现象的 效应。“我们提出奋斗这个概念,原来都提倡艰苦奋斗或为下一代人奋斗,今天我们不一样,我们叫愉快的奋斗,为什么奋斗 就不能是快乐的呢?”《奋斗》探讨了不同时代人们对于奋斗这个词的重新认识,而这也正是赵宝刚人生的奋斗精神。

  “我们现在讲一种观念要愉快地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要很僵持,这与现在的和谐社会也有关系。比如一个人 失恋了,沉浸在痛苦之中,我们就讨论你为什么一定要沉浸在痛苦之中呢?一个人把朋友的恋人抢走了,两人为什么要成敌人 呢?其实这种关系对你没有好处,不需要的。在工作中遇到一些矛盾,就要去报复对方,这在今天都不太适合。我们去看欧洲 的例子,可能事情就会变得很简单。其实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单纯,而我们现在是发展过快了,人 的修养还没有和社会发展同步。”赵宝刚说。

  既然是描写大学毕业生,就不能不把他们归为80后。作为过来人的赵宝刚和石康以旁观者来看这一代时,感觉这是 有激情但又特别迷茫和彷徨的一代。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和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的80后,身上有着时代赋予的意气风发,也 有着理想与现实碰撞的灰暗。

  赵宝刚对这代人的描述是:作为独生子女,缺了横向的亲情联络,没有兄弟姐妹,只有和父母交流。当他长大之后, 觉得很无助,很多心里话没法解决,而同学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由于这些孩子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突然发现当孩子上 了大学以后,觉得父母说的东西是不对的,他有了一种叛逆心理。走入社会之后,觉得很彷徨。原来是靠家里指导,突然走上 社会独立了,不知所措。而又觉得父母当初教育的那套不对,因为父母大多数成功所占的比例并不高,这是从普通阶层来说。 也就是说你都没经历过,没有成功,为什么拿那个经验来教育我。

  他们一出生就不断接受新生或外来事物。另外对人类情感的认知,过去父母讲恩爱要一生一世,但80后从小没有看 到一对父母或其他同学的父母能相爱一生一世。所以他对恋爱的态度有所改变,他举不出成功的例子,对感情会采取新的态度 ——我今天获得这份感情就要去追随它,得不到我也不会为之消极。

  而他们又开始关注自己,怎样才能把自己在这个社会的位置摆正。他就比较务实,不是有那么高的理想,而且想把自 己今天的努力明天就看到结果,并享受。

  而这些投射到《奋斗》中,就有了这些被人们喜闻乐见的角色和故事。当然,也不是没有异议的,很多观众就指出《 奋斗》的故事简直能用“穷爸爸富爸爸”来概括。而像徐志森这种动辄能给儿子上亿资助的情况,听起来更像美好的童话,或 者俗套的偶像剧情节。

  导演有他的意图,两个爸爸的设置是要完成对陆涛这个人物的塑造。把两种情况安在一个人身上,他的思想会左右摇 摆,才能产生自己的意识,是个逐步的认识过程。这其实是个金钱和情感及家庭关系的问题,陆涛最后发现还是亲情更重要, 所以最终选择了养父。也就是说不是共性或个性的问题,而是把这种情况摆出来,让观众去了解,陆涛是如何去选择的。

  很多大学生给赵宝刚的反馈是,奋斗与他们的生活很相似,同时看完以后心情愉悦,对生活中的烦心事想得更开了。

  导演在宣传上给80后有这么一句话:“每天起床心里都有一片阳光,可能晚上睡觉又变得灰头土脸,但一觉醒来又 洗去灰尘重新拥有阳光。”还有一句是:“我这么年轻我怕谁。”都很受用。

  赵宝刚如今回想,也许《奋斗》带给这代人的是一种心态的平和。

  《奋斗》是赵宝刚与石康首次合作,两人在剧本创作阶段经历了无休止的脑力风暴,终于碰撞出这部难以被归类的作 品。

  石康说这是一部反青春剧,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那些只有感情问题、没有生活问题的青春偶像剧,而是非常严肃地反 映了时下年轻一代的生存状态,是一部社会问题剧。

  赵宝刚则否定了外界对于他这部剧所谓转型的说法,他说其实更像自己的回归之作。从《过把瘾》开始,赵宝刚发现 情感剧是90年代中国人所或缺的,于是他拍了一系列理想主义色彩,缠绵悱恻,唯美的言情剧。“因为拍现实题材还是要比 这个时代稍微提前一点点。当时社会处在刚刚发展起步阶段,需要有些唯美意识的导向,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审美导向 。但到现在人们什么都见过了,现在需要的是归纳。”赵宝刚说现在更关注现代,更关注新时代年轻人的心态。而这部《奋斗 》就是他两年潜心思考的产物。

  赵宝刚拍戏从来没有担心过,但他这次对于《奋斗》则一直暗暗担忧。石康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偏重于文学作品的 形式对于故事的情节比较弱化,而只靠人物的性格和出彩的对白取胜。这是一种对观众接受度大胆的尝试,以至于在宣传期导 演得一直告诉人们,《奋斗》其实就等于《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我爱我家》。

  赵宝刚那时甚至都想过这次不行就当失败一次,但人们总会在其中看到意义。他相信《奋斗》之后会有一拨跟风的电 视剧出来,“不管怎么说,这部剧又开创了一个电视剧的现代写法的新思路。”

  而他接下来的新剧《表姐妹》,也是探讨新时代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只是这一次不只有大学生,还有更多阶层如外来 打工者,赵宝刚关注他们对社会的理解。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